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电消纳

风电消纳

风电消纳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3年内共计651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8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31283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学报、电测与仪表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6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第九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2015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等;风电消纳的相关文献由217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维洲、刘文颖、梁琛等。

风电消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8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1283 占比:99.86%

总计:331759篇

风电消纳—发文趋势图

风电消纳

-研究学者

  • 王维洲
  • 刘文颖
  • 梁琛
  • 崔杨
  • 李建林
  • 李德鑫
  • 田春光
  • 葛维春
  • 谢志佳
  • 丁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匡萃浙; 王群; 陈泽兴; 邹舟诣奥; 陈伯达
    • 摘要: 电气互联系统(IENGS)以其多能互补优势为广域风电消纳能力提升提供了新途径。聚焦高比例风电接入下IENGS优化调度问题,从电转气技术及系统调节能力的角度,分析了IENGS的风电消纳能力及调节风险;结合天然气管道传输模型,研究了IENGS基于天然气管道的能量存储特性;进一步地,综合考虑IENGS调度运行成本及风险调节代价2个目标,计及天然气管道存储特性,建立了含高比例风电的IENGS日前经济调度和风险调节代价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ε-约束法求解双目标Pareto曲线。仿真结果表明,IENGS的管存特性可提升电转气设备的运行能力进而促进高比例风电消纳,同时也增加了系统调节备用,且采用双目标优化模型可兼顾经济调度和风险调节代价两者的平衡。
    • 帅轩越; 王秀丽; 王志成; 郭慧; 马志程
    • 摘要: 为有效提高多个电热综合能源系统(HE-IES)的能源利用率,针对计及风电消纳下多个HE-IES协同运行的成本分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纳什议价理论的多HE-IES的多目标优化运行模型。构建多HE-IES的框架,针对HE-IES内燃气轮机、热泵、电储能、热储能等设备进行建模,并建立多个HE-IES间、HE-IES与配网间的功率交互模型;以多HE-IES的运行成本与风电消纳作为指标,通过多目标加权规划法建立多HE-IES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进一步地,通过纳什议价理论建立多个HE-IES的合作博弈模型,通过数学转换将非凸问题转换为两个凸的子问题,实现每个HE-IES均达到帕累托最优,以保证各HE-IES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算例仿真表明,相比各HE-IES独立运行,所提模型使得总运行成本和总弃风成本分别减少了660.14与222.03元,使得每个HE-IES的运行成本与弃风成本分别减少了220.05与74.07元,实现了所有HE-IES的帕累托最优。
    • 杨昆; 孙磊; 房超运; 张怡
    • 摘要: 太阳能发电功率逐日增加,以往单一的光伏发电系统并网运行的可调度性和可控性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发电系统以提高调度的灵敏性。此系统包括风电场、光伏电厂、光热电站和电加热器。电加热器主要是将多余的风能、光能转化为热能并储存在太阳能发电厂的储热罐中,利用储热光热电站良好的可调度性和可控性,提高系统的旋转备用和爬坡能力,削减风光出力随机性与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新能源的消纳量。以系统净收益最大为目标建立模型,在技术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利润并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混合发电系统对新能源消纳的影响。
    • 黄畅; 颜逸贤; 白尧; 张琪; 王卫良; 李文娜
    • 摘要: 冬季供暖期内,因热电冲突带来的供热机组调峰能力受限是中国“三北”地区出现大量弃风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新能源规模化消纳,以锡林浩特600 MW太阳能-燃煤热电联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太阳能集热场、热电联产机组等关键设备数学模型,在实际气象条件及负荷需求下,研究太阳能-燃煤热电联产系统与100 MW风电场的多能协同运行特性及年综合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原机组,太阳能-燃煤热电联产机组调峰下限可下降150 MW,从而促进风电规模化并网;在配置有51万m^(2)槽式集热场、3 h蓄热罐的情况下,年弃风量从0.21亿kW·h减少至0.07亿kW·h,弃风率从7.91%下降至2.70%,下降幅度为62.2%;同时,太阳能集热发电量为1.5亿kW·h,共可节煤4.9万t/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2万t/年,效益显著。
    • 郭琛良; 张德虎; 许昌; 薛飞飞
    • 摘要: 储能系统配合可再生能源消纳是解决弃风问题的重要措施。文章针对风电与氢热电综合储能系统的容量优化配置问题,建立了供暖需求下的综合储能系统的供热模型,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效益和降低能量损耗的多目标决策模糊优化模型,通过满意度比较得到综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的优化解。以北方某风电场的弃风参数为例,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容量配置结果的经济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容量配置方案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研究成果可以为风电综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提供理论指导。
    • 朱伟业; 罗毅; 胡博; 罗桓桓; 张寅; 韩越; 汤木易; 童齐栋
    • 摘要: 电热联合系统中电、热负荷在峰谷分布上存在互补特性,考虑电、热负荷的互补特性实施电热联合系统优化运行可以有效增强系统调峰灵活性,缓解电热强耦合造成的弃风。为此,研究了考虑采暖建筑用户热负荷弹性与分时电价需求侧响应协同的电热联合系统优化调度问题。阐述了电、热负荷协同促进风电消纳的机理。根据电、热负荷特性分别建立采暖建筑用户热负荷弹性模型以及分时电价需求侧响应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电、热负荷协同响应模型。将负荷模型纳入调度模型,构建考虑负荷协同优化的电热联合系统日前调度模型。算例分析表明,采暖建筑用户热负荷弹性与分时电价需求侧响应的协同可有效提升系统运行经济性并促进系统风电消纳
    • 杨莹; 孙建宇; 董凤麟; 曹美萱; 李爱辉
    • 摘要: 为了实现可再生能源应并尽并、能发多发目标要求,解决风电大尺度消纳时网侧火力机组存在的安全运行隐患和使用寿命损耗问题,提出一种发电机组总体运行经济、安全的三层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外层模型解决了发电机组的安全启停问题,中间层解决风电发电预测不确定性影响,内层解决电力系统安全容量问题。利用嵌套列约束生成算法(nested column and constraint generation,NC&CG)以及KKT条件(Karush Kuhn Tucker Conditions)对所建非凸性模型进行寻优。在改进的IEEE6节点系统上进行仿真测试,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 王鑫; 姚一鸣; 唐瞻文; 汤佶元
    • 摘要: 在微电网中安装储能系统能够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针对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发电侧储能的配置,本文基于等效全循环次数模型建立储能电池寿命模型,提出了计及储能寿命折损成本的微电网发电侧和用户侧储能系统容量分层优化配置模型。以用户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用户侧储能容量配置模型,对其容量和充放电功率进行优化;基于用户侧储能的充放电策略,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重新划分分时电价时段;以风电消纳率与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发电侧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带有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用户安装储能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电侧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最大化系统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风电消纳;当考虑寿命约束后,最优储能容量配置能够保证循环寿命达到浮充寿命,从而提高其在寿命周期的总收益。
    • 刘旭; 权利刚; 熊飞; 王建国
    • 摘要: 本文通过考虑电转气设备接入后对风电场运行效益的积极作用,将风电投资商作为电转气设备的运营主体,建立促进风电消纳的双层优化模型。其中,配置层模型以风电运营商投资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采用飞蛾扑火算法得到电转气设备安装容量,运行层模型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原对偶内点法计算得到系统运行参数,通过中间变量在双层模型间进行传递直至迭代搜索到最优配置方案。以修改的IEEE39节点电力系统网络及20节点天然气网作为仿真算例,分析电转气设备配置前后以及不同风险水平下的优化结果。
    • 万玉良; 吴坚; 顾锐; 刘福锁
    • 摘要: 针对高比例风电弃风严重,风电消纳水平不高,未充分释放风电消纳空间等问题,结合直流调制运行特性,构建了含风电、火电、直流调制及储能系统的“源-网-储”协调互动模型,提出了“源-网-储”协调互动的风电并网消纳策略对风电进行消纳。在改进的IEEE-24节点系统上对所提协调互动模型和风电消纳策略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所提策略可充分释放电网风电消纳潜力,在减小弃风率、机组爬坡压力,提高电网调峰能力的同时,减小大规模风电并网对电网的冲击,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