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足底压力

足底压力

足底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955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6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143162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中国康复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第十一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会议、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足底压力的相关文献由2337位作者贡献,包括霍洪峰、王勇、赵焕彬等。

足底压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6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43162 占比:99.58%

总计:143771篇

足底压力—发文趋势图

足底压力

-研究学者

  • 霍洪峰
  • 王勇
  • 赵焕彬
  • 赵鹏鹏
  • 白姣姣
  • 宋雅伟
  • 汤澄清
  • 王超
  • 杜宏伟
  • 熊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世浩; 李奇; 李震; 张媛媛; 刘苗苗; 欧阳懿; 徐卫国
    • 摘要: 背景: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下肢步态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是患者膝骨关节炎高发生率的重要风险因素,足底压力分析作为定量步态分析的一种,对于早期识别出步态的异常变化并及时纠正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综述足底压力在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步态分析中的应用,拟从足底压力角度阐述当前患者存在的异常步态特征,了解目前研究现状与不足,为康复方案的制定和今后的研究设计提供一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前交叉韧带、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为中文检索词,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lantar pressure,gait analysis”为英文检索词,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1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足底压力能够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的步态模式,这将提供有关患者行走过程中尽量避免疼痛和膝关节不稳定的信息。②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足部负荷大小、对称性以及支撑相时相特征对称性在术后1年以上均得到显著改善,但术后观察到的患侧足部过度旋前可能与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关。③因此,基于足底压力下的步态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患者步态特征,指导术后康复的进行,有助于降低术后患者二次损伤以及膝骨关节炎的发生。
    • 于鹤; 郑加法; 宋秀锋; 关盛溢
    • 摘要: 背景:既往研究报道腓骨瓣支撑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确切效果,但所用腓骨瓣未带血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局部血运恢复。此次研究利用腓骨远端良好血运,对腓骨瓣支撑结合空心螺钉胫距跟融合进行改良,探讨改良术式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肢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均择期实施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术后接受12个月随访,观察术后腓骨远端局部血运状况及切口Ⅰ期愈合情况;术后复查踝关节CT,评估骨愈合时间;应用步态分析仪及足底压力测量系统评估术后恢复情况,掌握术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术后均接受12个月随访,无失访病例;术后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及下肢血管CT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患肢血管蒂和腓后动脉穿支及伴行静脉吻合,局部血运良好,切口均为Ⅰ期愈合;②术后复查踝关节CT,融合处骨性愈合时间为8-13周,平均(10.70±2.13)周;③术后3个月患者的步长、步速及步频均较术前显著提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通过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定分析,术后6个月患者自然行走中,患侧足底第2-4跖骨区、中足、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全足底的压力值均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术后随访,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在对症治疗后消失;⑥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⑦提示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局部血运,提高融合效果,促进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曹子君; 王芳; 李雪梅; 李明新; 何耀广; 张宇; 杨涛; 刘国庆; 张建国
    • 摘要: 背景:足底压力过高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因素之一,研究糖尿病患者步态周期内不同时刻的足底压力有助于设计防护鞋具。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足跟撞击和前掌推离时刻的足底压力,设计中底结构,优化减压效果。方法:开展足底压力试验,分析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无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在足跟撞击和前掌推离时刻的足底压力差异。构建足部有限元模型,设计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底和不同模量的热塑性聚氨酯菱形晶格中底,分析神经病变患者使用不同中底时足跟撞击和前掌推离时刻的足底压力及软组织应力变化,优化糖尿病防护鞋结构尺寸。结果与结论:①神经病变组前掌推离时刻的足底压力峰值比健康对照组高2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底使神经病变患者足跟撞击和前掌推离时刻的足底压力峰值分别降低13.0%和12.9%,使软组织应力峰值分别降低18.2%和11.1%;③优化的菱形晶格结构将患者2个时刻的足底压力峰值分别降低41.6%和48.4%,将软组织应力峰值分别降低41.4%和49.8%;④提示开发糖尿病防护鞋具应重视对前掌推离时刻的减压,菱形晶格结构能实现比传统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底更好的效果。
    • 张峻霞; 高昆; 谢兵
    • 摘要: 目的梳理步态分析的发展脉络,介绍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实验和仿真方法,了解步态分析的主要应用领域,预测步态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收集步态分析领域的国内外主要文献,梳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主要应用领域。结果步态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及其变化规律的定量研究,多数学者将研究集中在临床诊断与康复评价、穿戴式机器人及康复辅具研发与竞技体育科学训练方式探索上;步态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仿真分析法;步态分析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医疗领域中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估和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意见,为工程领域中双足机器人、助行器及康复辅具、人工关节的设计开发提供数据支撑。结论未来步态分析手段将更精准、应用领域将更广泛,步态分析的应用也将扩展到更多领域,工业设计也将持续引入步态分析的方法与成果,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更舒适的体验。
    • 罗开亮; 金雪明; 马书杰; 薛炘; 刘欣昊; 马欣然; 胡军
    • 摘要: 目的:观察易筋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睁眼、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功能及足底压力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8月在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电疗及针刺治疗等,1次/d,5 d/周,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易筋经训练,30 min/次,1次/d,5 d/周,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进行平衡功能评估;采用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进行睁眼与闭眼状态下足底压力参数的评估,通过分析系统处理得出患侧足底压力百分比值及包络椭圆参数(长轴长度、短轴长度与面积);记录治疗过程中2组跌倒、肌肉疼痛、血压与心率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BBS评分、患侧足底压力百分比值、包络椭圆参数比较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BBS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治疗后睁眼与闭眼状态下患侧足底压力百分比值均明显增加,包络椭圆参数值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睁眼与闭眼状态下患侧足底压力百分比值均明显提高,睁眼状态下包络椭圆参数值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易筋经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的负重能力及重心控制的稳定性,改善其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玉梅; 刘鑫; 何永琴; 顾文华; 张浩哲; 宋彩萍
    • 摘要: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跌倒风险预警鞋垫,对老年人进行跌倒风险预警。方法:新型跌倒风险预警鞋垫包括足底压力数据采集平台和跌倒预警系统2个部分。其中足底压力数据采集平台硬件由立创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平台以及嵌入式开发工具IAR开发,软件采用C++语言编程;跌倒预警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12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跌倒风险分析。结果:该鞋垫预测老年人跌倒风险的AUC值为0.641,敏感度为87.2%,特异度为76.9%,预警效能较佳。结论:该鞋垫造价低廉、实用性强,能有效预测老年人的跌倒风险,为未来小型化、智能化、个性化随身监护设备的研制提供了思路。
    • 郑立京; 王卓; 陈灵星
    • 摘要: 柔性外骨骼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能,因此在行军助力、康复助老、智能助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人体行走过程中,踝关节做功最多、承载最大,因此设计了一款踝关节柔性助力外骨骼系统达到减缓小腿肌肉疲劳的目的。首先,通过Vicon动作捕捉实验采集人体行走过程中的关节角度信息和足底压力数据,利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Opensim分析踝关节的运动特性;然后,基于踝关节的运动特性设计了足底压力识别、电机驱动、绳索传动的柔性外骨骼,辅助踝关节跖曲;最后,通过小腿肌群的肌电信号,评估外骨骼的助力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外骨骼的辅助下,腓骨前肌、内侧腓肠肌、比目鱼肌的肌电信号均方根值分别降低了7.2%、13.4%和8.9%,即该外骨骼能够有效减小小腿肌肉疲劳。
    • 冯跃; 张梦竹; 陈东男; 李庆兵; 刘中兴; 罗才贵
    • 摘要: 目的: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伤科踩跷法技术动作进行足底压力特征分析,为培养踩跷法传承人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中科院研制的JPD4040足底压力软垫测试仪,采集非遗传承人罗才贵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踩跷法的完整过程,对其足底总压强、足底接触面积、单位传感器(1cm^(2))最大压强及分布、压力中心点分布和踩跷频率进行特征分析。结果:整个踩跷过程含有6个重复性的踩跷周期,每个踩跷周期包含3个动作单元,即“两轻一重”,分别标注为Ⅰ单元、Ⅱ单元和Ⅲ单元。对比初学者操作踩跷法数据发现:①足底总压强波峰时除Ⅰ单元外均大于对照者(P<0.05);波谷时均小于对照者(P<0.05);②足底接触面积波峰时均大于对照者(P<0.05);波谷时除Ⅰ单元外均小于对照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单个传感器上最大压强分布均100%分布于R1区(脚趾部),与对照者有明显差异。④压力中心分布波峰Ⅰ、Ⅱ单元分布于R2区(足底前部),Ⅲ单元分布于R1区(脚趾部),而对照者波峰Ⅲ单元分布于R2区。⑤Ⅰ、Ⅱ单元频率慢于对照者(P<0.05),Ⅲ单元频率快于对照者(P<0.05)。结论:非遗传承人罗才贵教授踩跷法具有以下特点:①下踩时足底总压强高,尤其是Ⅲ单元(“一重”);②下踩时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更大,深透性强;③作用部位集中,能更好的作用于病变部位;④Ⅰ、Ⅱ单元(“两轻”)缓,Ⅲ单元(“一重”)快,更具有爆发力。实验为规范化培养踩跷法非遗技术传承人及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 孟延丰; 邹磊; 王强; 任国卫; 陈雪荣
    • 摘要: 目的比较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及改善足底压力情况。方法将96例KOA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UKA组(46例)和TKA组(5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KS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疗效,并记录足底压力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0(8.25±1.02)个月。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UKA组明显短(少)于TKA组(P0.05)。结论UKA、TKA均可有效治疗KOA,但UKA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的优势,且更能明显改善患肢足底压力情况。
    • 张高阳; 张永刚; 王伟伟
    • 摘要: 该文运用FreeStep足底压力测试系统,通过实验对比网球运动员、右足严重"外八字"脚型大学生和正常脚型大学生在自然行走状态下左、右双足足底压力峰值、足轴角等参数特征,为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网球运动员左、右足足轴角较小,且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2)三组实验者都为高足弓,且网球运动员的足弓指数最高;(3)网球运动员足底各区域压强峰值普遍最大;(4)网球运动员足底各区域冲量峰值均呈现减小的趋势;(5)网球运动员左、右足足底支撑时相均小于其余两组,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