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龙须菜

龙须菜

龙须菜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64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园艺、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2443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海洋与湖沼、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5年福建省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二十九次学术会议等;龙须菜的相关文献由1148位作者贡献,包括隋正红、孙雪、徐年军等。

龙须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 占比:3.20%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2443 占比:96.67%

总计:12872篇

龙须菜—发文趋势图

龙须菜

-研究学者

  • 隋正红
  • 孙雪
  • 徐年军
  • 张学成
  • 杨宇峰
  • 陈伟洲
  • 周伟
  • 周文发
  • 杜虹
  • 杨贤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雪艳; 刘毅; 牛鹏丽; 陈欣; 冯志华; 王晓敏; 江涛
    • 摘要: 2015年秋季在桑沟湾开展围隔实验,研究了60 h内高容量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养殖对水体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浮游植物群落)等因素的影响.结果 显示,养殖的虾夷扇贝和龙须菜在60 h内能显著改变水体中的溶解氧(DO)和溶解态无机氮(DIN)的浓度,同时,能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组成特征.从各实验组来看,12 h后,虾夷扇贝和龙须菜实验组浮游植物丰度显著低于空白实验组.虾夷扇贝对水体中4种硅藻优势种[包括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双菱藻(Surirella sp.)、菱形藻(Nitzschia spp.)、针杆藻(Synedra spp.)]的滤除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即对柔弱拟菱形藻和双菱藻有较大的滤除效应,但对菱形藻和针杆藻却影响不大.基于水体中的光合色素变化特征也揭示了虾夷扇贝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效应,即虾夷扇贝能显著滤除水体中的岩藻黄素(fucoxanthin,硅藻特征色素)、别藻黄素(alloxanthin,隐藻特征色素).与此相反,青绿藻素(prasinoxanthin,微微型藻类的特征色素)在48 h后,虾夷扇贝实验组显著高于空白实验组和大型藻实验组,说明龙须菜养殖对微微型青绿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
    • 刘晶; 胡晓; 杨贤庆; 陈胜军; 吴燕燕; 李来好; 戚勃; 邓建朝
    • 摘要: 以干燥后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粉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碱提酸沉法提取龙须菜蛋白质。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选择了影响龙须菜蛋白质提取率的因素及水平范围,然后以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建立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碱浓度0.2 mol·L^(-1)、液固比24∶1(mL·g^(-1))、超声时间70 min、超声功率482 W,在此条件下的龙须菜蛋白质提取率为73.78%。此外,对提取得到的龙须菜蛋白质进行了酶解,分别研究了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植物蛋白复合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酶解产物抗氧化活性和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酶解4 h后,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其他4种酶酶解产物和龙须菜蛋白质,其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1.88μg·mL^(-1)、63.29%、64.25%,分子量主要集中在1500 u以下。本研究可为龙须菜蛋白质的提取及其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 罗素雅; 虞新磊; 陈琼琳; 刘士霞; 徐年军; 孙雪
    • 摘要: 大型经济海藻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在我国南北方海域广泛栽培,但其栽培周期与产量受到夏季高温天气的制约。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在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藻类中研究较少。为揭示ABA对高温胁迫下龙须菜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PLC-MS/MS)研究了外源ABA对高温胁迫下龙须菜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ABA处理72 h后龙须菜中104种代谢物发生变化,其中黄嘌呤、次黄嘌呤、芦丁、精氨酰琥珀酸等26种代谢物含量升高,而23种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和35种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含量下降;嘌呤代谢、黄酮和黄酮醇合成以及抗坏血酸和醛酸盐代谢这3条代谢通路受ABA影响显著。最后,利用生理生化方法检测了黄嘌呤对高温胁迫下龙须菜生长速率和活性氧(ROS)的影响,以及ABA添加后两种溶血磷脂代谢酶活性、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发现藻的生长、酶活性或基因表达变化等与代谢组结果相吻合。可见,ABA可以通过激活嘌呤代谢、黄酮和黄酮醇合成以及抑制溶血磷脂合成等来保护高温胁迫下的龙须菜。研究结果丰富了藻类中植物激素抗逆胁迫的资料,为龙须菜耐高温品系选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 刘申喜; 舒兴香
    • 摘要: 龙须菜是佛手瓜的幼嫩茎尖、卷须,其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是目前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特色产业。现在总结和分析东川区龙须菜种植现状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提升商品价值、加快品牌建设、选用适合的种瓜、提高种植水平等方面,提出推进东川区龙须菜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期保证东川区龙须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杨泽; 张赢月; 杨金鑫; 徐涤
    • 摘要: 为筛选龙须菜5个枝叶状生活史阶段藻体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本研究对9个候选内参基因,包括18S rRNA、28S rRNA、GAPDH、ACT、EF1、APC、PEB、rbcL和COX在具有世代交替生活史的产琼胶红藻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不同生活史阶段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拷贝数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候选管家基因在不同倍性的藻体间表达差异最大,其次是雌雄配子体间的表达差异。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对全部样品进行分析,发现结果与使用拷贝数的分析结果总体一致。结果表明,18S rRNA和28S rRNA比较适合作为二倍四分孢子体研究的内参基因;EF1和28S rRNA适合作为单倍体雌、雄配子体研究的内参基因;而针对5种生活史阶段藻体间的研究时,推荐28S rRNA和ACT为最适内参基因。
    • 王磊
    • 摘要: 龙须菜是佛手瓜的嫩苗或嫩梢,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促进肠道消化、改善便秘、清热解毒、缓解感冒症状等,已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深受喜爱的凉拌菜品。一、产地环境龙须菜种植应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土层疏松肥沃、保肥保水性能好的壤土地块。种植龙须菜要避免与瓜类作物连作。二、育苗(一)播种时间日光温室栽培龙须菜,应选在1月上旬播种。塑料大棚栽培龙须菜,1月下旬至 2月中旬播种较适宜。
    • 龚芳芳; 李勇勇; 王晔; 陈淑敏; 张玉琦; 刘英丹; 孟天宇; 娄永江
    • 摘要: 为探究硼对大型海藻龙须菜食用安全性的影响,本文以福建沿海龙须菜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连续浸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谱(ICP-OES)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龙须菜中硼的分布及存在形态,并对浸提条件进行优化.优化浸提参数如下:将龙须菜粉碎至20~30目,采用0.2mol·L-1 NaCl、0.2mol·L-1 EDTA、0.8mol·L-1 HCl以及0.4mol·L-1盐酸羟胺,按固液比1:50超声辅助浸提45min,各组分得率较高,龙须菜中的总硼量高达(125.00±4.10)mg·kg-1.结果同时表明,龙须菜中约有20.91%的硼以水溶态形式存在,约有55.23%的硼以半束缚态形式存在,束缚态硼占总硼23.86%.实验结果可为龙须菜的食用安全性和硼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杨金鑫; 张赢月; 杨泽; 闫昊; 徐涤; 张学成
    • 摘要: 龙须菜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栽培海藻,主要用途是琼胶生产原料和鲍鱼饵料.目前龙须菜大规模栽培采用的是人工夹苗的方式,而其孢子采苗的生产方式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人工培育的由四分孢子萌发长成的一对龙须菜雌、雄配子体进行受精,测试了雌雄配子体藻枝部位、温度、硝酸盐浓度等因素对果孢子体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须菜雌配子体藻枝的不同等级分枝表现出不同的生殖力,一级分枝最尖端新生细胞的成熟速度快于其它等级;温度对果孢子体形成有极显著影响(P<0.01),20°C为最适温度;硝酸盐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 卫燕云; 金鹏; 江莹莹; 夏建荣
    • 摘要: 以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nsis)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CO2浓度(400μL·L–1和1000μL·L–1)和磷浓度(0.5和30μmol·L-1)实验,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磷浓度培养下龙须菜生长、光合作用及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大气CO2下,磷加富导致龙须菜的相对生长速率和最大光合速率增加,暗呼吸速率降低;但高CO2浓度下,磷浓度变化对三者的影响不明显.不论是在大气CO2浓度还是高浓度CO2下,磷加富对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均没有明显影响,但导致ATPase活性均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在高浓度CO2诱导海洋酸化环境中,磷加富可以通过调节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和ATPase活性,改变能量的利用效率调控其生长.
    • 李瑞; 黄小云; 臧晓南; 尚孟慧; 毕莹; 徐晓婷
    • 摘要: 藻红胆素是一个开链四吡咯结构的发色团,其与脱辅基藻红蛋白结合使藻红蛋白具有光学活性,而血红素加氧酶基因ho对于藻红胆素的合成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对实验室前期已获得的龙须菜中的血红素加氧酶基因ho-1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在藻类中比较保守,存在6个高度保守结构域;结构功能分析显示其具有15个可能的血红素(Heme)结合位点,其中第138位亮氨酸(L)既位于118~145位HemeO的扭结螺旋结构内,又在115~142位的高度保守的结构域内,而且经预测是可能的血红素(Heme)结合位点之一.为了进一步验证该位点的作用,我们拟对其进行定点突变,将第413位碱基由T突变成C,得到ho(M)基因,碱基突变后所对应编码的第138位氨基酸由亮氨酸(L,非极性氨基酸)突变为丝氨酸(S,极性氨基酸).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重组质粒pET-ho-1、pET-ho-1-pebS、pET-ho-1-pebA-pebB及pET-ho(M)、pET-ho(M)-pebS、pET-ho(M)-pebA-pebB,将其转化到E.coli BL21中构建重组菌株E.coli ph、E.coli phS、E.coli phAB、E.coli ph(M)、E.coli ph(M)S和E.coli ph(M)AB进行表达,检测重组菌株的荧光发射光谱.结果表明,E.coli phAB和E.coli phS在595 nm处检测到藻红胆素的荧光特征峰,表明ho-1基因编码的血红素加氧酶可以参与催化藻红胆素的合成;E.coli ph(M)、E.coli ph(M)S和E.coli ph(M)AB与E.coli BL21一样无任何特征峰出现,这表明ho(M)中第413位碱基对应编码的第138位亮氨酸是血红素的结合位点,直接影响藻红胆素的合成,该位点的突变使得PebS和PebB/A两条催化途径均无法合成藻红胆素.本研究为阐明血红素加氧酶基因在合成藻红胆素过程中的重要性及龙须菜中藻红蛋白的合成机制,进而进行藻红蛋白的重组表达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