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杂交小麦

杂交小麦

杂交小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6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5512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西北植物学报、种子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农学会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战略与对策讨论会、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等;杂交小麦的相关文献由53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改生、田笑明、聂迎彬等。

杂交小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1.0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5512 占比:98.91%

总计:25794篇

杂交小麦—发文趋势图

杂交小麦

-研究学者

  • 张改生
  • 田笑明
  • 聂迎彬
  • 穆培源
  • 桑伟
  • 崔凤娟
  • 张风廷
  • 徐红军
  • 赵昌平
  • 韩新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聂迎彬; 崔凤娟; 孔德真; 桑伟; 刘鹏鹏; 徐红军; 穆培源; 韩新年; 田笑明
    • 摘要: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利用其杂种优势育种的重要工具。小麦AL型不育系的不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易恢复,但不育胞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AL18A、新冬18号和99AR144-1为材料,组配6个杂交组合,分析了不育胞质对种子室内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育系为母本时,生产出的不育系种子或杂交种种子的室内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均在85%以上,符合小麦良种发芽率国家标准规定,表明不育胞质对种子发芽率无不利效应。
    • 冀洪策
    • 摘要: 春分前后,走进邓州市孟楼镇国家杂交小麦种植基地,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村民正在田间地头紧张地忙碌着。“邓州市有253万亩耕地,是我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示范区、粮食核心主产区,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尤为重要。”邓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 阮仁武; 杨宇衡; 易泽林; 张建奎; 张智勇; 林光强; 张康林; 李中安
    • 摘要: 西南11号是利用蓝粒标记小麦隐性核型不育系12L8016与恢复系川14品16配制的杂交组合,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3664.54kg,比对照渝麦13增产9.4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717.12kg,比对照渝麦13增产7.27%;异地制种最高产量达到8173.5kg,克服了杂交小麦制种产量低的缺点。2021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麦20210001,定名为西南11号,适宜于重庆地区种植。
    • 高建刚; 杨卫兵; 张风廷
    • 摘要: 小麦是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面临大幅提高产量以满足人口持续膨胀的挑战,杂种优势利用被认为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的不断创新,杂交小麦在生产应用中表现出优良的稳产性和抗逆性,基于光温敏不育系选育的二系杂交小麦初步实现了杂交小麦的产业化。随着其推广应用的不断深入,杂交小麦亲本改良、种子生产和高产栽培等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已成为杂交小麦快速产业化的关键。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杂交小麦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包括杂交小麦在品种创制和产业化研究取得的重要突破,提出了杂交小麦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从品种创制、亲本异交生物学特性和合理配置、机械化制种技术和高产绿色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系统概括了二系杂交小麦产业化过程中的实用技术和方法的新进展。认为今后杂交小麦的产业化发展可综合传统育种、生物技术、生理调控、智能农机等多种技术手段,从而实现小麦杂种优势的成功应用。
    • 田亮
    • 摘要: 隆平去世后,《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界带头人。他们对袁隆平的评价出乎我们的意料——“袁隆平先生是战略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他告诉我们,起初他是准备做杂交小麦、红薯的,但他觉得水稻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这是最大的科学,就一心扑在了上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说。
    • 田立平; 单福华; 王汉霞; 马巧云; 张风廷
    • 摘要: 京农14-95是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的抗旱、节水常规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组合为京冬18/CA9507//中麦12。2006年以京冬18为母本、CA9507为父本进行杂交,2007年以中麦12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
    • 李姜玲; 杨澜; 阮仁武; 李中安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杂交小麦组合及其亲本苗期叶片的光合特性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早期筛选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及其配制的6个杂交小麦组合为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测定小麦苗期叶片的光合特性,包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x)、胞间CO2浓度(C1)、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绿素含量、Rubisco活性及其大小亚基编码基因rbcL、rbcS相对表达量;调查成熟期的产量性状,包括株高、主穗穗长、单株地上生物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单株籽粒产量、主穗小穗数、千粒重、收获指数,并分析杂种优势以及光合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杂交小麦苗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表现出显著的超高亲优势,其中净光合速率的平均超高亲优势为15.4%,气孔导度为21.3%,蒸腾速率则为11.46%,净光合速率值高的恢复系所配制的杂交组合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和杂种优势,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则少数有负向优势.成熟期有效穗数、单株籽粒产量及单株生物量具有较高的超高亲优势,其中穗数的超高亲优势值达到最高,平均优势值为34.21%.相关性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单株生物量和单株籽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可辅助筛选高光合小麦,同时苗期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密切.叶绿素含量、Rubisco活性、大小亚基编码基因rbcL、rbcS相对表达量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其中杂交小麦Rubisco活性均高于双亲,且具有显著的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为5.38%.编码基因中,与rbcL相比rbcS具有更高的超高亲优势和中亲优势,而叶绿素含量主要表现为负向优势,少数表现出中亲优势,极少数表现出超高亲优势,且各项指标与净光合速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杂交小麦在苗期已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尤其是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而净光合速率与单株产量、单株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因此结合小麦杂交组合的田间表现,苗期净光合速率高低可以作为早期预测杂交组合的产量潜力的参考依据.
    • 陈现朝; 廖祥政; 高建刚; 杨卫兵; 侯起岭; 赵昌平; 张风廷
    • 摘要: 为研究混播制种模式下二系杂交小麦不同组合制种产量变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期为高制种产量杂交小麦组合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在混播制种模式下,以不育系S1和7个恢复系R1~R7为试验材料,调查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抽穗期、花期和株高相关农艺性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不同杂交小麦组合制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穗粒数与亲本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组合亲本的抽穗期差和花期相遇期显著相关;组合亲本的抽穗期差和花期相遇期与组合穗粒数均呈显著相关,是穗粒数变异的主要因素,而穗粒数变异是这7个杂交小麦组合制种产量变异的主要因素.
    • 江亭
    • 摘要: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我国三大主粮中,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都成功实现产业化,而小麦杂交育种受基因组复杂性所限,难度大、成本高,研究进展相对缓慢.近几年,我国科学家对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由"跟跑者"向"引领者"的全面跃升,随着杂交小麦技术的推广,未来10年将是我国杂交小麦产业推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