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颅内动脉

颅内动脉

颅内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75025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超声诊断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2006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等;颅内动脉的相关文献由78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拥军、姜卫剑、高峰等。

颅内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3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025 占比:99.85%

总计:175293篇

颅内动脉—发文趋势图

颅内动脉

-研究学者

  • 王拥军
  • 姜卫剑
  • 高峰
  • 杜彬
  • 缪中荣
  • 刘子阳
  • 刘涛
  • 张喆
  • 张栗源
  • 朱万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平; 胡晓飞; 曹廷华; 彭兰兰
    • 摘要: 目的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探讨Lp-PLA2能否成为预测老年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184例,行头颈CT血管(CTA)造影,其中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50%)患者102例为试验组,CTA正常患者82例为对照组。试验组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检查,按斑块性质将试验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52例)和稳定斑块组(50例);根据斑块来源的目标血管是否为神经症状体征的责任血管分为责任血管组(48例)和非责任血管组(54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Lp-PLA2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p-PLA2水平显著增高[(198.1±59.85)和(130.22±59.35)ng/ml,P0.05]。在责任血管组或非责任血管组中,稳定斑块组与非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责任血管组:(210.92±54.01)和(212.67±91.06)ng/ml,P>0.05;非责任血管组:(207.58±65.23)和(209.36±50.36)ng/ml,P>0.05]。结论基于HRMRI明确老年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基础上,血清Lp-PLA2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易损性密切相关,未来可能成为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易损性的重要标志物。
    • 乔文俊; 周芳; 黄婵桃; 林洁; 李彩霞; 张梓雄; 严承功; 许乙凯
    • 摘要: 目的对比性评估TOF-MRA和ASL-MRA在体检人群颅内动脉的成像质量以及适应证。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头颅MRA检查的受检者489例,所有受检者同时行TOF-MRA和ASL-MRA扫描。由两名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TOF-MRA和ASL-MR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检验两位医师对两种MRA方法评分结果的一致性。根据颅内动脉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类型,主要分为正常血管组、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内动脉或椎动脉纤细组、颅内动脉闭塞组、颅内动脉瘤组,并对各组中两种MRA成像方法的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89例受检者中,正常血管326例、颅内动脉狭窄61例、颅内动脉或椎动脉纤细61例、颅内动脉闭塞18例、颅内动脉瘤17例、其余6例。两位医师TOF-MRA和ASL-MRA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一致性良好。正常血管组TOF-MRA和ASL-MRA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3);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内动脉瘤组的TOF-MRA评分低于ASL-MRA(P值均<0.001);颅内动脉或椎动脉纤细组、颅内动脉闭塞组的TOF-MRA评分高于ASL-MRA(P值均<0.05)。结论对于正常颅内血管,TOF-MRA和ASL-MRA均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对存在狭窄、动脉瘤病变的血管,ASL-MRA可以提供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多的诊断信息,而对于闭塞、颅内动脉或椎动脉纤细的血管,TOF-MRA成像效果更优,望临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扫描方法。
    • 刘聪; 宋焱
    •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块的负荷及斑块易损性,从而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寻找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力图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颅内动脉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还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评价颅内动脉斑块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本文就VWI在评估ICAS斑块易损性、探讨颅内易损斑块危险因素及随访药物、介入疗效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姜丽丽; 蒋雷; 许晓泉; 鲁珊珊; 季学丽; 张丽; 何斌
    • 摘要: 目的依据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CT灌注成像(CTP)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I-ICAC)程度,探讨其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患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MIS患者228例,获得根据CT和CTP结果评估的I-ICAC分值,并将患者分成I-ICAC轻症组152例和I-ICAC重症组76例。观察2组90 d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观察2组90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表(mR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全因死亡率。结果相较于I-ICAC轻症组,I-ICAC重症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升高,NIHSS评分改善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ICAC重症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更高,应重视对MIS患者的I-ICAC评估。
    • 韩建佳; 高原; 高峰
    •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性单中心数据,探讨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15年1月-2021年5月因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住院治疗,双路途指导下完成血管内再通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双路途采用的不同技术路径分为4型:Ⅰ型,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对侧非优势椎动脉有前向血流,远端基底动脉显影,导引导管和造影导管分别置于双侧椎动脉;Ⅱ型,颈动脉颅内段闭塞,对侧颈内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代偿闭塞远端血管显影,导引导管和造影导管分别置于双侧颈内动脉;Ⅲ型,基底动脉或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一侧颈内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代偿椎基底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显影,导引导管和造影导管分别置于椎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侧颈内动脉;Ⅳ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椎基底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代偿闭塞侧颈内动脉远端血管显影,导引导管和造影导管分别置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再通成功率、术后30 d内并发症(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高灌注综合征、血管夹层等)发生率、30 d内卒中(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手术相关死亡率、临床随访功能良好(mRS 0~1分)率和影像随访再狭窄/再闭塞发生率。结果 30例患者再通成功率为93.3%(28/30);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其中1例为无症状性夹层,另1例为血管再通后高灌注出血;30 d内死亡发生率为3.3%(1/30)。中位临床随访时间34.00(20.48~105.54)个月,1例(3.6%,1/28)发生急性卒中后死亡,临床随访期间功能良好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0%(21/28) vs.10.0%(3/30);χ^(2)=25.205,P<0.001];中位影像随访时间为17.92(8.00~92.13)个月,再狭窄率为21.1%(4/19)。结论 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对于合理选择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双路途技术有利于提高再通成功率和降低手术操作风险。
    • 文立利; 王森; 唐晓宇; 吴琪; 周龙江; 周晓明; 张鑫
    • 摘要: 目的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内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4例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44例患者包括45处病变,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8例,闭塞7例,基底动脉狭窄7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成形术。通过分析介入治疗效果以及6个月临床功能与影像结果评估血管内成形术的疗效。结果44例患者共行45次手术,均成功进行血管内成形术,无一例失败。球囊扩张+一期支架植入术44次,单纯球囊扩张术+二期支架植入术1次。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事件3例,出血性事件4例。4例患者出院时mRS下降,包括死亡1例。37例临床随访患者中35例(94.6%)表现为预后良好,1例出现卒中复发事件。31例影像学随访患者中28例(90.3%)无再狭窄或闭塞,1例轻度狭窄,2例重度狭窄。结论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 张银萍; 曹文锋
    • 摘要: 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RMR-VWI)能清晰显示血管腔狭窄程度和管壁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助于颅内动脉狭窄疾病的鉴别诊断,也为进行再通术的患者狭窄段的评估提供了有用信息,是其他检查手段所不能及。在指导血管内治疗方面,HRMR-VWI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有助于识别和筛选具有高成功率和适合血运重建手术的患者,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手术并发症有重要作用,为卒中风险分层提供额外的诊断价值。目前对于高分辨磁共振在血管内治疗的应用尚无统一的指南,本文就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再通术前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冯岩; 陈晓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中microRNA-99b相对表达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自2017年1月-2019年12月回顾性收集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至本院健康体检的健康成人6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2组血清中microRNA-99b相对表达水平、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和神经功能,同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microRNA-99b相对表达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中microRNA-99b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94±0.12 vs.1.52±0.21,P=0.000),非责任斑块负荷显著增高(0.67±0.15 vs.0.42±0.14,P=0.000);观察组责任斑块负荷为0.72±0.18;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microRNA-99b相对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责任斑块负荷和非责任斑块负荷均呈显著负相关(r=-0.576,-0.553,-0.513,-0.562,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microRNA-99b相对表达水平降低,且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 杨国辉; 梁玉泉; 陈燕; 沈新平; 吕建勋; 罗振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在颅内动脉多种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颅内动脉壁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135例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及与DSA和临床诊断结果对照.结果 由影像科2名主治医师初步诊断,1名副主任医师及1名主任医师审核,135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24例,颅内动脉血栓,不稳定斑块30例,动脉炎15例,变异10例,动脉夹层12例,烟雾病10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轻度硬化狭窄34例.112例(82.9%)MRI检查与DSA及临床诊断一致,20例(14.8%)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3例(2.3%)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结论 所以颅内动脉疾病除了DSA、CTA、MRA检查,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检查可协助临床提高脑血管病鉴别诊断准确率发挥重要作用.
    • 吴艳艳; 杨印东; 卢鑫
    • 摘要: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是一种能分析颅内动脉病变,可观察到动脉血管内斑块及管壁结构的技术.颅内动脉病变是导致脑卒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其病因众多,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动脉瘤、烟雾病等.目前传统的血管成像技术虽能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但对动脉病变的识别存在不足,无法进行正确的鉴别诊断.正确认识颅内动脉病变的病因对预防、诊断和治疗都极其重要,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为达到上述要求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方法.本文就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