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位动静脉内瘘

高位动静脉内瘘

高位动静脉内瘘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5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7838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健康之路、中国医疗设备、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第七届全军手外科会议等;高位动静脉内瘘的相关文献由13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卓南、周健儿、缪娟等。

高位动静脉内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7838 占比:99.97%

总计:187893篇

高位动静脉内瘘—发文趋势图

高位动静脉内瘘

-研究学者

  • 何卓南
  • 周健儿
  • 缪娟
  • 黄新忠
  • 丁英昌
  • 乔丽
  • 于汪伯
  • 于秀峙
  • 代干华
  • 任智慧

高位动静脉内瘘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洁
    • 摘要: 目的 探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方法 纳入病例均为高位动静脉内瘘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纳入病例数29例,2019年1-6月透析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2019年7月-12月透析治疗期间加护理干预为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配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林建宇; 章圣泽; 王牡丹; 侯林娇
    • 摘要: 目的:探讨高位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期间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58例,其中行常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34例(低位组),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24例(高位组).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充分性指标包括: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磷、血钙,比较2组并发症(狭窄及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透析初始及治疗3月后,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磷、血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初始及治疗3月后,高位组KT/v、URR水平显著高于低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组狭窄及血栓发生率(20.8%),低于低位组(40.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难以建立常规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减少术后狭窄及血栓发生率,达到良好的效果.
    • 刘春爱; 陈怡莹
    • 摘要: 目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策略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1例行高位内瘘术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干预,随后进行2年随访,分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 19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功能良好,使用过程中血流量充足,1例因瘘管失功改留置长期静脉导管透析,1例因心衰改为人造血管透析.结论 通过有效护理干预可预防高位动静脉内瘘阻塞,确保血液透析正常进行,提高患者透析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 匡争
    • 摘要: 目的 评析对行血液透析的老年肾病患者在医治过程中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对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并发症影响情况.方法 参加此调查的老年肾病患者就诊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随机取122例,对照组(n=61例)使用标准动静脉内瘘治疗,观察组(n=61例)使用高位动静脉内瘘,评估行差异化动静脉内瘘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风险.结果 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的观察组老年肾病患者的内瘘平均使用时间好于行标准动静脉内瘘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发现观察组行高位动静脉内瘘的需要血透的老年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肾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过程中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对于疗效提升具有较大帮助,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可行性.
    • 黄春霞; 袁建花
    • 摘要: 目的 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高位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应用效果.方法 对20例高位动静脉内瘘患者应用钝针扣眼穿刺法,观察经扣眼穿刺后患者对护士选择性、渗血、穿刺情况及动脉瘤情况.结果 患者对护士选择性下降的同时,穿刺成功率有一定提高,渗血情况改善理想,原有的动脉瘤未见增大,也无新的动脉瘤出现.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法在高位动静脉内瘘中有理想应用效果,不仅具有预防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穿刺成功率的作用,同时还可延长高位内瘘的使用时间,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 李婧; 魏娜
    • 摘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开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54例,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即低位动静脉内瘘患者27例,对照组即高位动静脉内瘘患者27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1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近心端发生内瘘血管狭窄的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动静脉内瘘患者内瘘血管近心端狭窄的发生率低于高位动静脉内瘘患者,如果患者血管条件允许,应尽可能行低位动静脉内瘘吻合手术.
    • 银德滨; 刘云晖; 郭冬梅
    • 摘要: 目的: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手术中,高位内瘘手术可采用静脉和动脉端侧吻合方式和侧侧吻合方式,本文研究端侧吻合和侧侧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方式手术后,血管通畅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海淀医院和高碑店市医院住院并首次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患者20名,分为两组,A组10名,使用端侧吻合术吻合血管,B组10名,使用侧侧吻合术吻合血管,比较两组患者:内瘘成熟率;内瘘血流量;可使用穿刺血管长度;3个月内血栓形成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肿胀手综合征发生率;窃血综合征发生率;100次护士的穿刺失败率.结果:两组患者内瘘成熟率,3个月内血栓形成率,肿胀手综合征;均相同,无统计学差异;A组内瘘血流量;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A组可使用穿刺血管长度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护士的穿刺失败率A组大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和窃血综合征发生率,A组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位内瘘的侧侧吻合方式较端侧吻合相比,具有相同的内瘘成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窃血综合征发生率;3个月内血栓形成率;同时,心率衰竭发生率低,可使用穿刺距离长,3个月护士的穿刺失败率低.就两种手术方式相比较,测测吻合由于端侧吻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