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诸子

诸子

诸子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管子学刊、现代哲学、北方论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等;诸子的相关文献由23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中胜、李锐、范春玲等。

诸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99.2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37%

总计:267篇

诸子—发文趋势图

诸子

-研究学者

  • 吴中胜
  • 李锐
  • 范春玲
  • 孙浩宇
  • 朱汉民
  • 郭强
  • 鲍鹏山
  • 吕凤华
  • 吴民益
  • 庞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丛月明
    • 摘要: 诸子立言文本具有学派性质,其经典化的过程,是在口传与书写两种方式下发生的,因此具有内在的矛盾。礼崩乐坏促使经典的形成从口传时代向书写时代过渡。而进入书写时代的诸子,在力图实现文本经典化的过程中,却仍然重视口传,并把口传作为文本的基本阐释方式,由此扩大了学派文本的影响力,在文化记忆的延续形态从"仪式一致性"向"文本一致性"转变的过程中,为学派文本最终的经典化奠定了基础。
    • 蒋重跃
    • 摘要: 历史进程是先秦思想家关心的大问题。每逢重大历史转折,思想家们就会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展开理论思考。“殷周递嬗”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小邦周”为什么能够战胜“大邦殷”?周公经过艰苦的反思认识到,那是因为殷纣无德,所以失去天命;武王有德,所以从殷人手中接过天命。天命有德,不但周取代商如此,从前的商取代夏也是如此。天命来自上帝(天),但根据却是民心。由此,夏、商、周三个邦国在共时并立的关系之外,又有了历时接续的关系;而天命民心决定夏、商、周历时接续的伟大发现,则成为后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一通史传统的滥觞。春秋战国是社会结构总体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思想家再次在历史进程问题上聚讼纷争。在古今关系问题上,儒家内部有“法后王”还是“法先王”的争论;法家则坚持历史阶段论,阶段不同(异),治道相应地不同(宜)。在历史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问题上,儒家、道家不情愿地承认历史在事实上是有进步的,但却情不自禁地认为历史又是一步步在堕落,今不如昔;最好的结果,儒家认为是再现尧舜那样的道德境界,道家则希望退回到曾经有过的小国寡民时代。在历史发展意义的问题上,《易传》提出只有矛盾运动,历史才能通、才能久的观点;阴阳五行家则发明了五德终始说,按照人为设定的五行相克的“原理”,把朝代的更替绑定在木—金—火—水—土的循环周期上。百家观点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阶级立场或利益诉求的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突破了王朝体系,转而采用“古今”“上古、中世、当今”“五德”等范畴来再现历史。上述这些理论成就,构成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观念的基本内容,不但在内部驱动着通史精神的发展,还与后世的三统说、三世说及其他文化因素一道,凝聚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显示出独特而宝贵的文化价值。
    • 许中荣; 许中康
    • 摘要: “黄帝问”故事勃兴于战国秦汉之际,是士人阶层“帝王师”文化心态的直接促成,意欲在政治体系中寻求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与主体性人格,强调“道”尊于“势”;而这一理念得以施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战国秦汉之际君主推尊以及效法黄帝意欲有所作为的政治心理。上述二者的结合,促成了“黄帝问”故事的大量出现,并对后世的政治与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熊剑平
    •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日渐式微,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如果不能在战争中存活,便会在战争中灭亡。争霸战争除了使得死生无常和引发人民的深度恐惧之外,也触动执政者和学术精英对战争现象进行深刻反思。诸子身处乱世之中,著述目的大多是“欲以改制救世”。对于战争现象和军事问题,他们往往也有着深入探究,也能对兵家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 徐建委
    • 摘要: 战国秦汉时代,先秦人物故事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一是《春秋》材料系统,特别是《左传》中的人物故事;二是后来结集为诸子书的人物故事.《史记》先秦人物列传主要取材于诸子书类型的人物故事,而非《左传》类型.这些列传在《史记》先秦人物列传中所占比例最高,以这些诸子冠名的文献又多见于《汉书·艺文志》,以此为线索细读《史记》列传文本,不难发现《史记》先秦诸子列传有为诸子书立传的意图.《史记》诸列传之所以为诸子立传,恰恰因为他们的名字附属在了那些有价值的文献身上.材料特点上,诸子列传大多不从各诸子书里采择诸子言论和事迹,形式上还具有辅翼诸子书的性质.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史记》中看出汉武帝时代诸子书籍的流传状况,发现齐地学术是西汉学术的重要上源.
    • 朱汉民
    • 摘要: 早期儒学曾经制作了六经之学、诸子之学与传记之学的不同形态.六经、诸子、传记不仅是文献形态的不同,学术地位也有极大差别.但是在儒学史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的文献形态先后发生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它们是诸子之学,两汉时代是六经的传记之学,到了两宋时期演变为与"六经"同等地位甚至更加重要的经典体系即"四书"之学.在千年儒学史上,"四书"的学术形态不断变化,源于其思想内容的不断变化.
    • 高宏洲
    • 摘要: 周勋初《文心雕龙解析》认为,《文心雕龙》中的《史传》和《诸子》具有"亚枢纽"的作用.理由有二:一是刘勰对《史传》和《诸子》的论述不符合他提出的论述文体的四原则;二是子、史对文士的影响巨大.周先生提出的理由,不能成为判断《史传》和《诸子》属于"亚枢纽"的充要条件.周先生的判断没有注意到子、史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与《史传》和《诸子》论述史书和诸子的写作规范,立论角度的差异.另外,从刘勰的文学观念也能证明《史传》和《诸子》属于文体论.
    • 严雨清
    • 摘要: [专题解释]学完本单元诸子文章,我们既要理解诸子对理想社会或人生姿态的看法,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并且能将自己的思考阐释清楚。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预习任务】1.本单元文章展现了先哲对构建理想社会的设想,梳理整合文章中孔子、孟子、庄子的主要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之于当下的意义和价值。选择其一,谈谈你对此的看法。2.为了更好地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你作了哪些准备或用了哪些方法使你的观点阐释更加完整且清晰?
    • 张亚东
    • 摘要: 经典阐释是先秦诸子创立学说的基本途径。诸子脱离了官学的桎梏,以私学身份对古代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阐释。儒家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在批判儒家的基础上强调“述”“作”并重;而道家则深入反思“言”“道”关系,从根本上对儒、墨的经典阐释予以质疑;法家强调以法律取代典籍,并通过重释老子为法家思想张本;名家则以“名”“实”之辩切入,进而动摇了阐释活动的有效性。各家之基本路径虽不同,但皆通过断章取义、类比引申、推究大义之具体方法展开,多不合本义,也都外显为著述引用、专门阐释的基本形态。对诸子的释义学思想、释义实践予以提炼总结,是摆脱西方理论框范,建构中国释义学的必要前提。
    • 耿振東
    • 摘要: 蓋非常之功出於非常之人,非常之人自懷非常之思想,而非常之思想必收穫非常之學識,積聚非常之魄力,並終將以非常之毅力鑄就非常之功勳。此一切,就治學者言,必秉踐一種“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之精神。無此精神,則“致遠恐泥”。“新子學”的提出與實踐者方勇教授即是如此。解讀方勇教授的治學歷程,歸納其治學理念,探賾其學術精神,可澤惠後學,亦可切磋於同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