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使用意向

使用意向

使用意向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60513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青年时代、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等;使用意向的相关文献由19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霖华、万忠坤、刘业政等。

使用意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60513 占比:99.98%

总计:460606篇

使用意向—发文趋势图

使用意向

-研究学者

  • 杨霖华
  • 万忠坤
  • 刘业政
  • 姜梦寒
  • 孟迪
  • 张丽辉
  • 徐锐
  • 战康亮
  • 李思聪
  • 杨凯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荣涵; 龙梦; 张文松; 祁文彦
    • 摘要: 自动驾驶技术和共享经济融合产生的共享自动驾驶汽车(SAV)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为探究出行者选择SAV的行为特性,对受访者的社会经济属性、历史出行特性、行为态度特征进行调查,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出行方式选择意向调查问卷,收集到311份有效数据。为充分考虑个体异质性,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探究SAV使用者的潜在类别,并将所得潜在类别作为变量融入离散选择Logit模型,建立SAV使用意向的潜在类别-Logit模型。结合多项或混合Logit模型以及划分的3个潜在类别,根据4个合理的模型标定的性别、交通模式、SAV使用人群类型、等待时间等59个变量的参数,识别SAV使用意向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并采用7个拟合优度指标评价多项Logit、混合Logit、潜在类别-Logit等8个模型。利用边际效应分析,探讨出行方式属性对SAV使用意向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涉及3个潜在类别的离散选择Logit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性,这3个潜在类别可分别描述为冲动的积极创新者、矛盾的保守创新者和理智的保守使用者;不同潜在类别人群的显著性因素存在明显差异,SAV使用人群类型是不同潜在类别人群共有的显著性因素,其中SAV创新者在各个模型中的显著性水平值均小于0.1;潜在类别-Logit模型的第1类和第2类预测正确率比其他Logit模型分别高出5.9%~28.3%和5.4%~18.5%,可以更好地解释出行者对SAV的使用意向;出行等待时间对出行者选择SAV的影响最大;当SAV选择概率接近于0.5时,轻微降低SAV人均出行费用最易引起选择私人小汽车的出行者转而选择SAV。
    • 王静贤; 罗江华
    • 摘要: 推进教育新基建中“新资源”和传统资源的有效衔接和合理使用,事关乡村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效率。研究旨在问诊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使用行为,并基于比格斯3P教学模型,将数字教学资源区分为“新资源”和传统资源两个类型,重点分析了前提、过程和结果层面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师使用传统资源的频率较高,使用“新资源”的频率中等偏低,并在不同年龄和教学经验的乡村教师群体中都存在差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知识与技能促进了两类数字教学资源的使用。环境条件促进了乡村教师使用“新资源”,但抑制了他们在实施数字化教学时对数字教学资源整体的使用意向。主观规范、知识与技能、传统资源的使用,都能提高数字教学资源使用意向。应当在学校层面实施“整体智治”策略,即把组织因素作为乡村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工作,注重教育新基建部署中的“智识”元素,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升数字教学资源供需匹配度;针对乡村教师实施“数字素养”提升策略,把“新资源”建设、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提升工作整合起来;在资源层面重视“场景变革”,即用好“新资源”以突破乡村学校的办学空间,强化乡村教师对教育协作关系、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要素的理解和有效利用。
    • 罗胜; 王水连; 许露元
    • 摘要: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构建概念模型,分析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组织对农产品电商平台的使用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证实感知有用性对电商平台使用态度的正向影响最大,政府支持次之,感知成本负向影响较小;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使用态度对使用意向的正向影响起到主要作用,政府支持起到辅助作用;使用态度均在各变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感知有用性在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态度的相互作用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政府支持对行为意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效应,而感知易用性能够通过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态度的双重中介作用对行为意向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组织使用电商平台的意愿、推动电子商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突破西部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瓶颈。
    • 黄淑伟; 孙可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辅助学习已成为变革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手段。为探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沈阳师范大学计算机类相关专业PTA(programming teaching assistant)平台使用满意度及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沈阳师范大学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研,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构建PTA平台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研究。使用SPSS 20.0和Amos 21.0对294份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PTA平台的有用性和学习态度对持续使用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有用性、易用性和学习态度对使用满意度都有正向显著影响;易用性对学生持续使用意向没有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对使用满意度没有正向显著影响。此外,男生和女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有用性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均值(4.037)明显高于女生均值(3.736)。不同专业对个别变量的看法略有差异,但不影响整体模型。
    • 金添; 叶庆; 吴翔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对心血管健康类智能手环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健康信念模型和信息系统理论构建理论模型,使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在线平台搜集317份有效问卷,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感知疾病威胁、自我效能、行动提示和感知数据质量会正向影响中老年人对心血管健康类智能手环的使用意向(P<0.05);心血管健康知识正向调节感知疾病威胁、自我效能、行动提示和感知数据质量和使用意向之间的关系(P<0.05)。结论 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加强家属的提示作用以及提高心血管健康管理类智能手环的数据质量,可以提高中老年人对该设备的使用意向
    • 李中旗; 文灿; 高士娟; 文朝阳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高校充分意识到在线教学的重要性,师生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感受、接受度和使用意向成为高校面对的新课题.为此,文章提取出平台有用性、平台易用性、对平台的态度、自我效能、使用满意度、使用意向等六个维度,来分析高校师生对可视化教学支持平台的接受度.基于此,文章以中南大学建设的可视化教学支持平台为例,采用问卷调研方式,统计并分析教师、学生对可视化教学支持平台的接受度数据,发现平台有用性和对平台的态度是影响师生对可视化教学支持平台接受度的主要因素;之后,文章分别构建了教师、学生的可视化教学支持平台接受度模型,并通过对建模结果的分析探寻影响师生接受度的主要因素,以期为今后在线教学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张紫玉; 何芸
    • 摘要: 以UTAUT模型为基础,结合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特点,引入感知安全性和感知趣味性两个新变量,构建了大学生英语口语类App使用意愿影响因素UTAUT扩展模型,探讨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群影响、促进条件对其使用英语口语App行为的影响.
    • 廖纮亿; 周雅婷
    •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来吸纳与引进人才,以提高人才招聘的有效性.基于修正后的TAM模型,以大学生求职者为对象,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收集了191个有效样本,对求职者社交网络招聘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雇主形象在外部因素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之间有调节作用;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
    • 韩宸辰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本文以结构方程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安徽省某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移动平台参与教学活动的意向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使用网络移动平台参与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采用因子分析、信度效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索几个构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信任对使用意向影响不显著.
    • 韩宸辰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本文以结构方程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安徽省某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移动平台参与教学活动的意向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使用网络移动平台参与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采用因子分析、信度效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索几个构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信任对使用意向影响不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