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71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1029篇;相关期刊358种,包括大陆桥视野、江苏商论、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7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暨新亚欧大陆桥物流信息化论坛、中国煤炭学会煤矿运输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第二届徐州科技论坛暨徐州市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等;淮海经济区的相关文献由84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传耿、仇方道、史春云等。

淮海经济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3 占比:1.3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1029 占比:98.61%

总计:51746篇

淮海经济区—发文趋势图

淮海经济区

-研究学者

  • 朱传耿
  • 仇方道
  • 史春云
  • 欧向军
  • 沈正平
  • 冯亮
  • 马晓冬
  • 周慧慧
  • 车冰清
  • 余美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商亮
    • 摘要: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地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至关重要.从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6个维度对淮海经济区涉及的苏鲁豫皖4省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评价淮海经济区各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探析淮海经济区各市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及推进路径.淮海经济区各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分维度水平排名均不高.核心城市徐州应发挥安全、创新、协调发展的优势,补足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短板,打造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拉动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其余9市应聚力于关键短板,发挥自身优势,逐步集聚发展合力.
    • 刘西忠
    • 摘要: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指出,要“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进程,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带、引领带”。推动沿江地区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就必须顺应和把握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律,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在支持苏南地区巩固放大引领优势,加快打造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同时,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提升北沿江的发展能级,通过南北沿江高质量高水平的协同,切实增强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动机”功能,增强对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的引领带动能力。
    • 沈士琨; 史春云
    • 摘要: 着眼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选取淮海经济区作为研究区域,结合“乡村性”概念与特性的阐述,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综合水平及各维度水平的空间分异,并利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分析制约乡村旅游开发的阻碍条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各市乡村旅游发展综合水平不均衡,空间上表现出“东北-西南”等级分异格局.资源禀赋、产业支撑维度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市域差异;生态本底、客源市场发展水平分别具有“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高等级乡村旅游吸引物是限制乡村旅游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基于障碍因素差异,淮海经济区可划分为生态、市场、资源和基础障碍型4类地区,对应的破解路径及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
    • 崔涵; 张久惠; 何颖; 朱水超
    • 摘要: 随着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版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引擎”。本文在对长三角、京津冀、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现状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长三角、京津冀与淮海经济区三个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距,以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助力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 李自鹏; 欧向军; 周蓓蓓; 钱嘉琳
    • 摘要: 通过首位度的相关知识并应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区的综合首位度进行研究,最终得出:(1)淮海经济区二城市人口首位度由2010年的1.45下降到2017年的1.34;(2)2010-2017年淮海经济区四城市人口首位度保持在0.5左右并具有减小的趋势;(3)徐州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开放创新、设施保障和资源环境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与淮海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最后提出了促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6条对策建议:壮大中心城市经济能级;强化城市枢纽地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宜居度和吸引力;突出内涵建设、彰显城市特色魅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搭建制度化合作平台;加强沟通协调、统筹兼顾形成合力。
    • 马芳芳; 张孟想; 丁志伟
    • 摘要: 基于城乡融合、绿色化发展内涵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淮海经济区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从城乡融合水平看,高、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以及南部的蚌埠和淮北,较低、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并形成连绵分布片区.从绿色化水平看,整个研究期分布相对稳定,“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异格局依然明显.②从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的全局自相关看,Moran’s I指数在研究期呈波动上升趋势,但近期略有下降,体现出空间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从局部LISA集聚图看,HH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LL区的“近墨者黑”效应明显.③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城乡融合水平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城乡共同发展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影响,绿色化水平主要受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城镇绿色化水平提升影响.
    • 陈小凤; 李瑞
    • 摘要: 泗县作为宿州东部的门户城市,是宿州向东发展、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经济片区和桥头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共同推进,区域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水资源量与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区域水环境状况不佳,水质型缺水依然存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保护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泗县水环境现状分析,查找水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生态需水、非常规水源利用、水系连通和监测站网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 邵洪琪; 毛燕; 杨小艳; 陈龙高; 张宇
    • 摘要: 本文在系统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因素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表征投入和产出水平的相应指标为基础,应用主成分回归法研究了淮海经济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因素影响时空规律。结果表明:①经济结构成为影响土地集约利用产出水平的关键因素,人口因素对研究区以及江苏城市具有正向贡献,经济投入因素对研究区及各省基本呈正向贡献,经济产出以及收入和消费水平因素贡献较低。②研究区两个阶段经济社会因素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方向大多呈相同的方向,但贡献程度不同。③人口总数对于投入水平的影响较为有限;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地均资产投资强度的提升,但对于地均非农从业人口的作用有限;经济结构中三产比重对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最大。
    • 闫高鑫; 裴凤松; 仲锐
    • 摘要: 城市化是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快速城市化过程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城市化程度与植被指数,对比分析2000—2018年城市化影响下城市植被生长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化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植被指数与城市化程度回归关系曲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城市化背景下,各城市植被指数稳定且普遍增强;中低程度城市化对植被生长的负面影响普遍较弱,高度城市化的这种负面影响较强;在高度城市化下,部分城市的城市用地扩张对植被生长的负面影响持续减弱.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探寻城市扩张速度与生态建设的平衡.
    • 刘珍珍; 李保杰; 陈莉
    • 摘要: 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区位优势度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研究淮海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总体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呈“正偏态”分布;交通优势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大致呈“中部高,南部低”的格局;交通优势度呈现若干个高值区和低值区集聚特征.研究区69.23%的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较匹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