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亲本选配

亲本选配

亲本选配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130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中国种业、小麦研究、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年甘蔗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4次学术讨论会、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等;亲本选配的相关文献由46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中虎、叶定生、张宏生等。

亲本选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 占比:10.7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78%

专利文献>

论文:1130 占比:88.49%

总计:1277篇

亲本选配—发文趋势图

亲本选配

-研究学者

  • 何中虎
  • 叶定生
  • 张宏生
  • 张树榛
  • 张爱民
  • 任光俊
  • 何素兰
  • 何蓓如
  • 刘世来
  • 刘光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恬; 李祥胜; 李煜; 吕欢欢; 郑国华; 陈辉
    • 摘要: 为探究普通油茶杂交亲本选配和授粉树配置对果实性状的影响,以4个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为材料,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12个组合的杂交果实,分析杂交组合可配性和杂交果实性状变异,估算配合力,探讨杂交果实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闽43’‘闽60’为母本的杂交组合、‘闽50’‘闽54’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的平均亲和指数较高。杂交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00%~59.58%之间,单果籽粒数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单果鲜籽重,种仁含油率变异系数最小。12号杂交组合在单果鲜籽重、单果鲜籽率和种仁含油率方面均表现较好。除种仁含油率外,杂交果实性状间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综合杂交组合可配性、果实性状变异、配合力效应值,筛选出‘闽43’和‘闽60’为优良母本,‘闽50’和‘闽54’为优良父本,优良杂交组合为12号(‘闽60’ב闽54’)。
    • 董志丹; 宋尚伟; 宋春晖; 郑先波; 焦健; 王苗苗; 阎振立; 张瑞萍; 白团辉
    • 摘要: 本文系统收集并分析了1951-2019年我国报道育成的273个苹果品种(不合砧木)的资料,对这些苹果品种的亲本组成及亲本选配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绘制以主要品种为亲本育成品种的系谱图,以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 0年来我国苹果的育种成果.在我国选育的273个苹果品种中,通过杂交获得的品种最多(14 5个,53.11%),其次是芽变品种(111个,40.65%),实生选育品种(15个,5.50%)和诱变品种(2个,0.73%).根据品种特性分类,育成苹果品种中,红皮品种最多(24 0个,占87.91%),其次是绿皮品种(19个,6.96%)和黄皮品种(14个,5.13%).大果(≥200 g)、中果(100-200 g)和小果(≤100 g的小果)品种分别占57.14%、35.53%和7.73%.果实成熟期早、中和晚熟品种分别占24.54%、32.97%和42.49%.273个育成的苹果品种中,有耐贮品种(83个,30.40%)、抗寒品种(78个,28.57%)、短枝型品种(34个,12.45%)、柱型品种(8个,2.93%)和红肉品种(4个,1.47%).分析亲本来源明确的262个品种,表明这些品种由103个亲本育成,包括3个国内地方品种,63个国外引进品种和37个衍生品种.通过系谱分析发现,苹果骨干亲本为'富士''金冠''元帅'和'嘎啦',分别衍生104、64、36和24个品种.杂交和芽变是选育苹果品种的主要途径,亲本性状优良或不同地理来源的亲本组合更容易选育出优良品种.在此基础上,剖析我苹果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生物技术在系谱分析上的应用进行展望.本文为制定苹果育种计划和亲本的选配提供了有益借鉴.
    • 沈乐; 徐建民; 李光友; 陆钊华; 杨雪艳; 朱映安; 胡杨; 宋佩宁; 郭文仲
    • 摘要: [目的]测定尾叶桉与巨桉杂种F1多年度的生长性状,估算其遗传参数,开展优良杂交组合及杂种优良单株选择,为桉树亲本选配和杂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尾叶桉与巨桉6×6析因交配F1代杂种为材料,应用ASReml-R软件估算1、2、4.5、8.3和10.3年生时生长性状的遗传力、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亲本效应和配合力等遗传参数;计算每个杂交组合单株材积的平均值,以所有组合的平均值+标准差为标准进行优良杂交组合选择;基于所有单株的材积,采用平均值+2倍标准差(标准Ⅰ)和平均值+3倍标准差(标准Ⅱ)2个标准进行杂种优良单株选择.[结果]尾巨桉F1代杂种在各年龄时的生长表现均优于对照尾叶桉亲本自由授粉子代.每个年份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差异,在区组间差异不显著.1年生和2年生时杂种各生长性状的母本加性方差分量低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4.5年生时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较为接近,8.3和10.3年生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则高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随年龄的增长,杂种的树高和胸径单株遗传力呈现由中度至低度遗传控制的变化趋势,杂种家系遗传力呈现高—中—低度遗传控制的趋势,且杂种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显性方差与加性方差的比值则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年-年和性状-陛状双变量遗传、表型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5年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8的一般杂交力(GHA)最高,U21×G5组合的特殊杂交力(SHA)最高;8.3年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19的GHA最高,U2×G19的SHA最高.[结论]尾巨桉F1杂种1~2年生时父本效应大于母本效应,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4.5年生时父、母本效应对杂种生长的贡献率相当,8.3~10.3年生时杂种的母本效应大于父本效应,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同时评选出7个优良杂种,筛选出1个优良母本和2个优良父本,并依据标准Ⅰ、Ⅱ分别选出40株和16株优树,为今后大规模人工制种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亲本材料和优良无性系.
    • 张晓娟; 程炳文; 王勇; 杨军学; 张尚沛; 罗世武; 王晓军
    • 摘要: 为了给宁南山区旱地糜子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提高宁夏丘陵旱薄地糜子产量,通过应用主成分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聚类法(UPGMA)分析了46份旱地糜子种质资源在11个农艺性状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 表明,糜子资源花序色主要是绿色,穗形主要是侧穗型,粒色主要是黄色;糜子产量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3;单株粒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9.23;在所有主成分构成中,主要信息集中在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3.34%.供试材料在欧氏距离0.9844处聚为3类,第1类包含41份材料,第2类包含2份资源,第3类包含3份资源.
    • 杨龙; 吴聪连; 吴小林; 江锡兵; 龚榜初; 胡青素; 赖俊声; 吴永丰
    • 摘要: 以浙南地区7个锥栗主栽品种、 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开展自花授粉、 自然授粉及人工杂交授粉3种方式,对不同组合的坐果率、 果实性状等进行分析,初步筛选锥栗最佳亲本及杂交授粉组合.结果表明,锥栗自花授粉坐果率极低,7个品系平均坐果率仅6.1%,空苞发生率高达79.8%;自然授粉平均坐果率为38.1%,较自花授粉提高32.0%;人工杂交授粉的正反交试验中,22个锥栗杂交组合的坐果率、 果实性状均存在差异,且部分组合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锥栗果实外观等受母本影响较大,而花粉直感效应在杂交坐果率、 栗苞和坚果质量上表现明显;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父母本及杂交授粉组合对锥栗杂交坐果率及果实性状起决定性作用,且具有遗传稳定性;围绕坐果率和果实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初步筛选出15号、21号、24号等3个锥栗最佳亲本,以及21号×15号、21号×25号、15号×24号等3个锥栗最佳授粉组合.
    • 马侠; 周健
    • 摘要: 总结马铃薯常规育种技术,包括亲本选配、杂交圃准备、制种、实生种子栽培管理、实生苗后代的选择与培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马铃薯常规育种提供参考.
    • 康向阳
    • 摘要: 杜仲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中药材,也是极具潜力的温带胶源树种,在制药、制胶等产业化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该文综述了杜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性状遗传变异评价,杜仲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技术与良种选育,以及杜仲无性系繁殖技术等研究现状,指出面向立地条件较差、劳力资源紧张的杜仲栽培地区,发展杜仲栽培以及制药、制胶产业,仍然以数量巨大、收集容易、成本低廉的叶片作为生产原料最为切实可行。在杜仲良种选育中,利用多倍体代谢产物增加等特性,通过诱导配子染色体加倍获得杂种三倍体,则是大幅度提高杜仲叶片含胶量、药效成分含量以及植株产叶量最具希望的途径。在未来杜仲多倍体育种中,应加强杜仲叶片含胶量、药效成分含量等目标性状配合力高的杂交亲本选配,在利用基因剂量效应带来的倍性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异源配子结合产生的杂种优势;创制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杜仲胶、药效成分等次生代谢产物检测技术方法,提高优良无性系选择效率和效果;研发技术环节简约、出圃快、苗木幼化、成本低廉的杜仲无性繁殖技术,加快良种规模生产。可以预见,随着杜仲三倍体的选育成功,通过一轮次多倍体育种过程实现杜仲多目标性状综合改良,必将更为有力地促进以制药、制胶为核心的杜仲绿色循环经济的高效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