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隋代

隋代

隋代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45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4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280种,包括晋阳学刊、敦煌研究、考古与文物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灾害史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等;隋代的相关文献由43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晓薇、赵云旗、于英丽等。

隋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4 占比:99.1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87%

总计:458篇

隋代—发文趋势图

隋代

-研究学者

  • 周晓薇
  • 赵云旗
  • 于英丽
  • 仲威
  • 曹之
  • 王其祎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张小永
  • 李明
  • 李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朱柯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定量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数学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瓷碗的造型变化,探究不同参数对研究对象的轮廓线考量,也变得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邢台市区顺德路北段隋代邢窑瓷碗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软件,提取其口径、通高、平均斜率、轮廓线拐点、轮廓线上下半段斜率比值等参数,对这些参数不断修正,最终可以利用以上相关参数,对不同类型的器物,进行量化描述。同时还发现隋代的白瓷碗的规律性表现比较明显,所有瓷碗在以上下半段斜率比值为参考的情况下,轮廓线表现出分段归类的趋势,可以看出这些碗的轮廓线造型从敞口到直口甚至敛口的演变,而腹部逐渐趋于明显过渡的变化。
    • 任志录
    • 摘要: 邢窑窑址早在1996年就发现了胎薄如纸、器壁透影的隋代精细白瓷,后巩县窑也发现了同类产品遗存。精细白瓷主要发现于隋代两京地区墓葬和遗址中,目前看来,这种精细白瓷源于对玻璃器的仿制,是早期白瓷的研发产品,堪称中国最早的白瓷,之后引发了唐代白瓷的辉煌,而精细白瓷由此消失。
    • 赵杰
    • 摘要: 隋代开皇至大业初年曾设赵州、栾州,但其属县并无明确记载,如元氏县一般认为属赵州。山西省长城沿线发现的一方石刻,表明元氏县曾属栾州无疑。文章即从此线索入手,在施和金先生《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的基础上,对开皇三年(583)至十六年(596)间的赵州、开皇十六年改置以后的栾州与赵州、大业二年(606)栾州废置后的赵州以及大业三年(607)以后的赵郡的领县进行考察,揭示在此期间赵州、栾州政区的发展脉络。
    • 杨发鹏
    • 摘要: 隋文帝开皇初年,杨坚第四子杨秀被封为蜀王并出镇巴蜀。从开皇初出镇巴蜀到仁寿二年返京,杨秀坐镇巴蜀地区近二十年,但正史对其在巴蜀期间的事迹记载无多。通过翻阅佛教史籍,钩检出杨秀在巴蜀时与佛教相关的轶事两三桩,这多少增加了认识和了解杨秀的维度。
    • 关增建
    • 摘要: 汉代历时400多年,其典章制度大多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度量衡制度也不例外。西汉末年,刘歆在秦制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完整的度量衡单位体系,还对度量衡技术做了许多创新。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法制松弛,度量衡量值急剧变化,度量衡制度混乱,直至隋代统一后,度量衡才重新实现了统一,也使度量衡大小制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得到官方认可。
    • 袁琦; 韩炳华; 袁琦(绘图/摄影)
    • 摘要: 壁子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和顺县横岭镇麒麟沟村东北。据现存题记记载,造像年代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至十九年(599年),是一处开皇中后期的民间造像群。现存造像龛37个,包括4个大龛和33个小龛;纪年题记5处。造像年代集中明确,具有地方特色,对于研究隋代山西中部民间开凿小型龛像具有标尺作用。同时,为研究隋代山西民间造像的选址布局、造像特点以及民间佛教信仰提供了新的资料。
    • 赵子豪; 吴晓楷; 陈放; 黄菊; 赵梦冉
    • 摘要: 邢窑隋代“透影白瓷”首次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表明,这种透影白瓷的原料配方及化学组成,与唐代的邢窑细白瓷存在较大差异,是一个极其独特的白瓷品种。自发现以来,文物和科学工作者对透影白瓷的烧造年代、工艺特点和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多次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邢窑隋代“透影白瓷”在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长期以来,其烧制年代与定名未形成一致意见,其发现经过并不十分清晰。笔者通过梳理邢窑隋代透影白瓷的发现经过与研究成果,尝试对邢窑隋代透影白瓷的命名、年代、工艺及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进行简要说明。
    • 李阳
    • 摘要: 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被西北诸蕃共同拥戴为“天可汗”,结合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教信仰与突厥语去考证“天可汗”含义,可以发现它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无上称谓。实际上,在隋代与唐代前期的历史进程中,受称“可汗”称号的皇帝不止唐太宗,从隋代开始中原皇帝已经开始接受北方民族的“可汗”称谓,反映了隋唐之际农耕、游牧两个政治系统及所辖民众的高度融合,也反映了隋唐皇帝对皇权的拓展,在秦汉的基础上更为广泛地覆盖已知世界。可是若从整体北方民族的视角进行考虑,隋唐皇帝获得的可汗称号便会逊色一些。
    • 李明
    • 摘要: 隋王韶家族墓园内埋葬着王韶、王韶嫡长孙王弘等数代七人。是北周至隋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为了解北周至隋家族墓地的特征、成员的埋葬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刷新了对隋代高等级墓葬的认知。
    • 吕玲娣
    • 摘要: 儒经义疏体发展到隋代,在训释体式、内容和方法上大体上承袭了南北朝儒经义疏体,但也发展了一些新的训释特征,如科判序文章段,说明经文无义例,标明经文、传文的起止,征引典籍以疏解序文等.这些新训释特征的形成不仅受到南北朝佛经注疏的影响,还受到中国传统注释体例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