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保肛术

保肛术

保肛术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52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6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117637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护士进修杂志、中国肛肠病杂志、结直肠肛门外科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国际胃肠疾病论坛(重庆)暨第三届内分泌外科学术研讨会等;保肛术的相关文献由11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世拥、郑美春、周总光等。

保肛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6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7637 占比:99.56%

总计:118159篇

保肛术—发文趋势图

保肛术

-研究学者

  • 李世拥
  • 郑美春
  • 周总光
  • 许辉
  • 邓昌林
  • 邹文俊
  • 陈光
  • 黄平
  • 刘献棠
  • 吴凌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李娜
    • 摘要: 目的 探讨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在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中低位结肠癌保肛术的患者50例,按照统计学原则将抽取的样本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普通术后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排便功能优良率、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术前术后生活质量平均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平均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以上项目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在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党元娜; 介靖娅; 张阳; 鲁迪
    • 摘要: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对老年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及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149例保肛术后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74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男44例、女30例,年龄(65.28±2.63)岁,给予围术期常规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男46例、女29例,年龄(65.31±3.01)岁,给予ERAS理念下的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排便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23±0.65)d、(4.03±1.01)d、(2.62±0.24)d、(8.26±2.01)d,均短于对照组(3.32±1.02)d、(6.01±1.26)d、(3.69±0.35)d、(12.25±3.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57、10.575、21.736、9.019,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肛门最大收缩压、静息压、肛门收缩向量容积、肛门静息向量容积分别为(145.96±29.35)mmHg(1 mmHg=0.133 kPa)、(60.69±8.68)mmHg、(62531.26±1112.24)cm×mmHg^(2)、(563.69±35.68)cm×mmHg^(2),均大于对照组(131.01±28.01)mmHg、(55.23±9.86)mmHg、(58632.14±655.32)cm×mmHg^(2)、(459.69±32.62)cm×mmHg^(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1、3.586、26.112、18.573,均P<0.05)。观察组肛门排便功能优于对照组(Z=2.36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7%(2/75),低于对照组12.16%(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2,P=0.027)。结论ERAS理念下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可通过调节老年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排便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促使术后快速康复。
    • 王振波; 王晓青; 张朋飞
    • 摘要: 目的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11月于医院接受保肛术后出现排便障碍的8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随机动态数字表以及患者个人意愿划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排便功能主动训练疗法,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便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排便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2.50%,与对照组的7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保肛术后出现排便障碍的直肠癌患者实施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对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优化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 庞雪滢; 胡少华; 李慧; 尹丹乔; 张尚鑫; 杨晓东
    • 摘要: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1年后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直肠癌保肛术1年后的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进行调查。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9例患者,其中57例(17.9%)直肠癌患者在保肛术1年以后仍存在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的距离、预防性造口、吻合口漏、术前放疗、术后放疗是直肠癌患者保肛术1年后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849(95%CI:0.790~0.90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95%CI:0.784~0.901),均显示该模型区分度较好,Brier得分和校正曲线均显示校准度较好,H-L检验(χ^(2)=9.313,P=0.231)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直观、简便地甄别保肛术1年后仍存在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高危患者,为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参考。
    • 罗梦娜; 温晓云; 陈钰芬; 李聪; 阳霞
    • 摘要: 目的调查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肠道症状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92例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肠道症状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肠道症状自我管理行为总分24.00(21.00,28.00)分,其中治疗管理维度得分最低,饮食管理维度得分最高。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术后时间是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肠道症状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肠道症状自我管理行为处于较低水平,受文化程度、术后时间影响。
    • 陆敏媛; 袁旭君; 周姣姣
    • 摘要: 目的探讨凯格尔(Kegel)运动联合水疗护理在行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行保肛术治疗的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61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9例患者实施Kegel运动联合水疗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严重程度及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进食、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出院6个月后,2组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Kegel运动联合水疗护理可加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术后恢复,在改善其LARS发生情况的同时提升其生活质量。
    • 李意; 王雪; 侯健文; 戴安; 李云玲; 宫叶琴
    • 摘要: 直肠癌保肛术后许多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改变,症状严重者持续终身,肛门功能障碍成为影响患者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现状及改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术后更好地保留肛门功能提供参考.
    • 刘杰
    • 摘要: 目的 探析在保肛术患者肠功能恢复的过程中使用快速康复外科(FTS)护理的影响.方法 66例直肠癌患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FTS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管拔除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不同时期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M).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管拔除时间为(0.49±0.15)d、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为(2.32±0.35)d、尿管拔除时间为(0.91±0.13)d、首次排气时间为(2.93±0.76)d、首次排便时间为(3.14±1.02)d、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0.56±0.42)d、住院时间为(6.82±2.35)d,均短于对照组的(5.51±1.51)、(5.23±0.42)、(4.05±1.04)、(5.24±1.08)、(6.13±0.80)、(3.74±0.93)、(9.65±3.72)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7 d,观察组L/M分别为(0.05±0.08)、(0.02±0.01)均低于对照组的(0.13±0.03)、(0.06±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保肛术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中,使用FTS护理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还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李霖; 刘雁军; 张元川; 杨华武; 李云涛
    • 摘要: 目的 分析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保肛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人1 59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人性别、年龄、术式、吻合口瘘发生率等资料,分析术式等不同因素对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单因素分析行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594例病人中术后出现并发症者372例(23.34%),其中吻合口瘘186例(11.67%),占所有并发症的50.00%.单因素基础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体质量指数(BMI)>25.0 kg/m2[OR= 1.539,95%CI(1.164,2.093)],糖尿病[OR=1.612,95%CI(1.188,2.117)];保护因素为:血清白蛋白>35.0 g/L[OR = 0.672,95%CI(0.283,0.841)],吻合口肛缘距离>5.0 cm[OR = 0.605,95%CI(0.237,0.894)];手术方式非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结论 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BMI、糖尿病、血清白蛋白及吻合口肛缘距离有关,临床上可注意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
    • 栗文菊; 许妍; 罗执芬; 陈君君; 岳金让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故事理论的干预对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直肠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以故事理论为基础构建的干预方案,两组患者均在院内进行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出院时应用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肠道症状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最终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0份,观察组回收有效问卷38份.干预后两组患者POMS-SF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愤怒-敌意、疲乏-迟钝、迷惑-混乱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精力-活力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患者肠道症状自我管理行为问卷中的治疗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饮食管理、肛周皮肤管理、寻求他人帮助、自我情绪调整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故事理论的干预能有效改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情绪状态,并能够提高患者肠道自我管理行为中的饮食管理、肛周皮肤管理、寻求他人帮助、自我情绪调节行为,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