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连通试验

连通试验

连通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矿业工程、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87247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地下水、中国岩溶、资源环境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四川省2014年度煤炭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等;连通试验的相关文献由23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建生、刘人太、张庆松等。

连通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7247 占比:99.95%

总计:187333篇

连通试验—发文趋势图

连通试验

-研究学者

  • 陈建生
  • 刘人太
  • 张庆松
  • 张霄
  • 李术才
  • 冯晓腊
  • 张晓华
  • 熊宗海
  • 董海洲
  • 郑克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胜; 郑克勋; 王森林
    • 摘要: 云南岩溶高原山区某水库工程,自建成以来因水库渗漏一直未蓄到正常蓄水位;水库位于沟谷上游区域地形裂点附近,库坝区分布灰岩和白云岩,区内断层等构造较发育,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于岩溶水文地质勘察和试验,查明水库渗入点和地下水各排泄点的分布与流量特征后,以“盐类法”连通试验查明该水库的渗漏原因、渗漏类型和渗漏通道,为工程后续处理提供地质依据。勘察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库为溶隙型渗漏,库水主要沿断层区破碎带溶隙和白云岩溶隙多通道向下游渗漏。
    • 摘要: 一、2021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1.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试采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成果由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采科技攻坚战指挥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牵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参加完成。牵头完成人为文冬光、张二勇、王贵玲,叶成明、王稳石、李旭峰、金显鹏、吴海东、唐显春、张重远、翁炜、梁明星、李宽、张炜、周策等参加完成。其主要进展及创新:(1)突破循环连通采热、储层监测评价、高效发电等关键技术,完成青海共和干热岩试采井组三井连通试验
    • 李奇涛; 田野; 董海洲; 张玉鑫; 程梦龙
    • 摘要: 地下连续墙是地铁车站常见的围护结构形式,地下水渗漏会危及基坑稳定和施工安全。采用示踪连通试验和流速测试相结合的探测方法,以某地铁车站地下连续墙为例,在地下连续墙两侧布设钻孔进行地下水连通试验,同时在钻孔中进行示踪流速探测,对探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地下连续墙是否存在地下水渗漏,探明隐患的具体位置,并提出防渗处理建议。文章所提出的探测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应用。
    • 崔向东; 冯小冬; 张洪飞; 万豪杰; 侯新宇
    • 摘要: 广西合浦某石灰石矿山位于滨海岩溶区,矿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随着对矿床的进一步开采,在采矿过程中存在海水倒灌、岩溶塌陷、矿坑涌水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山安全生产和作业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亟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通过采用区域地质调查、物探、钻探、连通试验等综合探查技术查明开采区周围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关系和岩溶地下水主径流通道,并摸清其渗流场演化规律,切断涌水点与岩溶补给通道的水力联系,大幅减少矿坑排水量,为帷幕灌浆止水工程提供参考依据,对类似条件岩济矿山的涌水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 高学通; 王云
    • 摘要: 受含水层岩溶发育不均匀性影响,大水矿山矿坑涌水导水通道空间分布位置的探查存在较大技术难度,难以针对性制定矿山防治水方案.以强岩溶地区某大水矿山矿坑涌水治理工程为背景,选择食盐作为示踪剂,通过连通试验研究了注浆孔揭露岩溶通道与矿坑主要涌水点之间的水力联系,并在标定水样电导率-食盐浓度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计算了岩溶通道补给水源汇入涌水点的比例.试验结果表明,该岩溶通道与矿坑-30 m水平最大涌水点连通性好,示踪剂回收率达到88.45% 以上,可判断其为主补给通道.此通道经"投料+注浆"封堵治理后,涌水点水量由2.4万m3/d降至500 m3/d,保障了安全生产.研究结果表明:连通试验在岩溶管道流充水矿山导水通道探查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是查明导水通道与矿坑涌水点连通性和补给量的可靠技术手段,能够为大水矿山制定防治水策略提供有效技术依据,避免因条件不清而造成的盲目施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田晓明; 张勇; 仝永庆; 褚志远
    • 摘要: 对于很多可溶岩地区的矿山而言,采矿过程中往往面临井下突涌水问题,对矿山安全生产和作业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部分岩溶大水矿山受地层岩性、产状及构造带发育特征等综合影响,往往存在主要的地下水补给通道,发育规模较大且集中的即为暗河型导水通道.通过采用地面物探、钻探勘察、超声测井及连通试验综合探查技术,有效查明某矿F4断层下盘发育的主要导水通道的分布范围,同时利用地面钻孔投料和注浆技术进行了封堵,彻底切断了矿坑-30m水仓揭露涌水点与区域强岩溶地下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大幅减少矿坑排水量.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类似条件岩溶矿山的涌水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 张红章; 范卫琴; 张晓华; 徐升
    • 摘要: 为查明某超大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止水帷幕的隔水效果并反演地连墙的渗透系数,通过现场开展的7组连通试验,观测了各组试验井中地下水深随时间的变化,同时借助渗流分析软件Visual Modflow,以现场观测的井水位实测数据为依据,在软件中开启和冻结对应的基坑降水井,通过不断调整地下连续墙渗透系数等参数,最终达到与现场连通试验一致的降深—时间曲线.结果表明:虽然落底式止水帷幕无法完全阻隔坑内外水力通道,但可以延长地下水从坑外涌入坑内的渗流路径,从而大幅度减缓坑内外水位的下降速率,可见该工程的地连墙渗透系数满足施工需求.
    • 温锦昌; 刘楚晴
    • 摘要: 广东省清远市一地下开采的铅锌矿山因开拓巷道发生了突水事故,影响了正常生产.为了找出突水来源,解决矿坑突水问题,前期使用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与水文地质钻探等勘查手段,初步推测钻探揭露的溶洞为岩溶管道,最后再应用地下水连通试验,验证矿坑排水是否有回灌与北西向断裂带是否为井下突水点的导水通道.试验结果表明:矿坑排水仅有少部分回灌,+420m水平钻及钻探所揭露的溶洞与井下突水点的水力联系密切,可判断其为矿坑突水的导水通道.
    • 田然; 李娟; 罗朝晖
    • 摘要: 地下水的示踪试验是揭示地下水流动路径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岩溶地区.根据福建永安坑边岩溶地区地下水系统研究过程中的连通示踪试验,从示踪剂的选取、岩溶发育情况、示踪剂投放点与接收点之间的距离等方面探讨了地下水连通试验的可靠性,并推求了该岩溶地区地下水系统的划分,认识其水文地质条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地下水系统可划分为3个次级汇水区,并初步得出了该岩溶区的地下水流量、流速、流向等基本参数;区域补径排类型可分为三类,即①面状补给、线状径流、分散式排泄,②线状补给、线状径流、带状排泄,③面状补给、线状径流、集中排泄.
    • 王红梅; 潘光明; 刘春国; 张洪顺
    • 摘要: 为解决高压富水环境下全强风化花岗岩隧道注浆过程的控制难题,文章提出了排-注结合处理技术.通过综合探查法对隧道围岩集中高压富水区进行探查分析,划定帷幕外疏水释能区,研究泄水孔位置的确定方法及施作安全控制措施,分析泄水孔数量及泄水量对帷幕注浆的影响.通过连通试验揭示帷幕区内导水裂隙的分布特点,基于室内试验选择确定泄水区与帷幕注浆区不同区域安全可控注浆的浆液类型及其配合比等性能参数.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通过安全泄水及可控注浆工艺改变了帷幕外疏水释能区地下水路径,改善了帷幕内注浆治理区域围岩性质,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