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谐波平衡法

谐波平衡法

谐波平衡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力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186364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四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等;谐波平衡法的相关文献由60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刘海平、王鹏等。

谐波平衡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86364 占比:99.87%

总计:186611篇

谐波平衡法—发文趋势图

谐波平衡法

-研究学者

  • 刘伟
  • 刘海平
  • 王鹏
  • 丁虎
  • 卢伟国
  • 周雒维
  • 张珺
  • 张祖舜
  • 徐自力
  • 徐锐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国勇; 郝鹏鹏; 赵鹏鹏; 刘海平
    • 摘要: 为了实现隔振器低动态刚度和高阻尼的设计目标,利用两层变杆长X型机构,提出一种新型隔振器.首先,采用谐波平衡法获得所建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稳态解析解,并分别给出隔振系统的幅频响应、相频响应、等效刚度、等效阻尼和力传递率.然后,根据力传递率,将新型隔振器与常规线性隔振器和准零刚度隔振器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获得的解析解进行了有效性验证.最后,分析并给出系统参数对新型隔振器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线性隔振器相比,新型隔振器具备更小的动态刚度和更高的阻尼输出;与准零刚度隔振器相比,本新型隔振器除了能保证低刚度和高阻尼输出之外,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静承载能力;隔振系统设计参数对隔振性能均有较大影响,可通过灵活调整隔振系统各设计参数满足不同的隔振需求.
    • 孔凡; 韩仁杰; 张远进; 李书进
    • 摘要: 提出了一种用于求解色噪声和确定性谐波联合作用下单自由度Bouc-Wen系统响应的统计线性化方法。基于系统响应可分解为确定性谐波和零均值随机分量之和的假定,将原滞回运动方程等效地化为两组耦合的且分别以确定性和随机动力响应为未知量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利用谐波平衡法求解确定性运动方程,利用统计线性化方法求解色噪声激励下的随机运动方程。由此,可导出关于确定性谐波响应分量Fourier级数和随机响应分量二阶矩的非线性代数方程组。利用牛顿迭代法对上述耦合的代数方程组进行求解。数值算例验证了此方法的适用性和精度。
    • 李小彭; 王政浩; 王碧涵
    • 摘要: 受人体脊柱负重减振作用的生物学启发,设计了一种多层节状连接仿生隔振器。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对隔振器静态刚度和承载能力的影响,由拉格朗日动力学公式建立了隔振系统动力学方程,利用谐波平衡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求解,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对隔振器位移传递率的影响,通过四阶龙格库塔法求出数值解并与谐波平衡法的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研究结论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隔振器静态刚度具有明显非线性特性,通过设计参数的调节可使隔振器在工作范围内获得正刚度、零刚度或负刚度;满足正刚度条件时降低刚度比、增加初始角度可提高隔振器承载能力;改变隔振器设计参数如增加层数、减小初始角度、降低刚度比可显著降低隔振器位移传递率。研究结果对仿脊柱隔振器的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毛晓晔; 肖璐; 丁虎; 陈立群
    • 摘要: 现实中理想的笔直管道是不可能存在的,由制造缺陷或者使役过程中的蠕变引起的初始位形会对液压管道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首次研究了两端固定约束下液压管道初始形状的影响,利用广义Hamilton原理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且基于该模型研究了管道势能随初始形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初始形状使得系统势能曲线变得非对称,但系统依然是单稳态的,这与屈曲管道的性质不同。初始形状同样对系统的固有频率有较大影响,它硬化了一阶频率刚度。当初始形状高度超过一个临界值时,初始形状高度对该刚度不再产生影响。与此相反,二阶固有频率在初始形状高度较小时不受其影响,但是当初始形状高度超过临界值时,二阶频率开始增加。此外,由于初始形状的存在,系统动力学方程中产生了平方非线性,它使得系统响应远比理想笔直管道复杂。尽管通过调整初始形状高度以及液压流速建立了2∶1内共振条件,系统并未出现2∶1内共振典型的双跳跃现象,这与超临界输流管道特性有很大不同。研究表明液压管道建模过程中必须考虑管道的初始形状,并且对其动力学特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李小彭; 孙万琪; 尚东阳; 轩诗雨
    • 摘要: 抑制舰船动力设备的低频振动是一个热点问题。利用斜置式惯容结构获得非线性特性,并将其与经典ISD(inerter-spring-damper)隔振器相结合,构造一种复合式非线性低频隔振(CNI)系统。基于谐波平衡法对谐波激励下隔振系统的稳态响应及力传递率进行分析,研究惯质比和弹簧刚度对于隔振效果的影响,并与经典ISD隔振器及经典QZS(quasi-zero stiffness)隔振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复合式非线性低频隔振器拥有更宽的隔振频带及更优的力传递性,这些发现能够为舰船低频隔振器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 朱冬梅; 肖凯莉; 刘海平
    • 摘要: 通过在含X形机构非线性三参数隔振器中引入中间质量,提出一种改进三参数隔振器并建立其理论模型.采用谐波平衡法得到隔振系统的稳态解析解,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和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验证其正确性.将力传递率作为评价隔振系统动态性能的技术指标,与传统三参数隔振器以及含X形机构非线性三参数隔振器进行对比,结合工程实际,分别给出3种类型隔振器在多频稳态激励下的时域位移响应,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该隔振系统的功率流特性以及能量特征,选择隔振系统部分关键设计参数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从动力吸振器的角度,讨论了所提模型中非线性连接方式对其减隔振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合理选择中间质量可以在原隔振系统谐振频率附近形成一个反共振低谷,且系统固有频率向低频移动,使隔振系统有效隔振频带变宽;相比于传统三参数隔振器和含X形机构非线性隔振器,隔振系统在低频和高频的隔振性能均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力传递率评估设计参数,结果表明各参数均存在最优值;将线性动力吸振器与接地X形机构连接,可进一步改善其减隔振效果.
    • 朱亮; 周涛; 吴乙万; 白鸿柏; 汤宇
    • 摘要: 针对重型装备低频减振难题,基于正负刚度并联原理,设计一种由矩形弹簧和碟形弹簧相互并联的低频被动隔振系统。建立隔振系统的简化模型并构建其运动微分方程,运用谐波平衡法分析得到其力传递率,分析在简谐力激励下的稳态周期响应。利用MATLAB对正负刚度并联隔振系统在扫频激励和随机激励下的响应特性进行仿真分析,进而搭建力传递率测试平台,验证所建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仿真与试验的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正负刚度并联隔振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该成果可为重型装备低频隔振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 刘云飞; 秦朝烨; 禇福磊
    • 摘要: 本文研究了石墨烯片增强复合材料波纹(GPRCC)板的非线性自由振动。首先,基于均质化模型建立GPRCC板的等效模型;其次,利用von-Kármán非线性几何关系和Hamilton原理变分推导出非线性运动方程。然后,采用伽辽金法和谐波平衡法得到GPRCC板的近似解析解。结果表明,晶胞半周期长、晶胞倾角、晶胞高度、石墨烯片分布类型、石墨烯片重量分数以及石墨烯片的几何尺寸对GPRCC板非线性振动有重要的影响。
    • 许文峰; 唐斌; BRENNAN Michael J.; MANCONI Elisabetta; GONCALVES Paulo J.Paupitz
    • 摘要: 许多工程结构中存在着非线性边界,而非线性边界会对结构振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非线性刚度弹簧固定的杆梁结构进行了动力学特性研究。对于杆结构,分别采用了行波法和分离变量法进行分析,并通过比较得到了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对于梁结构,分别考虑了入射传递波和入射近场波,应用谐波平衡法得到了无量纲频率、位移、反射系数及相位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应用相位闭合原理与分离变量法得到了杆和梁的骨架与频响曲线。为了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对杆梁模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理论解与仿真解基本吻合。
    • 朱冬梅; 刘伟; 刘海平; 鲁光阳
    • 摘要: 针对传统三参数隔振器谐振段与高频段的隔振效果不能同时保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几何非线性特征变杆长X形结构隔振器的模型.该模型采用谐波平衡法建立动态响应解析模型,并且将解析解与时域数值解和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得到的仿真数据进行对比,证明解析解正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变杆长X形结构隔振系统的等效刚度系数、等效阻尼系数、力传递率和多频稳态激励条件下传递到基础的动态力以及关键设计参数对隔振系统传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变杆长X形结构隔振系统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呈单调递增变化;变杆长X形结构隔振系统谐振峰值显著减小且频率未发生变化,对应时域力响应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