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宽带通信

超宽带通信

超宽带通信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319027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讯技术、电路与系统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年全国电力通信技术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第十七届全国网络与数据通信学术会议(NDCC2010)等;超宽带通信的相关文献由41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轶、王刚、仇洪冰等。

超宽带通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9027 占比:99.96%

总计:319150篇

超宽带通信—发文趋势图

超宽带通信

-研究学者

  • 朱轶
  • 王刚
  • 仇洪冰
  • 刘洛琨
  • 张剑
  • 杨刚
  • G.戈雅尔
  • K.比纳姆
  • T.阿鲁南
  • 李宗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梦雪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超宽带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需重点开展该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为后续优化其性能奠定基础。重点对超宽带通信技术的信号容量进行仿真,尤其是截止频率与扩散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正交小波对超宽带脉冲波形误码率的影响进行对比,对不同调制方式对超宽带脉冲波形误码率的影响进行对;所得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指导超宽带通信技术的优化,提升其性能奠定基础。
    • 郭鹏军; 张泾周; 杨远帆; 阳申湘
    • 摘要: 随着航空电子系统的快速发展,大量设备和传感器接入机内网络,这使得飞机机内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变得复杂而繁重。无线通信网络代替机内有线通信网络,能有效解决布线繁杂、重量大、线路故障检测困难等诸多问题。然而,无线网络在实时性、可靠性等方面仍有一定的限制,而这又恰恰是机载互连系统最关心的问题。对此,文中对现有的机内有线通信网络架构进行了分析,根据其通信特点设计了无线接入网络-有线骨干网络的混合通信网络架构;对候选的无线通信方案进行了评估和选取;将无线网络的接入固定时隙改进为按流量进行动态分配,建立了动态时隙分配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了TDMA周期以及最优时隙分配策略;最后,一个典型的机载网络任务表明,在保证系统可调度的前提下,该策略可将网络利用率从36.5%提升到41.8%,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李顺利; 马俊杰; 侯守坡
    • 摘要: 近年来,随着超宽带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超宽带天线的应用愈加广泛。为了有效的滤除WiMAX和X波段信号对超宽带天线产生的电磁干扰,研制了一种基于CSRR结构的新型双面超宽带双陷波天线。新型天线的主体结构是材质为FR微波介质的基板,通过蚀刻双面覆铜的FR微波介质的方法进行制作。与传统天线相比,该天线结构紧凑,尺寸较小,不仅符合小型化的设计要求,而且功能更加完善,性能更加稳定,满足了超宽带无线通信要求。
    • 沈光剑
    • 摘要: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我国电力产业不断朝着更高目标前进,并且对电力系统发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出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与方向.此外,其具有强抗干扰性、高传输速率以及带宽极宽等多方面特征和优点,在我国电力系统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广阔的使用前景.因此,重点全面分析和研究了超宽带通信的工作原理和关技术特点,并且提出了基于空间数据挖掘理论条件下,通信电力系统的安全态势预测工作方法,最后展望了超宽带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 孙思祺; 秦龙; 王智强
    • 摘要: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超宽带通信技术也到了较为广泛化的应用,为了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对这项技术的应用现状、应用关键,以及其在军事通信方面的应用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本文针对这些重点内容,展开深入化的探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员,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 吴进; 孔辉
    • 摘要: 根据上扫频和下扫频线性调频(LFM)信号的特性,针对传统的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线性调频扩频技术存在的调制效率低、误码率性能低、实现复杂高等问题,结合线性调频(Chirp)扩频以及循环移位编码(CCSK)扩频,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调频信号的循环移位线性调频扩频技术(CS-CSS).首先,将输入数据映射在循环移位因子(CSF)上;然后,根据CSF数值对基带所产生的Chirp信号进行循环移位达到调制的目的;最后,在解调端经过加窗处理、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与发射端对应的CSF,从而得到发送的数据.误符号率的仿真结果与理论推导公式相吻合,从调制效率和误码率性能上讲,该方案相比线性调频二进制正交键控(Chirp BOK)系统具有超过10 dB的误码率性能.因此,该方案具有更好的误码率性能、更高的调制效率及实现更低的复杂度.%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chirp and down-chirp linear frequency modulation(LFM) signal,a new spread spectrum technology called Cyclic-Shift Chirp Spread Spectrum(CS-CSS) combing with the Chirp spread spectrum(CSS) and the Cyclic Code-Shift Keying(CCSK)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modulation efficiency,low bit error rate(BER) performance and complex implementation in traditional ultra-wide band(UWB)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Firstly,the input data is mapped on the Cyclic-Shift Factor(CSF).Then,cyclic shift is performed for the Chirp signal collected from baseband and produced by CSF value to realize modulation.Finally,by adding window function processing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 the CSF matching with the transmitter is obtained and the original data is produced.Because the BER-SNR performance betwee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is matched,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ulation efficiency and BER performance,the proposed scheme has a BER performance over 10 dB compared with Chirp Binary Orthogonal Keying(Chirp BOK) system.In conclusion,it has better BER performance,higher modulation efficiency and easy implementation.
    • 李翀; 袁斌; 郎少波; 熊俊; 付云; 梁鹏飞
    • 摘要: 在本文中,一种新型的可覆盖3.1 GHz -10.6GHz(UWB)的超宽带天线被设计并制作出来,可用于超宽带通信.这种新型超宽带天线采用了端部加载技术和双套筒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改善了性能指标,降低了加工难度.端部加载的部分对天线输入阻抗的虚部起到了抵消的作用,使得天线的阻抗随频率变化的曲线趋于平缓,实现更好的阻抗匹配,达到了拓宽天线阻抗带宽的目的.实测结果表明,在S11<-10dB的条件下,该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为2.91GHz~10.75GHz,其阻抗带宽为3.69:1,相对带宽为114.8%.同时,该天线具有水平全向的辐射特性.
    • 张永棠
    • 摘要: TR-UWB(Transmitted Reference Ultra-wide-band)系统采用自相关接收技术进行差分检测,不需要信道估计与同步,其结构简单,广泛使用于超宽带通信.然而,自相关接收机必须在实现符号同步前实现脉冲级的同步,这就导致误码率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门限比较法的高精度同步算法,使同步误差在设定的脉冲宽度内.并且对TR-UWB系统同步的平均捕获时间和捕获的概率进行分析,简化了流程图.在多径信道环境下的仿真实验证实了该算法极大地提高了通信接收机抗噪声的能力,通过设定不同的门限值及重复次数来获得高精度同步是可行的.为在设定脉冲带宽内提高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提供了依据.
    • 张永棠
    • 摘要: 传统的自相干接收机必须在实现符号同步前实现脉冲级的同步,这就导致误码率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门限比较法的高精度同步算法,使同步误差在设定的脉冲宽度内.并且对TR-UWB系统同步的平均捕获时间和捕获概率进行分析,简化了流程图.在多径信道环境下仿真实验,证实了该算法极大地提高了通信接收机抗噪声的能力,通过设定不同的门限值及重复次数来获得高精度同步是可行的.为在设定脉冲带宽内提高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提供了依据.
    • 欧林晖
    • 摘要: 多用户检测是伴随CDMA等多址技术发展起来的信号检测技术.在传统的信号检测接收中,由于远近效应和多址干扰(MAI)的影响,系统容量很难有效提高.多用户检测技术通过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信息对各用户做联合检测,明显改善了系统性能,提高了系统容量.文章对传统检测技术和多用户检测技术之间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种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