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采煤沉陷

采煤沉陷

采煤沉陷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44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8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9748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农业工程学报、金属矿山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4年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2012’煤炭工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等;采煤沉陷的相关文献由101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振琪、肖武、赵艳玲等。

采煤沉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8 占比:2.57%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9748 占比:97.28%

总计:10021篇

采煤沉陷—发文趋势图

采煤沉陷

-研究学者

  • 胡振琪
  • 肖武
  • 赵艳玲
  • 邓伟男
  • 刘辉
  • 周立志
  • 夏玉成
  • 周忠泽
  • 朱晓峻
  • 李宏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学阳; 李玲华; 李成; 苗霖田
    • 摘要: 为了研究工作面的布置方式对采煤沉陷的影响,以安山煤矿为例,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在3^(-1)号煤中布置面间煤柱宽度分别为20 m和40 m的2个工作面,在3^(-1)号煤的下方3号煤中布置一个工作面,且使该工作面中心与上层煤留设的煤柱中心重合,构建了双煤层工作面的2种布置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留设不同宽度的煤柱,采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材料模拟得到的覆岩破坏变形特征基本一致。煤层重复采动工作面布置方式使工作面上覆岩层下沉形态呈现“W”型。工作面留设的煤柱越宽,煤柱上方覆岩下沉范围显著减小,对于覆岩的支撑效果越好,越能抵抗覆岩的移动变形,采煤沉陷越不明显。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在布置工作面时,适当的增加煤柱宽度,可以有效减缓采煤沉陷,为科学预防采煤沉陷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参考。
    • 高岩; 党晓宏; 汪季; 高琴; 翟波; 刘博
    • 摘要: [目的]探究矿区采煤沉陷对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根系的损伤程度,为后期小叶杨人工林治理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测记录李家塔采煤沉陷区不同坡位处不同裂缝间小叶杨根系的损伤状况,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根系损伤率、损伤类型与坡位、裂缝类型、错位差、裂缝宽和根距裂缝水平距离间的关系等反映小叶杨根系损伤特性。[结果](1)小叶杨水平根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内,0—10 cm土层内根数最多,占40.1%~43.2%,50—60 cm内根数最少,占0.63%~3.71%。根系数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2)塌陷型和滑动型裂缝处伤根类型有扯断、扭曲、皮裂和拉出,其数量表现为:扯断>皮裂>扭曲>拉出,而拉伸型裂缝处无拉出损伤根系,表现为:皮裂>扭曲>扯断,塌陷型裂缝处根系损伤最严重。(3)根系损伤数量随着根系径级增粗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根径5 mm以皮裂为主,扯断次之。根越粗扯断越少,皮裂越多。当根径>11 mm时皮裂根数急促地增多。(4)根据相关性由大到小,造成根系损伤的主导因素依次是:裂缝宽、错位差和根裂距。裂缝越宽,错位差越大,小叶杨根系损伤越严重。根裂距越小,根系损伤数量越多。根裂距<1 m时根系损伤最为严重。[结论]不同类型裂缝下根系损伤程度亦不相同。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治理过程中,不同塌陷地应根据不同裂缝类型制定适宜的治理措施。
    • 刘莎莎; 高俊华; 尹向红; 朱家彪; 周力; 苏栋
    •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手段,首次对辽宁省全域开展采煤沉陷现状及恢复治理调查,获取了基础调查成果,为辽宁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全省67处采煤沉陷区中特大型有1处、大型25处、中型38处、小型3处,总面积约648.44 km^(2),主要分布在阜新、南票、铁法、红阳、抚顺、康平和凤城等煤矿区,开采主体以生产矿山和责任主体灭失矿山为主,威胁对象包括土地资源、工业区、居民点和主要交通干线。(2)全省采煤沉陷区恢复治理面积约11.37 km^(2),治理类型以修复再造和地质灾害治理为主,治理后地类以农用地为主,少部分为居民点搬迁、光伏太阳能发电站和养鱼塘等,朝阳市、沈阳市及黑山县、康平县和北票市治理程度相对较高。
    • 张丰; 刁鑫鹏; 谭秀全; 李爱军; 杨隽
    • 摘要: 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导致地下大面积采空区的存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使得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煤矿沉陷区土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进行高精度和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地探查与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工作,有利于缓解地下采空与地面建设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InSAR技术能够通过历史影像实现大覆盖面积、毫米级精度的地表形变反演,具有常规测量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深入探究该技术在煤炭资源采空区调查和稳定性评价工作中的可用性,以济宁城市规划区为例,采用2018-09-12—2019-03-11的14景Sentinel-1影像,利用短基线集技术(SBAS)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形变时间序列,成功探明了采煤塌陷地的空间分布,并结合相应时间段内的地表实测数据进行了解译精度的评价。对解译结果综合和研究分析发现:(1)探测到济宁城市规划区10余处采煤塌陷地,监测成果与水准实测数据间的最大中误差为5.8 mm;研究区内大部分范围内地表形变速率低于10 mm/a,表明相应位置的老采空区已基本趋于稳定。(2)所提取老采空区地面点的变形曲线符合开采沉陷的基本规律;形变解译结果能够显著区分不同开采条件下地表残余变形的特征。(3)研究成果能够查明目标区采煤沉陷地的空间分布位置,指导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高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可以为老采空区稳定性的初步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 吴婷
    • 摘要: 在高潜水位平原矿区,煤炭开采沉陷造成大面积土地破坏程度严重,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因此,对高潜水位平原区采煤沉陷防治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结合国内外采煤沉陷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分析,根据大量的文献综述以及实地考察的方法,确定了项目研究可行性分析以及研究的方式方法和计划实施的措施手段,进一步阐述了平原区采煤沉陷防治技术研究的课题是未来采煤沉陷防治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 蒋忠利
    • 摘要: 围绕淮南矿业集团采煤沉陷区的特点、综合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总结综合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推进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煤炭企业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工作,也有较强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 宋世杰; 杜麟; 王双明; 孙涛
    • 摘要: 土壤可蚀性不仅可以定量刻画土壤自身抗侵蚀能力,还能反映人类活动产生的水土流失效应,研究煤炭采动损害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有利于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以陕北煤矿区沉陷年限分别为1~5、6~10 a的典型沉陷坡面土壤(垂直深度20 cm以浅)为研究对象,分别用MS2000激光粒度仪和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并以此为基础利用EPIC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阐明了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沉陷坡面的水土流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陕北煤矿区开采沉陷不会改变土壤质地类型,但随沉陷年限增加坡顶部位土壤砂化程度加剧,坡中部位土壤砂化程度减缓,坡脚部位土壤砂粒含量下降趋势、黏粒含量增加趋势日趋明显。沉陷1~5 a的坡顶部位10~20 cm土层土壤物理结构恶化最为严重,沉陷6~10 a内的坡脚部位10~20 cm土层物理结构改善最为明显;②开采沉陷会产生降低坡顶、坡中部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应,平均降幅为20.8%~55.3%。随着沉陷年限的增加,坡顶部位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幅加剧,坡中部位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幅减缓。沉陷6~10 a的坡顶部位0~10 cm土层土壤化学结构恶化最为严重,而对坡脚部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③陕北煤矿区开采沉陷会产生提高周围土壤的可蚀性的效应,随着沉陷年限的增加,坡顶、坡中、坡脚部位土壤可蚀性K值增幅均有所减缓。沉陷1~5 a的坡顶部位0~10 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增幅最显著,而沉陷6~10 a的坡中部位以及不同沉陷年限下坡脚部位0~10 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不明显。开采沉陷会显著扩大坡顶部位两层土壤可蚀性的差异,缩小坡中、坡脚部位2层土壤可蚀性的差异;④陕北煤矿区沉陷坡顶土壤可蚀性K值较大,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差,应着重考虑人工措施如土壤结构改良、施肥等进行水土流失精准防控,坡脚、坡中部位则应着重考虑自然措施。该结果可为黄河流域中游煤矿区水土流失精准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彭鹏; 许静; 刘乐
    • 摘要: 煤矿的地下开采会造成地面不同程度的沉陷,如道路和房屋开裂、耕地减少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本文以皖北地区为研究区,采用D-InSAR技术手段开展采煤沉陷早期识别方法研究,结合光学卫星影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D-InSAR技术可准确划定已形成的采煤沉陷区、正在形成的采煤沉陷区和未稳沉的采煤沉陷区,能够及时、全面掌握大范围区域尺度的采煤沉陷分布及发展态势,较早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在保护耕地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樊斌; 赵明; 李世念; 林倚天
    • 摘要: 以五阳煤矿8005工作面采煤沉陷治理工程为背景,对工作面地层中覆岩关键层的平、剖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主注浆层位亚关键层4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先变薄再变厚的基本特征,并据此提出“单层—双层—单层”的过渡式注浆充填方式。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对覆岩全层位变形进行了连续观测,为工作面开采初期单层注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张旭阳; 刘英; 龙林丽; 苏永东; 陈东兴; 陈孝杨
    • 摘要: 土壤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采煤沉陷导致地表形成裂缝,加上地下水位降低,使得干旱半干旱区本就很低的土壤含水量进一步降低。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植物干旱胁迫阈值时,势必会影响植物的生理生态。本文分析了采煤沉陷对水环境的影响,综述了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植物干旱胁迫阈值时,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包括叶片与根系形态结构、光合生理指标、渗透调节物质、水分生理指标、抗氧化酶活性、抗旱蛋白含量和组分等的潜在变化。未来应加强对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分与植物生理生态协同变化的监测,致力于揭示植物生理生态对采煤沉陷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机制;同时,加强干旱半干旱区煤炭开采对植被生理生态影响的预测模型的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