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权激励

产权激励

产权激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047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经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环境公共财税政策国际研讨会、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中国航空学会2004航空发展战略与企业战略管理研讨会等;产权激励的相关文献由275位作者贡献,包括曾祥炎、杜生民、陈志勇等。

产权激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2.3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047 占比:97.57%

总计:9272篇

产权激励—发文趋势图

产权激励

-研究学者

  • 曾祥炎
  • 杜生民
  • 陈志勇
  • 马培衢
  • 刘武军
  • 吕明瑜
  • 林木西
  • 赵世君
  • 刘丰
  • 刘伟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婧
    • 摘要: 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向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释放出政策红利。就如何通过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增强市场信心和预期等方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对相关问题作了解答。
    • 王影航
    • 摘要: “拜杜规则”是促进财政资助科技成果转化的代表性制度,其“限制公权介入+规范私权激励”的二元架构被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认可并引进。但是,“拜杜规则”在限制公权时难以保障公益、在激励私权时易致激励异化与发明人参与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实施困局。近年来,我国一方面推动科技成果“三权下放”以优化公权介入机制,另一方面加强产权激励以提高发明人参与度,却仍面临成果效益跨境溢出、成果转化失序、产权激励失灵等改革隐患。鉴于此,应以问题为导向,在现有改革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国“拜杜规则”的公益保障机制、成果转化规范体系与成果权益分配机制,进而构筑有效回应全球困局且符合国情的“拜杜规则”中国方案。
    • 赵婧; 周远波
    • 摘要: 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向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释放出政策红利.就如何通过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增强市场信心和预期等方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相关问题作了解答.
    • 李松龄
    • 摘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能完全解释得了的,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和宏观调控有度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微观主体的活力是在有效市场机制的激励下激发出来的,宏观调控有度能使市场机制运行有效,三者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有机结合成为有效经济体制.微观主体活力源于它的构成要素的活力.产权有效激励体制机制和收益分配有效激励体制机制能够激发构成要素活力;构建要素资本化为所有者的制度安排,能够维护要素所有权权益及其完整性和排他性,有利于形成产权有效激励体制机制和收益分配有效激励体制机制.因此,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就是有效的市场机制,财政政策积极有度、货币政策稳妥有度就是有度的宏观调控.
    • 张璐; 褚俊民
    • 摘要: 市场机制改革背景下,文章针对市场化手段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面临的生态安全、产业断层、政策缺口等问题,探索矿业废弃地生态转型的新方法、新路径.运用"资源—资产—资本"理论框架,分析矿山生态修复的市场运作机制,将市场激励与政府调控手段融入治理、开发、运营的全过程,构建矿业废弃地生态转型的"市场+"模式.文章通过对天津市蓟州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的实证研究,从矿山生态修复、产业空间重构、土地调控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以生态安全重构为先导的国土空间布局优化、以工矿用地再生为手段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土地政策调控为支撑的多元运营机制等优化路径.应对"市场+"模式下多方利益的博弈,建立协同设计与管理平台,保障项目实施效果,实现当地环境改善与区域生态转型.
    • 蔡琳; 杨广军
    • 摘要: 我国于2020年进行了《专利法》的第四次修改,在职务发明制度中加入产权激励的规定.目前我国对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产权激励制度,主要有奖酬激励、荣誉激励、经费保障激励等政策性激励方式.但由于科研单位处于优势地位,导致缺乏对激励实施的监管与约束管理机制,从而导致这些激励性措施有时会难以落地,而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自主转化权的改革,缺乏所有权法理基础因而难以大范围实施推行.《专利法》第四次修改专门强调产权激励采用兜底性条款的设置方式,为新型的产权激励模式探索留下了空间.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自主转化权的激励模式,通过将科技成果所有权中的转化权分离出来并赋予有关科研人员,能够解决现有激励模式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 摘要: 1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在会上表示,该意见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悦支持、金融扶持5个方面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增强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动力,挖掘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潛力。
    • 吴洪富; 姜佳莹
    • 摘要: 产权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高校科研人员以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创新创业的突出障碍.为切实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我国试点探索了包括成果转化授权、产权分割和审慎包容监管在内的职业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创新.这些制度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突破现有法律规定,完善配套制度,并获得社会认可.
    • 张永峰; 路瑶
    • 摘要: 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正规借贷投资和非正规借贷投资的边际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正规借贷投资和非正规借贷投资均有促进作用,但其对非正规借贷投资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具体作用机制有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地权稳定性的产权激励效应,二是提高信贷可得性的信贷供给效应,三是促进土地流转的要素配置效应。同时,土地流转要素配置效应的中介效应比例显著大于产权激励效应和信贷供给效应,应该说农地确权对农业投资促进作用的关键在于土地流转。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流转中仅有土地转入具有促进农业投资的作用,而土地转出则显著抑制农业投资。基于此,建议强化农户地权稳定性预期,完善农村正规借贷市场,提升农户正规借贷可得性。同时将制定促进农业投资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土地流转上,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秩序规范和信息充分的土地流转市场,以高效有序的土地流转带动农业投资的增加。
    • 张永峰; 路瑶
    • 摘要: 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正规借贷投资和非正规借贷投资的边际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正规借贷投资和非正规借贷投资均有促进作用,但其对非正规借贷投资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具体作用机制有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地权稳定性的产权激励效应,二是提高信贷可得性的信贷供给效应,三是促进土地流转的要素配置效应.同时,土地流转要素配置效应的中介效应比例显著大于产权激励效应和信贷供给效应,应该说农地确权对农业投资促进作用的关键在于土地流转.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流转中仅有土地转入具有促进农业投资的作用,而土地转出则显著抑制农业投资.基于此,建议强化农户地权稳定性预期,完善农村正规借贷市场,提升农户正规借贷可得性.同时将制定促进农业投资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土地流转上,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秩序规范和信息充分的土地流转市场,以高效有序的土地流转带动农业投资的增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