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间隙感染

间隙感染

间隙感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6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专利文献40311篇;相关期刊162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医学等; 间隙感染的相关文献由613位作者贡献,包括雍琪、马婕、孔亮等。

间隙感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2 占比:0.69%

专利文献>

论文:40311 占比:99.31%

总计:40593篇

间隙感染—发文趋势图

间隙感染

-研究学者

  • 雍琪
  • 马婕
  • 孔亮
  • 李云鹏
  • 冷高峰
  • 刘硕硕
  • 周志斐
  • 张浚睿
  • 陈恒雯
  • 乔永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康鹏; 王丹; 张炜; 乔永明; 何巍; 张伟红; 李锐
    • 摘要: 目的: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超声影像特征,明确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诊断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7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初步诊断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105例患者术前CDUS检查结果。根据切开引流术后细菌检测结果或抗炎治疗效果确诊。结果:感染早期,病变区域软组织呈明显增厚,呈边界欠清晰的局限性不规则低回声区;CDFI:病变区域血流较周围正常软组织丰富且杂乱。感染后期,脓肿形成,病变区域呈外形不规则或类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内可见分布均匀或不均匀的细密高回声光点漂浮,呈团状或絮状;CDFI:无回声区内未见血流信号,周边血流信号较正常组织稍增多。CDUS检查对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的准确性为81.90%,敏感度为84.38%,特异度为55.56%。结论:CDUS可较为准确地诊断颌面部间隙感染,明确病情发展阶段,指导手术治疗时机,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 赵春阳; 孟省; 王明
    • 摘要: 目的:观察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与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引流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脓肿直径和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计数(WB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脓肿直径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BC、hs-CRP、NEU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VAS评分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缩小脓肿直径,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引流术治疗。
    • 郑胜平
    • 摘要: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具体情况,总结临床治疗中的重点事项,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中心医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收治的16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结合临床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不同类型间隙感染情况所应用的治疗方法,并分析不同情况患者接受治疗后所取得的效果。结果:162例患者经全身支持治疗后,机体抵抗能力得到了相应提升,配合使用抗生素与切排引流治疗后,治愈158例,治愈率为97.53%。162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败血症与脓毒血症的情况,其中5例因蜂窝织炎而引发,1例因颌下间隙感染引发。6例出现败血症与脓毒血症的患者中,4例死亡。出院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2例,出现全身问题而导致身体器官衰竭的患者1例,因蜂窝织炎导致呼吸梗阻,最终引发窒息死亡的患者1例。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在临床中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全身的综合处理,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
    • 杜传亮; 李宦臻
    • 摘要: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治疗,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特征及治疗有效率.结果:从感染类型分别来看,患者感染主要有牙源性、腺源性等类型,分别占58.75、21.7%.从病原菌分布情况来看,主要有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比30.4%、39.1%和21.9%.在疗效方面,治疗有效病例44例(95.7%),其中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有18例(39.1%)、26例(56.6%)和2例(4.3%).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以牙源性感染为主,且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分布,应及时针对患者病情,实施综合全身治疗和局部处理治疗,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 杨在章
    • 摘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及口咽部潜在的筋膜间隙化脓性炎症,由于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筋膜之间的结构扩散,感染具有发病率高,进展迅速等特点,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感染可沿筋膜间隙蔓延,形成弥散性蜂窝组织炎或脓肿,甚至出现全身反应,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危及生命,因此需早期的诊断及积极治疗.本文对我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进行总结,就治疗疗效作初步的探讨.
    • 王晶; 代成林; 张淑悦
    • 摘要: 目的:研究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9年9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切开引流,n = 42)与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组(n = 47).评估两组疗效,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手术前后脓肿范围以及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变化.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术后不同时间患者创面疼痛程度.结果:VSD组疗效分级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 VSD组WBC、NEUT、hs-CRP均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VSD组脓肿直径低于常规组,张口度及张口度缓解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24 h、72 h、1周两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VSD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VSD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整体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引流,可快速降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术后创面修复,缓解张口受限及创面疼痛感,减少换药次数.
    • 王佳俐; 陶峰; 杨轹文; 何等旗
    • 摘要: cqvip: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常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导致的继发性感染,可表现为蜂窝织炎或脓肿。其涉及间隙多寡不一,严重者可波及多个间隙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但颌面间隙感染所致咬合错乱鲜有报导,2020年12月我科收治一例面侧深区脓肿致下颌咬合错乱病例,现报道如下。
    • 刘彦杰; 宋勇; 陈裕聪; 何浒杰; 刘又彰; 王俊林
    • 摘要: 回顾性分析49例颌面颈部重症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男女比例为2.06:1,平均年龄为(53.6±15.0)岁,农民占总数的53.06%,牙源性感染占总数的81.63%,平均起病时间为(7.73±4.77)d,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22.45%,所有患者均为以颌下间隙感染为中心的多间隙感染,合并纵膈感染4例.经过治疗,治愈45例,放弃治疗4例.争分夺秒、通畅气道、彻底引流、合理抗菌、全身支持为治疗此疾病的关键.
    • 唐荣飞; 热孜亚·艾海提; 阿地力·莫明
    • 摘要: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被誉为当前治疗各类创面的革命性技术,尤其针对急慢性复杂创面疗效尤为显著,本文就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原理,在颌面部应用的必要性、特点及优势、最新进展、存在的不足、改进措施等进行论述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