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麻栎

麻栎

麻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031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生态学报、安徽林业科技、河南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地区植物学研讨会、2008年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等;麻栎的相关文献由768位作者贡献,包括虞木奎、唐罗忠、张春祥等。

麻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2 占比:4.1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6031 占比:95.75%

总计:6299篇

麻栎—发文趋势图

麻栎

-研究学者

  • 虞木奎
  • 唐罗忠
  • 张春祥
  • 刘志龙
  • 方升佐
  • 方炎明
  • 罗杰
  • 何慎
  • 丁伯让
  • 于成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倩葳; 于水强; 曹雨婷; 邵慧妹; 王维枫
    • 摘要: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养分对麻栎细根生长特征、形态特征和养分特征的影响,探讨细根在不同富养斑块的觅养特征,为研究细根养分捕获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林龄约30年的麻栎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根系生长袋法,设置对照(CK)、氮添加(N)、磷添加(P)、多养分添加(NPK)、凋落物添加(F)共5个处理,探究细根生长特征(细根生物量、总根长)和形态特征(平均直径、比根长、组织密度、比表面积、分枝比、分枝强度)以及细根中N、P含量对养分添加的响应规律。【结果】(1)与CK相比,NPK处理麻栎1~3级细根的总根长及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2)不同外源养分对麻栎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并不一致。与CK相比,P、NPK、F处理总体使麻栎细根直径减小,而N处理使3级根直径显著增加(P0.05),但N处理使2~3级细根的分枝比和分枝强度显著增加(P0.05),但NPK和P处理细根的P含量均较CK显著增加(P<0.05),其中以NPK处理最高,较CK的增幅为128.8%。【结论】同时增加土壤N、P养分时,麻栎通过增殖根长和细根生物量来获取更多的养分,而将N、P肥单独作为外源养分添加时,麻栎则通过改变细根形态特征来提高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添加凋落物对麻栎细根生长形态特征无明显影响,可知麻栎对不同类型外源养分具有不同的吸收策略。
    • 方培; 胡海波; 王霞; 陈建宇; 阮存鑫; 贾西川
    • 摘要: 以江苏省句容市不同林龄(18、30、45、67 a)麻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氮、磷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增加,而土壤全磷(TP)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处于较低含量水平(土壤TP含量均值为0.42 g/kg)。不同林龄之间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不显著,土壤C/P平均值(80.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7)。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氮(MBN)、磷(MBP)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比在林龄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土壤TP与MCB/MBP、MBN/MBP显著负相关;土壤MBP与C/P、N/P显著负相关。因此,麻栎林土壤表现出全磷和有效磷的匮乏,林分生长受到磷的严重制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受土壤养分影响,且二者存在显著的生态化学计量耦合关系。本研究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揭示麻栎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对麻栎林合理经营、养分调控及生产力提高等具有指导作用。
    • 唐贻胜
    • 摘要: 在麻栎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栽培区域,制定有效的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案,不仅能提高麻栎栽培水平,也能进一步保证经济效益,对于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通过实践分析,结合安徽省潜山地区麻栎栽培实际,总结了具体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期提高麻栎栽培技术水平。
    • 白帅军
    • 摘要: 文章介绍了麻栎的树种特征、分布及价值,对麻栎果实的开发利用以及麻栎的培育管理与病虫害防治进行了论述。
    • 苑海静; 成向荣; 虞木奎; 汪阳东; 邰建武; 张春祥; 王新洋
    • 摘要: [目的]研究麻栎优树自由授粉家系随林龄变化的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为麻栎人工林高效培育筛选优良种质材料。[方法]在江西永丰、浙江开化和安徽滁州3个试验点,以来自广西融水的18个优树自由授粉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家系间林木生长变异规律、主要经济性状(地上单株生物量)随林龄的动态变化,基于AMMI模型进行生长性状稳定性评价,并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结果]3个试验点麻栎家系间的树高、胸(地)径和地上单株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差异。麻栎地上单株生物量受地点、家系、家系×地点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其中地点对生长变异影响最大,其次为家系和家系×地点。不同试验地点麻栎1~3年生和6~11年生家系的生长表现具有较大差异。根据11年生时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筛选试验地表现较好的家系,江西永丰试验点优良家系为M11、M9和M15,遗传增益为4.08%~7.45%;浙江开化试验点优良家系为M16和M2,遗传增益为28.01%~37.02%;安徽滁州试验点优良家系为M17、M1和M18,遗传增益为15.05%~30.29%。综合生长表现和稳定性分析发现,M18和M20家系适宜在3个试验点栽培,地上单株生物量均值为31.38 kg,Dg(e)均值为0.88。[结论]麻栎优树自由授粉家系间生长受地点和家系交互作用影响,筛选出一批适于不同区域人工林培育的优良家系。
    • 孔祥娟; 宋纯亮
    • 摘要: 麻栎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与药用价值,种植实践中能创造出十分理想的效益。从阐述麻栎的树种特征、主要分布范围及用途着手,探讨了麻栎种实的开发利用情况,解读种实的使用价值,概括麻栎利用现状并分析相关问题的成因,探究了促进麻栎低产林改造目标实现的技术措施,包括种植土地的选择与整顿、科学疏伐、去除主干、病虫害防控等,希望能与同行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提高麻栎的实际开发利用效率。
    • 张春祥; 台建武; 刘俊龙
    • 摘要: 麻栎是安徽省重要乡土树种,也是一个综合效益较高的用材林树种,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有着较高的利用价值。本文从麻栎短轮伐期能源林营造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造林用苗、抚育方式等对麻栎能源林生长的影响,总结出采用良种壮苗和关键培育技术相结合、提高麻栎短轮伐期能源林生产力的方法,以期为麻栎能源林的生产推广提供参考。
    • 王宇浩; 刘鑫; 马仕林; 李沁宇; 张金池
    • 摘要: 2018年10月份,选用1年生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苗木移入盆栽,进行2个月的恢复后,选择50株恢复良好、长势一致的苗木为试验苗木。设置3种强度(pH分别为4.5、3.5、2.5)的酸雨,pH为7.0的雨水为对照;按照生物质炭占苗木栽培基质体积比例设置4种添加生物质炭体积分数(0、10%、20%、30%)的苗木栽培基质;按照试验设计,对试验苗木进行酸雨和生物质炭交互作用的模拟处理试验;按照近12 a南京市月均降雨量的60%(最大酸雨频次)进行喷施,每盆每月喷施总量为1.75 L,每月喷施4次。试验处理1 a后,采集麻栎苗木叶片和根系,测定苗木生长速率、叶绿素质量分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根系活力、叶片及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应用方差分析法、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城市污泥生物质炭、酸雨对麻栎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方面,生物质炭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麻栎苗木的树高和基径增长率,且酸雨和生物质炭的交互作用对麻栎苗木树高和基径增长率的影响显著。在生理方面,酸雨和生物质炭的交互作用,对麻栎苗木叶绿素a质量分数(w_(a))、叶绿素b质量分数(w_(b))、w_(a)∶w_(b)、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_(N,P))、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Ф_((PSⅡ)))、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显著。生物质炭的添加对麻栎苗木的生长有显著的改良作用;而对在酸雨和生物质炭交互处理时的麻栎苗木,“pH为2.5的重度酸雨+添加生物质炭体积分数为10%”的交互处理、“pH为3.5的中度酸雨+添加生物质炭体积分数为20%”的交互处理,对麻栎苗木生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 杨韩
    • 摘要: 以景洪市国有林场思茅松和麻栎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以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为序参量,运用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构建思茅松和麻栎林分类型的耦合系统,计算并分析两种林分类型的耦合程度,结论如下:①思茅松和麻栎小班边缘区的平均胸径和树高均比核心区略高,说明思茅松林和麻栎林之间存在正向边缘效应;②在正向边缘效应的作用下,思茅松林和麻栎林的边缘区域生物多样性更高;③思茅松林和麻栎林小班的耦合度为正值,说明这两种林分类型存在正向耦合效应,但思茅松—麻栎的小班耦合为中等水平耦合阶段,而麻栎—思茅松的小班耦合为较低水平耦合阶段。
    • 刘元初; 刘莹莹; 魏庆健; 梁博楠; 赵景尧
    • 摘要: 以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木材为试材,在高温热处理窑(温度范围为室温~240°C)设置160、180、200°C进行高温热处理试验;采用电热鼓风干燥箱(DHG-9070A),将试样在103°C烘至绝干状态,测定试样质量和3个方向尺寸;采用恒温恒湿试验箱(LRHS-101-LH),设置“温度20°C-相对湿度65%”、“温度40°C-相对湿度90%”2种环境,对高温处理试样进行含水率平衡处理,测定试样质量和3个方向尺寸(轴向、弦向、径向);依据GB/T 1931—2009《木材含水率测定方法》、GB/T 1934.2—2009《木材湿胀性测定方法》,以木材平衡含水率、湿胀率(弦向、径向、体积)、阻湿率、抗胀率为评价指标,分析热处理温度对麻栎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热处理温度可有效提高麻栎木材的尺寸稳定性,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木材平衡含水率降低,木材的阻湿率、抗胀率明显增大。热处理材在“温度20°C-相对湿度65%”环境中的阻湿率,明显优于“温度40°C-相对湿度90%”环境中的阻湿率,说明热处理木材对高温高湿环境的阻湿效果不明显。热处理对径向湿胀率的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弦向湿胀率,进而影响体积湿胀率。麻栎热处理材的弦向抗胀率,高于径向抗胀率,说明热处理对木材弦向尺寸稳定性的提高效果更为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