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颗粒细胞瘤

颗粒细胞瘤

颗粒细胞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26316篇;相关期刊221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等;颗粒细胞瘤的相关文献由1198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润沛、俞武生、单衍振等。

颗粒细胞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2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6316 占比:99.83%

总计:226705篇

颗粒细胞瘤—发文趋势图

颗粒细胞瘤

-研究学者

  • 何润沛
  • 俞武生
  • 单衍振
  • 卢义生
  • 叶振伟
  • 张敏
  • 张艳
  • 林志强
  • 王在国
  • 程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琚超; 王红
    • 摘要: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符合我国医学伦理的相关规定,符合2013年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女,52岁,汉族,自诉4个月前发现右下肢肿物,伴阵发性锐痛,持续数秒,生长缓慢,于2021年6月1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科检查:患者右下肢可见大小约2 cm×3 cm突起物,触之质硬,活动度可,界限明显。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73.72 mg/L。既往史:20年前,于地方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现口服氯氮平。
    • 邢正文; 吴滢; 王雪莉; 王庆煜; 王文婷; 李治; 张彬; 金晶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上海市儿童医院2008年6月至2018年6月共8例卵巢GCT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预后情况。结果·患儿发病年龄为2~12岁(中位年龄6.5岁)。2例为成人型颗粒细胞瘤(adult granulosa cell tumor,AGCT),6例为幼年型颗粒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JGCT)。首发症状均表现为腹痛或腹部包块。6例患儿并发性早熟症状;其中5例为真性性早熟,1例为假性性早熟。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肿瘤最大径4~22 cm(平均12.8 cm),大体形态呈囊实性。AGCT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明显核沟,并有微滤泡结构,内含嗜酸性物质,即特征性的Call-Exner小体;JGCT具有大小不等的滤泡结构,内含嗜碱性分泌物,滤泡壁内层由粒层细胞构成,周围可被卵泡膜细胞环绕,未见Call-Exner小体,核沟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儿α抑制素(α-inhibin)和CD99均为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均为阴性,5例钙网膜蛋白阳性,5例广谱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5%~50%,3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6例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翼状螺旋/叉头转录因子2(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2,FOXL2)在2例AGCT和6例JGCT中均高表达,2例AGCT和3例JGCT中见散在SOX9(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9)阳性细胞。所有病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5例术中发现肿瘤破裂或转移,1例腹水病理检测结果为可疑阳性。8例GCT患儿术后随访19~155个月,均健康存活。结论·儿童卵巢AGCT与JGCT临床特征相似且各自具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选择合适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有助于同其他儿童卵巢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即使发生肿瘤破裂,儿童卵巢GCT经彻底手术等治疗,预后仍良好。
    • 张慧坤; 邵广瑞; 陈佩佩
    • 摘要: 患者女,47岁。4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乳内上象限肿物来院就诊。查体:左乳10点处近腺体边缘触及类圆形肿物1枚,直径约1.5 cm,质韧、轻压痛,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超声检查:左乳10点处近腺体边缘探及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1.5 cm×1.4 cm×1.0 cm,边界清,局部边缘成角,内回声欠均质,周边可见略高回声晕,CDFI示其内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左乳腺结节,BI-RADS 4b。
    • 温舒; 张磊; 刘帮东; 王少春
    • 摘要: 患者男,57岁。因发现右胸壁肿物1年就诊。专科查体:右侧胸壁近腋窝处触及团块,大小约4.0 cm×2.0 cm×3.0 cm,边界不清,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该处皮温不高;右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肩关节活动正常。超声检查:右胸壁脂肪层与肌层间见实性不均质回声团块,大小约3.3 cm×2.0 cm×2.6 cm,边界不清,与筋膜关系密切,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内回声不均,后方回声衰减(图1a);彩色多普勒:团块内可探及稀疏血流信号(Adler分级I级)(图1b),频谱多普勒显示其呈高阻动脉血流信号,RI:0.83(图1c);超声检查:右胸壁实性不均质回声团块,建议切除明确病理。
    • 彭影; 彭程; 姚伶俐; 蒋来; 胡卫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妇科收治的3例女性外阴GC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病人年龄分别为31岁、49岁、39岁,外阴包块均无症状,其中病例1为妊娠期发现外阴包块,产后无明显缩小就诊,另2例为无意中发现外阴包块且随访期间进行性增大就诊。病例1术前未行活检,因包块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边界,同时切除包块外正常组织0.5~1.0 cm;病例2先于门诊行单纯外阴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阳性入院再次扩大手术范围,达原切缘外1~2 cm;病例3术前外阴活检提示GCT,行外阴包块局部扩大切除术,达病灶外1~2 cm。3例病人均顺利出院,术后分别随访20个月、14个月、2个月未复发。结论女性外阴GCT发病率低,多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虽多为良性病变,但有少数有复发或恶变可能,一旦发现外阴部包块应重视,必要时外阴活检确诊,一旦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并定期随访。
    • 徐朝辉; 任延英; 曲慧; 张帆; 陈鑫
    • 摘要: 2020年6月13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56岁女性病人,以右上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病人14年前因卵巢颗粒细胞瘤于外院行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术后未进行辅助治疗。入院后完善腹部增强CT及肿物穿刺活检,提示性索间质细胞瘤。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于2020年6月29日全身麻醉下行腹膜后巨大肿物切除术+输尿管镜下右侧输尿管D-J管置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恢复良好,术后第5天痊愈出院。术后免疫表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Inhibin-α(+),上皮膜抗原(-),Ki67(10%~20%+)。特殊染色结果:网织纤维染色(团巢周围+)。出院后定期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转移征象。结合文献所见,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具有晚期复发的临床特点,腹膜后复发临床少见,复发后预后较差,应坚持长期随访甚至终生随访。复发时无特异首发表现、可多次或多部位复发,必要时可行穿刺确诊。手术仍是肿瘤复发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 胡倩岚; 李红娜; 毛昕; 张爽; 宋旭东
    • 摘要: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起源于施旺细胞的较为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好发年龄为40~60岁,可发生在全身各处,最常见于口腔、皮下、皮肤等组织,发生在胃肠道的GCT罕见,占比不到11%[1]。GCT无明显临床表现,无法依靠临床特征诊断,一般是通过体检时做内镜检查偶然发现,并依据病理活检明确诊断[1-2]。本院收治1例结肠颗粒细胞瘤,现结合文献对其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结果及治疗方法予以讨论。
    • 刘欣灵; 吴玉珍; 徐炜伟; 吴慧敏
    • 摘要: 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例均为单侧发病,类圆形,最长径6.7~28.2cm,边界清楚;5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囊性部分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实性部分在T1WI分别为1例等低信号、4例等信号,其中2例肿块内夹杂条絮状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DWI/ADC示实性部分明显扩散受限,增强扫描中度强化;1例多房囊性肿块。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MRI表现多样,其中囊实性肿块表现典型,熟悉本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 张铭蕙; 王艳; 王学梅; 桑亮
    • 摘要: 病例男,37岁,于4月前无意间触及右腋窝肿物一枚,自述不伴疼痛。超声可见:右腋窝肌层低回声,大小约2.77 cm×1.63 cm×2.00 cm,形态不规则,周边回声略增强,CDFI:其内可见少许点状血流(图1a,1b),测及动脉频谱,RI:0.81。为明确病变性质,于局麻下行超声引导下右腋窝肿物穿刺活检术(图2),病理诊断:(右腋窝肌间肿物)颗粒细胞瘤。今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病来饮食睡眠未见异常。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