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地应力

高地应力

高地应力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矿业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4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52766篇;相关期刊307种,包括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2017铁路重载运输建设与装备安全学术研讨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岩土锚固工程专业委员会第23次全国岩土锚固工程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4年学术年会等;高地应力的相关文献由29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宁、李术才、张广泽等。

高地应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4 占比:1.86%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52766 占比:98.00%

总计:53842篇

高地应力—发文趋势图

高地应力

-研究学者

  • 李宁
  • 李术才
  • 张广泽
  • 邹翀
  • 冯夏庭
  • 张文新
  • 江权
  • 陈国庆
  • 高攀
  • 任少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海圣; 杨飞; 孟江波
    • 摘要: 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尾水管检修闸门室岩壁吊车梁部位受柱状节理玄武岩、层间错动带C_(4)及C_(5)、断层和高地应力影响,开挖面局部成型质量较差,尤其是下游侧岩壁超挖情况普遍,壁座下拐点以下最大超挖高度达6 m。针对岩壁吊车梁不同缺陷形态,采取支护加强、结构修补、护臂支撑等加固措施,并对加固措施进行分析评价。
    • 陶琦; 丁云飞; 李慧; 王鹏; 王敏
    • 摘要: 随着我国隧道工程的迅速发展,隧道建设不断向大埋深、高地应力和破碎围岩地带延伸。针对大埋深高地应力硬脆性围岩的地质特性、应力作用与围岩变形规律认识不足,不利于施工安全的问题。本文依托天平铁路关山隧道,对大埋深高地应力硬脆性围岩隧道控制变形施工工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大曲率边墙优化结构断面,可有效改善隧道结构受力;合理调整台阶高度、步长及仰拱施作时机,可有效控制施工工序对变形的影响;验证了钢架、喷锚网、径向注浆及注浆时机等不同支护形式支护参数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大埋深高地应力硬脆性围岩隧道施工等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皇新宇; 纪强; 张宪堂; 焦淑军; 魏海霞
    • 摘要: 为研究地应力作用下岩石爆破破岩机理,基于RHT本构建立岩石四孔掏槽爆破模型,对不同地应力条件下掏槽爆破岩石损伤裂纹的演化规律和炮孔周围应力场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地应力抑制了掏槽爆破损伤裂纹的扩展,随着地应力的增大,掏槽损伤区域减小,切向拉应力峰值降低;侧压系数的变化体现了爆破损伤裂纹扩展的各向异性,损伤裂纹扩展趋向最大地应力方向;设置空孔能够对爆炸应力波产生导向作用,促进炮孔间损伤裂纹的贯穿和发育,改善掏槽爆破破岩效果。
    • 袁伟; 路军富; 刘金松; 吴俊猛
    • 摘要: 为揭示复杂地应力红层泥岩隧道持续底鼓特征及底鼓原因,以某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隧底围岩位移监测等方法对底鼓变形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钻孔取芯岩样分析、地应力测试、围岩膨胀力测试、岩石蠕变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对可能导致隧道底鼓的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控于近水平层状泥岩以及复杂地应力,隧道部分段落呈现出底鼓时间“不收敛”、底鼓段落“不连续”、底鼓程度“不均衡”的三大特征;隧道岩层产状近水平,岩性为粉砂质泥岩,属于软质岩,未达到膨胀岩判定标准,具有中—低蠕变特性,隧址区地应力场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水平应力在9.5~13.73 MPa之间;隧道开挖后,局部应力集中导致围岩发生蠕变,当蠕变产生的形变压力过大时,仰拱局部进入塑性状态,隧道即产生底鼓。
    • 唐泽林; 罗春; 张志强; 林迪睿
    • 摘要: 为了探究高地应力环境下深埋隧道岩爆发生机理,掌握岩爆孕育规律,通过现场测试、数值分析及室内实验,对平安特长深埋隧道岩爆段围岩的二次应力场进行了分析,探明了隧道岩爆发生的力学机制,并运用经典应力岩爆判据指标,预测判断出岩爆发生强度及位置。研究表明:隧道侧壁处存在较大的压应力,是造成岩爆发生的主要原因;高地应力条件下,由于结构面等不利因素的存在,造成掌子面中部处原岩应力突发释放而引发高烈度的岩爆;在岩爆区段进行应力释放孔的布置,能够有效地释放原岩应力,减少岩爆发生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深化人们对于高地应力环境下岩爆发生机制的认识,为类似工程岩爆的防控及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王钰哲
    • 摘要: 针对隧道施工期间面临着软岩大变形问题,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 NX,建立了隧道斜井与主隧道交叉口数值模型,根据相关规范选取了4种不同的钢拱架间距,对比分析钢拱架间距对支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支护间距过大时,支护效果得不到保证;当支护间距过小时,会大大增加经济及时间成本,综合考虑支护效果和经济时间成本,钢拱架间距0.8m较为合理,此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 谷建强
    • 摘要: 多年来,岩爆的频发严重制约着最大深埋隧洞的工程建设进度,给现场施工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具有地应力高、埋深大、地质结构复杂等特点,为减少在开挖过程中岩爆带来的危害,利用微震监测技术对岭北TBM洞段实施全天候不间断监测。通过分析微震事件的时空演化规律,对K46+735~K45+730之间变砂岩与闪长岩交界面处岩性转换带的岩爆孕育机制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微震事件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以有效揭示岩爆区岩体的破裂过程,并显示出了微震监测震源参数的变化情况与现场发生的岩爆现象一致;(2)岩性转换带的岩爆孕育受开挖扰动影响,当岩爆区域在高应力作用下发生静力破坏时,结构面滑移错动产生高应力,并与静应力形成叠加效应,最终诱发强烈岩爆。研究成果可以为最大深埋隧洞施工过程中的岩爆预防措施制定提供参考,以保证现场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 赵浩
    • 摘要: 随着矿井开采向深部延伸,矿井开采强度不断增加,煤矿生产地质条件日趋复杂,复杂困难条件下的深部高地应力、强烈采动影响、松软破碎围岩巷道及特大断面巷道和硐室等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巷道维护困难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瓶颈。因此,巷道围岩控制成为煤矿开采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保持巷道畅通与围岩稳定是巷道围岩控制的根本目的与任务。
    • 陈志敏; 李江鹏; 薛智文
    • 摘要: 为研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核心岩体变形及丢失变形规律,文章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掌子面前方核心岩体及围岩变形进行监测,在不同高地应力水平及有无衬砌的工况下详细模拟了隧道开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地应力大小对软岩隧道的支护时机确定起关键作用;掌子面前方0.5D范围内产生的超前变形占到总超前变形的2/3左右;掌子面后方丢失变形对监控测量影响较大,高地应力一定时,丢失变形大小与距掌子面距离呈幂函数关系,高地应力大于20 MPa时,其对丢失变形的影响较小;要控制好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超前变形,需对掌子面前方0.5D范围内的核心岩体进行加固,掌子面前方0.5D~1D范围内的核心岩体是否需要加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 王治才; 陈伟祥; 朱安龙; 郭新新; 王振宇; 汪波
    • 摘要: 选择适配钻孔机具以实现长锚孔的高效稳定成孔,是长锚杆(索)支护技术在高地应力软弱破碎围岩隧道中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关键前提。以渭武高速木寨岭公路隧道为工程依托,开展了高应力软弱破碎围岩适宜钻机现场选型及钻头适配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钻机钻进效率方面,YT28钻的钻进效率明显优于YG80钻,高地应力软弱破碎围岩隧道中提高钻机冲击频率可有效改善钻孔效率,应选择冲击频率作为钻机控制性指标;(2)钻头钻进效率方面,“一”字型钻头要优于“十”字型钻头,钻进5,10 m孔深时的施工耗时分别要少8,7 min,但存在着卡钻现象频发的缺陷;(3)钻头使用寿命方面,“十”字型钻头的平均有效钻进长度为35 m,显著优于“一”字型钻头的20 m;(4)钻头成孔效果方面(要求预紧力>300 kN),“十”字型钻头打设深5,10 m钻孔的锚固成功率分别为98%,95%,显著优于“一”字型钻头的89%,75%。研究成果可为高地应力软弱破碎围岩隧道长锚孔钻孔作业提供指导与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