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温推进剂

低温推进剂

低温推进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24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一般工业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684654篇;相关期刊38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低温工程、真空与低温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上海市制冷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2014航天可靠性学术交流等;低温推进剂的相关文献由541位作者贡献,包括厉彦忠、王磊、马原等。

低温推进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84654 占比:99.98%

总计:684814篇

低温推进剂—发文趋势图

低温推进剂

-研究学者

  • 厉彦忠
  • 王磊
  • 马原
  • 谢福寿
  • 刘欣
  • 张少华
  • 张晓屿
  • 刘展
  • 孙培杰
  • 李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少将; 钟文安; 朱良平; 郑艳; 古宇飞
    • 摘要: 为确保在当年发射窗口内具备多次组织加注、发射的机会,成功实施火星探测任务,亟需解决低温推进剂弹性保障问题。结合任务特点,分析了第一窗口准时发射、未加注前推迟发射、加注后推迟发射和加注泄回后重新组织发射4种发射情况;据此建立了低温推进剂筹措模型,识别了推进剂保障关键点;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多窗口保障策略,即通过统筹推进剂筹措计划、优化系统准备工作和提升筹措过程可靠性,实现低温推进剂弹性保障。实践证明,弹性保障策略实现了低温推进剂的有效、可靠保障。
    • 闫春杰; 郑永煜; 杨祺; 杨鹏; 刘迎文; 王小军
    • 摘要: 为保证低温推进剂在轨安全储存,提高主动控压系统效率,开展微重力下“气枕”的构型及形变特性的研究至关重要。采用流体体积函数法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低温液体推进剂贮箱内“气枕”的形变特性及液-固接触角、重力水平等因素对“气枕”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表面张力作用的存在,液体沿着壁面依附爬升,贮箱内“气枕”最终构型为椭球形回转体。在液体爬升过程中,液体对固体的浸润度随液-固接触角及重力水平的增大而减小,当重力水平小于10-3g,液-固接触角小于20°时,液体浸润面积占比最大,对于低温推进剂长期在轨储存最有利。
    • 侍野; 唐一华; 刘畅; 李欣; 胡声超
    • 摘要: 低温推进剂集成管理技术是氢氧上面级实现长期在轨的新技术手段。采用AMESim软件搭建低温推进剂集成管理模块系统仿真模型,以模块干重与滑行段内液氧消耗量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使用遗传算法优化模块内组件参数,研究组件参数的影响,优化结果为后续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 张凯强; 秦春云; 何奕为
    • 摘要: 对某型号低温液体火箭一二级级间分离过程中二级贮箱推进剂晃动情况进行研究。在流体仿真计算中采用VOF两相流模型对自由液面进行捕捉,得到了冷分离变过载条件下刚性贮箱模型中液面运动历程。计算结果显示在一级关机段内箭体轴向过载快速减小导致液面晃幅增大、晃动周期延长;失重段内液体倾向维持原有运动状态,晃动波浪到达壁面后不反向传播,液体在壁面附近积聚;新的晃动波浪在二级开机过载产生后不久重新形成。通过研究不同计算条件对于级间分离过程液体运动的影响,发现一级开始关机时刻的液体晃动相位对于分离过程液体运动特性影响较大。
    • 胡聪; 蒋文兵; 孙培杰; 李鹏; 许安易; 黄永华
    • 摘要: 零蒸发贮存技术是未来低温推进剂空间贮存的终极目标。调研了以NASA为主的欧美航天机构所做有关低温推进剂空间零蒸发贮存技术研究,总结归纳出内置冷凝器、低温热管+换热器、喷雾棒+循环泵及大面积冷屏+循环气泵4种主要零蒸发组合方案,从系统分析、机理研究及试验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它们在结构质量、控压效率、制冷机功耗及寄生漏热等关键参数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大冷量空间用低温制冷机是未来低温推进剂长期在轨储存的关键发展方向;需开展大面积冷屏+循环气泵方案的控压能力提升与喷雾棒+循环泵的寄生漏热抑制等关键技术攻关。
    • 王亚军; 刘辉; 黄兵; 朱平平
    • 摘要: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载荷对低温末级提出了长时间滑行的任务需求。由于低温推进剂沸点低、易蒸发、难以长期贮存,低温推进剂位置管理、热量管理以及供电问题成为长时间滑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梳理了长时间滑行的任务需求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长时间滑行低温推进剂位置管理、热量管理以及集成流体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分别提出将我国低温末级滑行时间拓展至6 h及更长时间的发展建议。
    • 马原; 高炎; 高强; 孙强; 谢福寿; 厉彦忠
    • 摘要: 为了提高低温推进剂深度过冷技术成熟度,以充分利用其在降低过冷装置系统质量、延长贮存时间等方面的工程应用优势,针对液氧/液甲烷低温推进剂组合,以70 K/97 K为目标开展深度过冷方案对比与流程设计,并通过搭建中等规模液氧和液甲烷快速深度过冷加注实验系统进行可行性测试验证。结果表明:针对中大规模过冷装置系统,液氧系统采用常压液氮浴+负压液氮浴两级换热过冷方案(换热器均采用铝制板翅式换热芯),液甲烷系统采用常压列管式液氮浴式换热器过冷加注方案;为满足快速过冷加注需求,液氧/液甲烷系统均采用边过冷边加注的系统流程;在加注流量为1.0 L·s^(-1)左右的稳定测试阶段,液氧实验系统中入口温度约108 K的液氧经一级、二级换热器能够分别被冷却至约88 K及70 K以下,液甲烷实验系统也实现了97 K液甲烷的深度过冷与快速加注,成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工作能够为中国开展过冷低温推进剂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 李文; 陈叔平; 赵高逸; 谢高峰
    • 摘要: 研究飞行器低温推进剂贮箱内流体晃动的热力耦合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仿真不同工况对液氢贮箱内低温推进剂晃动热力学的影响。考虑外部环境漏热和气液界面相变对贮箱气枕压力的影响,并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将外部晃动激励施加于罐壁作为动量边界,利用VOF法捕捉气液相界面波动。结果表明:晃动激励越大,气枕空间压降越大,晃动激励为0 m/s、0.11 m/s、0.22 m/s、0.44 m/s时的气枕最大压降分别是2 Pa、120.3 Pa、6084.5 Pa、9158.3 Pa;气枕压降随初始液体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初始液体温度为20.0 K、21.0 K、21.5 K时的气枕压降时为6079 Pa、5248 Pa、3902 Pa;初始充满率越高,气枕压降越大,充满率为30%、40%、50%、60%、70%时气枕压降分别是1905 Pa、3758 Pa、6085 Pa、6476 Pa、8339 Pa。流体晃动扰动了液氢贮箱内气液界面处的热力学平衡,导致气枕压力大幅降低,为保证飞行器的稳定运行需采取合理的增压或防晃措施来维持贮箱气枕压力。
    • 许浩; 容易; 季伟; 崔晨; 王夕; 陈士强; 陈六彪; 王俊杰
    • 摘要: 为分析在双隔离阀关阀过程中不同管路布置对芯级侧隔离阀后的流场产生的波动问题,利用Flow simulation软件模拟分析了阀门间距、阀门口径以及阀门压差对介质为液氧的交叉输送管路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双蝶阀的输送管路的阀门间距对芯级侧管路基本没有影响,并且其关阀角度较小时的调节能力要强于其在较大关阀角度的调节能力;当其他条件相同,随着阀门口径的增大,芯级侧隔离阀后流量变化有显著差异;此外,在给定交叉输送管路几何尺寸大小的情况下,压差变化时,管路流场参数的控制策略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 严天; 王磊; 王娇娇; 黄晓宁; 马原; 厉彦忠
    • 摘要: 针对全尺寸低温在轨贮箱,建立了可描述两相流体运动的数值模型,分别就10-3g0过载下初始液位倾斜、侧向正弦波、慢旋等激励作用下流体的运动特性开展了瞬态仿真,并讨论了防晃挡板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当经历变过载时,初始倾斜液面达到新的平衡,耗时不超过80 s;当倾角较大时,挡板可对液面恢复稳定起加速作用.(2)对侧向激励,当液位处于挡板附近及以下时,无论重力高低,挡板总能起防晃作用.此外,作用效果随液位升高呈线性下降,在同一激励下,2.6 m液位工况时挡板抑制液面晃动幅度约2.6 cm,而3.2 m液位工况时仅为0.3 cm.(3)侧向激励作用时,氢、氧的响应不同.氢的晃动振幅可达6.5 cm,占最大允许值的43.3%,而氧振幅为4.0 cm,仅占16.0%.而液位倾斜与慢旋激励时推进剂类型不同不造成流体行为的明显差异.(4)侧向激励与慢旋均可能使贮箱底部暴露于气枕,应在推进剂管理中加以考虑并进行限制,合理设计角速度.本文工作有助于理解低温推进剂贮箱在多种空间激励下的流动运动规律,为流体控制方案及火箭时序的设置提供理论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