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级单体

超级单体

超级单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33522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干旱气象、气象与环境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2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等;超级单体的相关文献由702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小鼎、刁秀广、王秀明等。

超级单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3522 占比:99.29%

总计:33762篇

超级单体—发文趋势图

超级单体

-研究学者

  • 俞小鼎
  • 刁秀广
  • 王秀明
  • 马中元
  • 方翀
  • 戴建华
  • 朱君鉴
  • 王世杰
  • 苟阿宁
  • 高晓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雄; 马中元; 王璇; 洪丽霞; 辛玮琪; 范小军
    • 摘要: 为提高县级台站对冰雹天气的识别和预警能力,使用常规天气图和宜春SA雷达数据等资料,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方法,对2021年3月30—31日江西宜春北部罕见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急流、地面倒槽、切变线、暖脊、“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属于典型暖区强对流天气形势;)在雷达拼图上,30日冰雹是超级单体,呈孤立椭圆状;31日冰雹是回波带上的超级单体,呈带上强单体形态;3)在雷达PPI产品上:超级单体风暴组合反射率CR达65 dBZ,回波顶高ET达17 km,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为55~60 kg/m^(2),能够识别出中气旋M和龙卷涡旋结构TVS;4)在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RCS上:30日孤立超级单体存在明显的有界弱回波区(BWER)、回波悬垂和中气旋特征;31日回波带上超级单体存在明显的悬挂结构回波和虚假旁瓣回波顶;5)在径向速度垂直剖面VCS上:超级单体存有中气旋结构和上正下负速度层。研究结果为江西宜春北部冰雹天气的预警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万红燕; 马中元; 陈鲍发; 朱丽霞; 王立志
    • 摘要: 为了提高武宁县对冰雹天气的监测预警业务能力,文章使用常规天气图、探空资料、卫星云图和江西WebGIS雷达拼图等资料,对2020-03-21武宁县境内大冰雹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天气实况阐述了天气背景和环境条件,同时详细分析了受外来飑线回波系统影响造成的大冰雹过程,所得研究结果为开展武宁冰雹天气的监测预警和短临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 汤兴芝; 俞小鼎; 熊秋芬; 王秀明; 王文玉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一次罕见的鄂西南冬季强冰雹(直径1~3 cm)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冰雹产生在上干冷、下暖湿,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背景下,地面中尺度辐合和“喇叭口”的有利地形,给冷锋前暖区对流性天气提供了触发机制;地面冷锋南下伴随的垂直风切变增强有利于已经生成的对流风暴的维持和加强。强冰雹分别由孤立的超级单体超级单体复合体(多单体结构中含有占支配地位的超级单体)产生。比较而言,孤立的超级单体发展更为高大,持续时间更长。风暴具有中气旋、高悬的强回波、低层入流、弱回波区与回波悬垂、中层径向辐合、风暴顶强辐散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及其密度分别较长时间维持在35 kg·m^(-2)和4 g·m^(-3)以上的冬季高值;新一代天气雷达冰雹探测算法输出的冰雹指数产品预测到高概率的强冰雹。此次过程出现在冬末,虽然对流出现之后呈现出典型的风暴结构,可以提前10~30 min做出强冰雹的临近预警,但对于对流出现之前的提前数小时的强冰雹短时潜势预报而言,常用做判断强降雹潜势的探空特征(包括对流有效位能、0~6 km垂直风切变以及融化层高度)关键参数值非常不典型,会误导预报员忽视冰雹潜势的判断,预报员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进行强对流天气潜势分析时,需要格外慎重和深入分析,才能得到正确预报结果。
    • 徐玥; 邵美荣; 唐凯; 张礼宝; 杜静; 王永超
    • 摘要: 2021年6月1日和6月9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及阿城区和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分别发生双龙卷事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比分析二者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两次龙卷均发生在东北冷涡的东南象限,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中低层偏南气流有利于暖湿气流输送和垂直运动发展。6月1日和6月9日分别以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天气为主,6月1日水汽条件、垂直运动、0~1 km高度垂直风切变和抬升凝结高度更有利于产生强龙卷,且中尺度气旋维持时间更长。干线与地面辐合线为中尺度触发机制。雷暴冷池出流与中尺度暖锋形成的伪冷锋有利于龙卷的发展和维持。龙卷出现在地面伪冷锋与干线交界处的湿区一侧,冷池前沿,龙卷母云为超级单体。暖湿气流产生的入流缺口是钩状回波发展的前兆,中等到高强度的中尺度气旋在3 km高度产生并发展,5~10 min后触地,当钩状回波与中尺度气旋同时出现时龙卷产生。
    • 王一童; 王秀明; 俞小鼎
    • 摘要: 基于中国东部平原地区31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和实况记录,筛选出2002—2020年56次由超级单体风暴导致的25m·s^(-1)以上的直线型大风事件,分析超级单体风暴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与其导致的直线型大风间关系,获得产生直线型致灾大风的超级单体的量化结构特征,为超级单体产生的大风的主客观监测预警提供参考。统计结果表明:产生致灾大风的超级单体60 dBZ以上强回波深厚,平均厚度为5.5 km,中层径向辐合特征显著,最大中层径向辐合超过29 m·s^(-1);中气旋强度中等,平均旋转速度为18.4 m·s^(-1),可向上伸展至对流层中上层(7 km高度);超级单体反射率因子核下降、中气旋核下降、29 m·s^(-1)以上中层径向辐合以及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减小是预警直线型大风的重要指标;下击暴流导致的明显且对称的低仰角辐散速度对仅在4次事件中出现,超级单体风暴由于其移动性,不易出现对称的下击暴流。
    • 王一童; 王秀明; 俞小鼎
    • 摘要: 2021年7月31日16—22时冀豫交界区出现了由多个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生命史最长的两个超级单体风暴(以下分别简称邯郸超级单体和濮阳超级单体)先后影响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导致5次极端下击暴流事件。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并基于超级单体致灾下击暴流雷达回波预警指标,分析了上述5次极端下击暴流导致的冀豫交界区雷暴大风的雷达预警效果。结果表明:(1) 5次极端下击暴流事件中,超级单体强回波伸展高度、中层径向辐合、低仰角径向速度大值区等雷达回波特征量化值均满足致灾下击暴流超级单体雷达回波预警指标,平均每次极端下击暴流前会出现12个与雷暴大风相关的回波特征,且最极端下击暴流出现前与雷暴大风相关的回波特征均最为显著或其特征量增至最强,其中与对流风暴下沉气流和地面大风直接相关的特征可提前10~37 min预警极端下击暴流。(2)两个超级单体风暴导致的首次极端下击暴流前均出现了反射率因子核、中气旋核和中气旋底高下降的特征,对极端下击暴流能提前19 min和22 min预警。(3)邯郸超级单体为典型的孤立超级单体风暴,濮阳超级单体为镶嵌在多单体中的超级单体风暴,前者比后者的回波结构清晰,更易判识,相关回波特征或特征量对其产生的下击暴流预警效果也更好。(4)超级单体风暴维持期间可导致多次极端下击暴流,其出现后(特别是在减弱阶段)仍需持续关注相关回波特征变化。
    • 刘瑾; 王丛梅; 胡志群; 李芷霞; 刘笑; 李国翠; 杨洋
    • 摘要: 对2020年6月25日河北南部从保定涞源到沧州东光的超级单体雹暴环境条件、雷达观测及风场反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超级单体雹暴是在水平对流卷上触发起来并经过不断加强形成的。(2)超级单体雹暴长时间处于中等到强的基本顺时针旋转环境风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中气旋维持时间超过3 h以及较强冷池作用,是本次超级单体雹暴维持长生命史的可能原因。(3)对流单体VIL持续7 h基本维持在55~80 kg·m^(2)区间,与单体移动路径上降雹时段一致,超过4 h持续出现三体散射长钉或旁瓣回波特征,与本次过程中灾情调查和气象站观测到的大冰雹时间段基本一致,对大冰雹有较好指示意义。(4)超级单体雹暴出现钩状回波(低层)、回波悬垂“穹隆”结构、风暴顶辐散、ZDR柱和KDP柱等特征。“穹隆”顶部为65 dBz以上反射率因子,该处风场以垂直上升为主,水平风分量较弱,呈现出“穴道-零域”结构,利于大冰雹增长。超级单体垂直速度随高度增大,利于中气旋形成和维持。
    • 植江玲; 黄先香; 顾伯辉; 蔡康龙; 李彩玲; 张晶晶; 李兆明
    • 摘要: 2019年4月11日珠江三角洲、4月13日湛江徐闻分别发生了由超级单体引起的强雷暴大风、强龙卷灾害天气过程。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环境条件、风暴结构、对流触发以及强风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强雷暴大风发生在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南压的斜压锋生类天气形势下,而强龙卷发生在偏南暖湿气流强迫天气背景下。两者均发生在高能、强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低抬升凝结高度及上干下湿的大气环境中,但11日0~1 km低空垂直风切变较小,中层干层更为显著(700~400 hPa平均温度露点差为29.2°C),更有利于产生强下沉气流从而导致强雷暴大风,而13日强的0~1 km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龙卷发生。11日强雷暴大风出现在超级单体强回波核心,低层中气旋强度较弱且水平尺度较大(6~7 km),中气旋较浅薄(伸展≤2 km),而13日强龙卷出现在钩状回波顶端,低层中气旋强度更强且尺度小(约2 km),中气旋更深厚(伸展至6 km),并伴有龙卷涡旋特征;11日强雷暴大风发生期间,中气旋垂直涡度维持在10^(-2) s^(-1)量级,而13日强龙卷触地前后,低层中气旋垂直涡度突增至10^(-1) s^(-1)量级,比强雷暴大风大一个量级;11日风暴内强下沉气流在地面形成大面积强冷池,是强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原因,而13日地面几乎饱和的大气湿度及不太强的下沉气流,有利于强龙卷的发生。
    • 贾旭轩; 李得勤; 冯呈呈; 张立鹏
    • 摘要: 利用葵花8号(Himawari-8)卫星资料、沈阳SC天气雷达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及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2019年7月3日辽宁开原强龙卷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演变及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开原强龙卷发生在东北冷涡底部,低层850 hPa有明显的暖湿气流,形成了“下湿上干”的垂直结构。3日17:00龙卷初生地0—6 km有22.8 m·s^(-1)、0—1 km有7.6 m·s^(-1)强垂直风切变。龙卷生成之前,初生地西侧比东侧气温偏高,存在2—5°C地面温度差。生成后,移动路径东侧形成明显冷池,最低温度19°C,与西侧温差最大达11°C。龙卷生成时可见光云图上对流风暴的云砧水平尺度明显增大,云顶升高、亮温降低。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表明,龙卷对流风暴的发展经历了由多单体非强风暴发展到多单体强风暴再发展到超级单体风暴三个阶段,龙卷在最强等级时有对流单体的合并。开原龙卷风暴在三个阶段都有中气旋,17:11中气旋向下伸展到低层,反射率因子出现指状回波。
    • 耿世波; 才奎志; 王瀛; 周福然; 肖光梁; 黄海亮; 柴晓玲
    • 摘要: 综合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以及风廓线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7月3日发生于辽宁开原的超级单体风暴伴随EF4级强龙卷环境条件、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发生于低层暖湿高层冷干强的热力不稳定环境条件下,在地面干线汇合流场形成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湿对流并发展为伴有龙卷的超级单体风暴。龙卷发生于低层钩状回波附近,多普勒雷达上呈现经典超级单体风暴雷达回波特征,低层强的垂直风切变将水平涡度转化为对流风暴中垂直涡度,强上升运动使得顺流涡度倾斜拉伸,从而龙卷发生前17 min在多普勒雷达2.4°仰角首先出现中气旋结构,随后风暴向南移动过程中,风暴的后侧下沉气流(RFD)将中低层的涡度“压低”致使龙卷接地,因此龙卷发生后1 min在0.5°仰角也出现强中气旋并有类龙卷涡旋特征(TVS),中气旋最强时的旋转速度达到28 m·s^(-1)(强中气旋标准),因此本次龙卷符合“自上而下”I型龙卷特征。由于环境干燥空气夹卷造成水滴强烈蒸发和冷却,使得地面出现了1 h降温达10°C的强冷池,过强的冷池可能在促使龙卷消亡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致使龙卷持续了约30 min后消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