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采煤塌陷

采煤塌陷

采煤塌陷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591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江淮法治、山东国土资源、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6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研讨会、“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环境瓶颈问题解析与突破”系列论坛暨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2011中国农村研究青年论坛等;采煤塌陷的相关文献由72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秋计、全占军、王琦等。

采煤塌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1.8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0591 占比:98.01%

总计:10806篇

采煤塌陷—发文趋势图

采煤塌陷

-研究学者

  • 陈秋计
  • 全占军
  • 王琦
  • 韩煜
  • 侯恩科
  • 叶瑶
  • 胡振琪
  • 付梦娣
  • 周建伟
  • 张锦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闯闯; 姚鑫; 顾畛逵; 任开瑀; 周振凯
    • 摘要: 地震、降雨、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活动性地质灾害在黄土高原频现,但由于其地域广阔、构造活跃、地貌类型多样、各地黄土特性差异较大,一直以来缺乏活动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系统认识。InSAR技术具有大范围观测地表变形的能力,文章利用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40期Sentinal-1 SAR数据,计算了整个黄土高原62.46×10^(4) km^(2)的地表变形,辅助地貌和光学影像特征,解译了4类活动性地质灾害,共解译出活动性地质灾害3286处,其中滑坡1135处、采矿塌陷1691处、沉降368处、堆填变形体92处,同时对其活动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黄土高原活动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八大区域,包括四大滑坡发育区、三大采矿塌陷分布区和一个沉降灾害分布区。活动性滑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丛集性,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滑坡体的发育密度与地形地貌有一定联系;采矿塌陷和地面沉降分布在中东部,密集且成群发育。地质灾害发育具有明显的时空发生规律,区域尺度上,地质灾害的发育密集程度受地形地貌和矿产资源的控制;灾害规模上,InSAR识别的灾害规模都为中型以上,与传统统计手段有一定差别。InSAR的识别结果客观反映了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同时,InSAR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到地下采煤诱发的地表破坏的分布、范围和强度以及露天采煤矿坑深度和范围的扩展,进而推断煤业生产活动强度。
    • 贾聪慧; 王燕; 曹颖嘉; 王进欣; 李贺
    • 摘要: 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淮海经济区采煤塌陷土壤在复垦时间、复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的化学计量特征,并对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以及邻近标准农田土壤中的pH、有机质(SOM)、总氮(T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复垦土壤SOM和AP含量总体上显著低于标准农田(P0.05);复垦土壤pH和AK效应值为正,总氮效应值为负;在0~20 cm土壤深度(耕作层),除土壤SOM和AP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均与标准农田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复垦时间的积累,在复垦后10~13 a基本可以恢复至标准农田水平;采煤塌陷区土壤复垦效果受复垦方式和复垦年限影响,不同土壤层次和区域存在差异;为达到最佳复垦效果,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量并采取适当的复垦方式。
    • 王玉进(文/图)
    • 摘要: 春节前夕,凤台县顾桥镇顾桥村部分村民来到镇政府,反映采煤塌陷青苗补偿费没有到位。县人大代表、顾桥镇党委书记徐云龙接访,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及时予以处理,青苗补偿费很快就发到了村民手中。“自从担任‘特邀人民调解员'后,我在工作中更加重视群众的来访,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实打实解决群众诉求,为的是要让群众满意!”徐云龙说。
    • 董传胜; 王新田; 陈菲; 李建光
    • 摘要: 鲁西南区域煤矿分布密集,开采时间久远,为掌握采煤对该区域地表的影响,本文采用PS-InSAR技术处理75景Sentinel-1数据,时间跨度为2015年7月—2019年7月,获取了该地区累积形变量结果,通过实地踏勘调查及采用CORS数据的方式进行精度验证,最后对该地区进行了沉降面积、沉降程度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S-InSAR技术的地表沉降监测精度较高,可以详细且较高精度地反映地表长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煤矿覆盖区域地表均呈现持续沉降的特征,西部的煤矿开采导致地表沉降量达300 mm以上,高沉降区域达64 km^(2);其他地区沉降漏斗小而密,最大沉降量在200 mm左右。该结果为矿区环境治理与灾害预防提供了数据支撑。
    • 摘要: 安徽省湿地生态区位极其重要,湿地总面积104.1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47%。巢湖为全国第五大淡水湖,分布于淮北、淮南、阜阳、亳州等地的采煤塌陷湿地在全国极具特色,安庆沿江大型湖泊集中成片,构筑了长江中下游区域享有盛名的华阳河湖群。安徽省湿地保护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 徐菲
    • 摘要: 煤矿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时,有时会引起地表塌陷问题,如果采煤地表存在农田,则会造成农田的损害,需要煤炭企业对 农田的所有者进行相应的补偿,一般采用的是采煤塌陷青苗补偿。补偿工作由负责塌陷补偿的相关部门进行,其会与塌陷地所属的村 委会联系,而煤矿企业地测部门会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实地的测量,以确定补偿范围,需要技术人员精准的标定塌陷边界,以保证青苗 补偿工作的准确和公正。
    • 王强民; 董书宁; 王皓; 杨建; 王晓东; 赵春虎; 张溪彧
    • 摘要: 浅埋煤层开采经常诱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研究浅埋煤层开采区地面塌陷影响下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方法,以西部风沙区浅埋煤矿为研究对象,将采煤塌陷对包气带结构的影响分为3个阶段:开采前,包气带较薄,土壤颗粒相对均一;开采中,水位明显下降,包气带厚度急剧增加,裂缝发育且土壤颗粒均一性变差;开采后,风沙区大多数地裂缝自然弥合,但土壤中的黏性颗粒减少,砂性颗粒增多,出现明显的粗化现象.以此为物理背景,构建了不同裂缝宽度二维土壤水分运移模型,结果显示:无裂缝时湿润锋平行向下运移,同一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基本相同,裂缝存在时湿润锋沿着裂缝快速运移,优势渗流现象明显;土壤含水率随裂缝宽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含水率影响范围随裂缝宽度增加呈增大趋势;当包气带厚度大于极限蒸发深度(300 cm)时,入渗补给量和包气带厚度基本无关,仅会延长土壤水分通过包气带运移到潜水面的时间,对地下水的潜在补给量影响较小.现场调查了塌陷区和非塌陷区沙蒿的生长状况:受塌陷区土壤水分匮缺(吸水水源不足,含水率小于0.1 cm3/cm3)和塌陷诱发的植被根系密度降低(吸水通道降低,根系总干质量减小21.7%)2种因素影响,塌陷区沙蒿平均地上生物量相对非塌陷区减小22.2%.提出了地面塌陷影响下的土壤水分运移调控方法:煤层开采中,通过调整工作面宽度和开采厚度,减小地面塌陷的发育程度,从而减小塌陷区土壤含水率的损失量;开采后,开展塌陷区土壤重构时,考虑不同植被的耗水特征,在植被根系土壤层下衬垫10~ 30 cm的黄土,可明显提升植被根系层的土壤含水率,加速矿区植被恢复进程.
    • 杜华栋; 曹祎晨; 聂文杰; 宋世杰
    • 摘要: 植被恢复是扰动地生态修复的基础,土壤质量的改善是植被恢复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揭示干扰地自然和人工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差异,对于指导干扰后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部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采煤塌陷地人工与自然植被恢复后土壤性状动态演变规律对比研究仍不够充分,因此以我国煤炭化工基地榆神府矿区黄土塌陷地为研究区,在阐明人工和自然2种植被恢复模式1~15 a土壤理化生性状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群落演替特征,探讨黄土塌陷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之间的演变关系.结果 表明:①随着恢复年限增加,人工和自然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有机质、有效养分含量、酶活性和菌类数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人工恢复样地土壤理化生性状改善程度优于自然恢复样地;②从土壤性状的恢复速度上看,自然植被恢复10 a后,土壤水分和生物学特性基本可以达到塌陷前水平,但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仍然低于未塌陷地水平,而人工植被恢复6 a后,土壤各理化生监测指标均可以达到甚至高于未塌陷前水平;③土壤容重、水分、有效养分和菌类均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度具有较高相关性,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是影响植被恢复样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综合研究表明半干旱采煤塌陷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改善在程度和速度上都优于自然恢复植被,但人工恢复初期应尽量减小对原有自然植被和土壤系统的干扰;适当的人工抚育措施可促进植被发育,进而加速了植被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使塌陷地植被建设会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
    • 毕银丽; 江彬; 秦芳玲; 王茁优
    • 摘要: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利用微生物-植物-土壤的综合作用效应,可加快矿区受损生态的修复进程.为评价不同接种微生物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动态作用效果,以神东矿区大柳塔采煤塌陷区的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监测,研究接种不同菌根真菌、解磷细菌或同时接种不同微生物处理对不同复垦年限下紫穗槐植株生长(株高和冠幅)、菌根效应(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土壤养分及性质和复垦4 a不同生长季叶片养分和抗逆性的影响规律,以确定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紫穗槐生长的影响和对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接种相比,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及解磷细菌(Bacillus megaterium)均能显著增加紫穗槐的株高和冠幅(P<0.05),提高其生长旺盛期叶片的氮、磷和钾浓度,提高叶片氮钾的再吸收,降低叶片相对含水率,提高7-9月份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的积累,显著降低土壤pH值(P<0.05),提高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总提取球囊霉素、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的含量.不同接种处理对紫穗槐生长、菌根侵染率、叶片抗逆性、土壤氮磷钾养分、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提取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摩西管柄囊霉与解磷细菌同时接种在复垦4 a后仍能促进紫穗槐菌根效应的发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养分和抗逆性,改良土壤,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生态修复进程中具有积极作用.
    • 鲁晓威; 李洪亮; 刘红; 于桑; 张君; 乔月
    • 摘要: 由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问题日趋严重,探索适宜煤矿塌陷区的复垦模式及土地复垦技术措施,对提高土地复垦利用率和生产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以济宁市、泰安市、菏泽市为例,介绍了区内采煤塌陷地现状及特点,以采煤塌陷复垦工程为基础,确定了区内复垦模式包括"先破坏,后治理"的传统复垦模式和"边采边复"的动态预复垦模式,对比分析了复垦模式间的优缺点;研究了不同土地复垦技术措施的适用条件.该文认为济宁市、泰安市采煤塌陷复垦适宜采用"先破坏,后治理"的传统复垦模式,菏泽市采煤塌陷复垦适宜采用"边采边复"的动态预复垦模式.在传统复垦模式下,对研究区内采煤塌陷程度较轻、满足农业复垦条件的,适宜采取土地平整法、疏排水法、削高填法低、充填法、生物修复法等复垦技术措施,对无法复垦治理为耕地的重度塌陷区,建议综合采取直接利用法、挖深垫浅法等复垦技术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