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连续变形分析

非连续变形分析

非连续变形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496936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岩石破碎工程学术大会、中国兵工学会第十一届爆炸与安全技术学术年会等;非连续变形分析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清辉、刘君、孔宪京等。

非连续变形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6936 占比:99.97%

总计:497063篇

非连续变形分析—发文趋势图

非连续变形分析

-研究学者

  • 姜清辉
  • 刘君
  • 孔宪京
  • 张国新
  • 杨文柱
  • 沈振中
  • 王泽民
  • 王颖
  • 丰定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强; 李同录; 李华; 沈伟; 李萍; 张常亮
    • 摘要: 研究非饱和土微结构的动态演化规律对认识非饱和土宏观物理力学行为的本质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岩土学界对此尚不清楚。文章提出利用毛细水算法进行非饱和土压缩数值试验,研究其宏观变形过程中土水作用与孔隙的演变规律。首先参考黄土骨架颗粒的形态和优势颗粒的大小,建立了540μm×400μm理想的非饱和土微观结构模型;其次利用毛细水模型计算某一含水率下水分分布及毛细力,并将此毛细力施加于土粒之间;然后施加外荷载,对含水率为5%、10%、18%的3个模型土样进行压缩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模拟获得的压缩曲线与同工况试验曲线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规律,表明该模拟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体在压缩过程中的宏观变形特征;在压缩过程中,随土体的变形,饱和度和基质吸力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且变化程度与含水率有关,表现为含水率越高,饱和度涨幅越大,而基质吸力却在土样干燥和近饱和时降幅较大;土体孔隙结构的演化形式与体积含水率有关,低含水率时孔隙以收缩变形为主,高含水率时以大孔隙压密为更小类型的孔隙为主。模拟结果可作为实验结果的有益补充,加深对土体宏观变形行为的认识。
    • 摘要: 焦玉勇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院长,兼任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非连续变形分析专业委员会(ISRM DDACommission)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软岩与深部工程灾害防控分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隧道与城市地下空间、深部矿山采场安全、岩土工程高性能科学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主持“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国务院三建委攻关项目1项、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
    • 谭宝会; 梁博; 贾凯跃; 李明润
    • 摘要: 当下向分层胶结充填法转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时,需要诱导顶板胶结充填体和上部围岩构成的人造-天然复合岩层冒落形成覆盖层。以某大型有色金属矿山为工程背景,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对人造-天然复合岩层的冒落机理、模式及过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胶结充填体强度较低且顶板围岩富含连续性较好的光滑陡立节理,加之矿区存在较为显著的水平构造应力,导致矿山在崩落法回采过程中顶板复合岩层极易突发直贯地表的大规模冒落,需要严格防控大规模冒落带来的气浪冲击危害和冲击振动危害,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均匀扩展采空区和预留散体矿石等预防措施。
    • 司佳鹏; 张常亮; 赵猛; 唐斌; 李同录
    • 摘要: 深切河谷岸坡的层状岩体在河流长期的侵蚀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倾倒变形破坏,给工程建设造成极大的困扰.以黑河库区和镇安县倾倒变形边坡为例,使用DDA模拟了河流侵蚀作用下边坡的倾倒变形过程,探究了深切河谷岸坡岩体倾倒变形的演化过程和机理,取得如下成果:(1)揭示了黑河库区和镇安县边坡发生倾倒变形的主要原因;(2)对河流侵蚀作用下中厚层和薄层岩体边坡倾倒变形过程进行划分,薄层岩体边坡倾倒变形过程中会出现爬坡效应;(3)坡脚的结构面强度变大,坡顶应力释放导致的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是边坡发生倾倒变形的根本原因,倾倒变形的模式则是由剪应力分布情况决定的;(4)对中厚层岩体倾倒变形边坡进行锚索支护模拟,相较于预测工况,计算后边坡各处的位移明显减少,从坡顶到坡脚施加的锚索的锚固力逐渐减小.
    • 项荣华; 王圣腾; 张帅; 汪晓峰; 胡伟
    • 摘要: 平衡石在自然状态下大多处于基本稳定或极限平衡状态,在外界扰动下易失稳。为了开展缙云抽蓄工程区典型景观平衡石在爆破荷载下的保护工作,采用无人机航拍和手持相机摄影相结合的摄影测量方法,获得了典型景观平衡石精细三维数字模型;基于数字模型获得了平衡石的几何信息及接触状态,对平衡石的静力平衡状态及静力稳定性开展了分析,获得了滑移失稳和倾倒失稳模型下的安全系数;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对极限平衡状态下的平衡石开展了动荷载稳定分析,采用大刚度法在模型底部输入速度时程,模拟平衡石基座实测的振动曲线,通过放大输入荷载得到平衡石失稳时基座水平振动速度允许值,并结合爆破安全规程提出了景观平衡石基座的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振动速度为0.20~0.40 cm/s。
    • 张杰; 张常亮; 李萍; 李同录; 乔志甜; 李强
    • 摘要: 黄土的结构性与其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针对结构性黄土的大孔隙和胶结特性,对DDA算法进行了扩展,将结构性黄土中起主要胶结作用的黏粒胶结嵌入已有的DDA算法中;使用Monte Carlo法和DDA模拟黄土的沉积过程,该方法能够模拟颗粒下落过程中的相互碰撞及摩擦,分析结构性黄土在压缩过程中颗粒的平动和转动规律,由此构建与原状黄土孔隙比接近的微观结构模型;进一步使用扩展DDA对所生成的黄土结构模型进行不同压力下的一维压缩试验模拟,并与室内压缩试验进行对比.发现胶结试样颗粒位移比不含胶结试样颗粒位移小,但整体规律相似;每个颗粒位移的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但主要以竖向位移为主;在压缩过程中,不同区域的颗粒位移存在较大差异,上部颗粒位移大,越往下部颗粒的位移越小.该研究成果可为从微观认识黄土力学行为提供一条途径.
    • 张迎宾; 董琰; 陈岩岩; 李小琴; 富海鹰; 程谦恭; 魏江涛
    • 摘要: 强度衰减是滑坡高速远程运动的重要原因,为了探明滑体强度衰减对滑坡运动能力的影响,以意大利Vajont高速滑坡为例,结合现场调查以及滑坡历史资料,基于岩土体剪切强度衰减理论,利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探讨滑带强度衰减、滑体强度衰减及其共同作用对Vajont滑坡独特运动堆积特征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滑带和滑体强度衰减的共同作用造成了Vajont滑坡显著高速运动和独特堆积特征,滑带强度衰减对滑坡运动速度起主导作用,当滑带强度衰减为15.8° 时,监测块体最大速度为5 m/s,当滑带强度衰减为6.9° 时,监测块体的最大速度为19 m/s;滑体强度衰减则对其高速持时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大幅提高滑坡运动的远程能力,当滑体强度为40.0° 时,监测块体水平最大位移为140 m,当滑体强度衰减为14.0° 时,监测块体水平最大位移为260 m;数值模拟过程中滑坡呈现出"一体化"运动特征,此特征可用来解释在实际滑坡堆积体高速远程运动过程中保持良好层序的原因.
    • 卢波; 邬爱清; 徐栋栋; 杨懋偬
    • 摘要: 相对于传统的力学试验而言,数值试验具有成本低和灵活方便的优点,且不受试验机性能和岩石试样自身离散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岩石细观结构及其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其变形破坏细观机制的研究.作为宏观力学试验的有益补充,细观数值试验方法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岩石力学特性的重要手段.基于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建立能够同时实现刚性试验机的理想刚性和电液伺服试验机的伺服控制机制的细观数值试验方法.在混合高阶非连续变形分析框架下,组成岩石试样部分的块体单元根据需要可采用常应变单元或高阶多项式位移模式,模拟加载框架部分的块体单元则采用刚体位移模式,从而实现加载系统的理想刚性.通过对加载速率及其量值的实时反馈控制实现了对电液伺服试验机闭路循环控制机制的数值模拟;“加载步回撤”和“二分法搜索”等计算策略的应用使得数值试验中的加载速率及其量值能够始终与岩石试样自身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从而能够得到更为接近真实的的峰后曲线.采用两块体简化模型对伺服数值模拟程序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之后,利用研发的程序开展了单轴压缩数值试验,获得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基于混合高阶DDA的伺服数值试验方法为岩石基本力学特性的细观数值试验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手段.
    • 刘伦杰; 富海鹰; 张迎宾; 王金梅; 王庆栋; 相晨琳; 程谦恭
    • 摘要: 2008年汶川发生MS8.0级地震,此次地震触发了大约20万处滑坡,其中大光包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的滑坡,其复杂的高速远程运动机理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热分解及动态结晶将地震中断层间摩擦弱化机制(闪速加热导致热分解及粉末润滑)运用于大光包滑坡高速远程运动的模拟.本文通过修改非连续变形分析(DDA)程序中强度参数的输入方式,以基于速度变化的强度参数取代原DDA程序中的常数强度参数,进而实现了摩擦系数随接触两侧相对速度变化的动态调整.运用修改后的DDA对大光包滑坡的运动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滑床摩擦弱化是导致大光包滑坡高速远程运动特征的重要原因,修改后的DDA由于考虑了滑床摩擦弱化能够更加合理地模拟滑坡的高速远程运动特征,本文模拟的大光包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失稳后,由于滑床摩擦弱化,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能,高速滑体掠过黄洞子沟后,爬上对面的平梁子,最终由于平梁子的"急刹车"作用,滑体停止运动.与修改前DDA相比,修改后的DDA对大光包滑坡运动过程和最终堆积形态的模拟结果与已有文献记载和野外调查结果相吻合.这也间接证明了大光包滑坡滑动过程中由于白云岩间摩擦闪速加热导致热分解及粉末润滑造成的摩擦系数降低,可能是造成大光包滑坡高速远程运动的重要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