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论争

论争

论争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67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4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489种,包括求索、文史哲、学术探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等;论争的相关文献由709位作者贡献,包括廖久明、高正礼、任淑坤等。

论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4 占比:99.8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5%

总计:675篇

论争—发文趋势图

论争

-研究学者

  • 廖久明
  • 高正礼
  • 任淑坤
  • 郭俊朝
  • 刘强
  • 刘文汇
  • 尹雨晴
  • 张力
  • 张立群
  • 李兴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向荣
    • 摘要: 在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美学探索中,革新派看到西洋画法的先进性,认可西方美术技法,主张将东西方的绘画理论和技艺结合起来,引进西方现代美术思想来改革中国美术,如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邓以蛰等。传统派虽然也受到西方现代美术思想的影响,但更多致力于传统美术基础上的创新,他们坚守传统,宣传中国古典美术的风格和价值,如李叔同、丰子恺和潘天寿等。这两派艺术家都受到了西方现代前卫美术思想的影响,改良或创新都是希望借鉴西方的绘画艺术理论,以此促进中国绘画理论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推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 鲁法芹
    • 摘要: 作为一种外来学说,社会主义思潮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而逐渐传入中国的。进入20世纪,社会主义思潮不仅在中国流行起来,而且掀起了传播的热潮。由于其特定的批判对象和强烈的现实关照,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后,国人对其并不是仅简单地加以接受和研讨,而是将其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紧密联系起来,将其视为一种救国方案。因此自传入伊始,社会主义就面临着对它的不同解读和认知,并引发了一系列论争,特别是“社会主义与中国”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论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杜心源
    • 摘要: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关于外国文学研究的论争中,形成了“本土/外国”这一二元性命题。中国学者意识到西方问题无法自明性地成为中国的问题,然而在强调外来话语规划的本土转换时,却往往将“本土”作为绝对性的支点,形成“文化身份”的话语形式,实际上复制了西方的同一性叙事。本文从论争中所包含的逻辑矛盾入手,对其进行批判性解读,解构“本土”的同一化倾向,并尝试提出去中心化的对抗性叙述。
    • 周登宇
    • 摘要: 有关保存本的论争业已平息。以往的论争,从馆藏范围、管理制度、服务方式等外在层面入手,论争的质量和效率有限。从保存本的内在本质属性入手,进行深层次探索,利于找出保存本论争和动荡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我国保存本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对4个不同时期的保存本形态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我国保存本具有多元化特性的结论。保存本自由发展,呈多元化的特点,则百花齐放,充满活力,如果其发展受到约束,呈一元化趋势的话,则会丧失活力。这是保存本论争和动荡的根本原因。
    • 王广州
    •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概论”学科与教材的建构始于晚清政府的大学改革,经历了“文学研究法”这一准学科形态的初步实践后,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于20世纪20年代初取得了根本性的奠基。梅光迪、刘永济等早期“文学概论”教材实践者对其学科的性质都未曾进行思考与界定,王统照却在一篇书评文章《文学概论?》中首先对“文学概论”学科的任务与方法进行了规定,继而又在回应对该文的批评时明确地界定了“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的综合研究”的学科性质,是为该学科立法的先行者。
    • 邵晓枫; 廖其发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方针变化历程中有四次大的论争,论争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教育的性质、基本任务、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几个方面。通过争议或讨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断走向科学与完善:其教育性质从共产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再走向社会主义;教育基本任务走向“二为”,凸显了教育的人民性;培养目标坚持全面发展且全面发展的内容走向“德智体美劳”;为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实现途径走向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继续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和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的人民性,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同时,我们还应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与主要内容、指导的范围,教育方针中个人与社会、教育规律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教育方针确立的方式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或研究。
    • 耿海英
    • 摘要: 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文学的一场大争论“普希金倾向”与“果戈理倾向”之争,其源头要追溯到20年代关于普希金的论争。当时重要的批评力量都参与到了普希金评论中:格拉戈列夫、沃耶伊科夫、维亚泽姆斯基、别斯图热夫、雷列耶夫、波列沃伊、韦涅维季诺夫、布尔加林、杰利韦格、纳杰日金、基里耶夫斯基、舍维廖夫、波戈金、米·德米特里耶夫、普列特尼约夫等。这是真正的众声喧哗,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萌芽的现实主义甚至政治用意的争论中,普希金处于批评的漩涡中。如果从刊物角度看,参与到批评中的有《欧洲导报》《祖国之子》《北方蜜蜂》《莫斯科电讯》《文学报》《莫斯科导报》等,虽然不构成一对一的论争,但在对待普希金创作的态度上,大致前三者的否定多于肯定,后三者的肯定多于否定。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大致看出后来发展为特定术语的“普希金倾向”的内涵。
    • 龚燕杰
    • 摘要: 国共论争是国共斗争的重要方式和表现形式之一。1943年3月,国民党通过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中国共产党发起一波政治宣传攻势,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决定组织宣传战进行政治反击,两党论争的大幕由此拉开。《中国之命运》出版1943年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署平等新约。虽然范围仅限于英、美两国,但实际上宣告了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对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而言,这无疑是值得宣扬的政绩。
    • 韩晨辉
    • 摘要: 对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家的论争,以往研究侧重从新文学家角度论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鸳鸯蝴蝶派的回应缺乏深度发掘,对鸳鸯蝴蝶派话语的有效性有所遮蔽,重拾“被表述者”的回应是理清这场论争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第一次论争中,鸳鸯蝴蝶派允承了新文学家美学范畴的指认;第二次论争时,鸳鸯蝴蝶派则跌入了美学和历史范畴的劣势;在第三次论争中,鸳鸯蝴蝶派彻底落入新文学家编织的话语系统,文学史书写的新文学中心化倾向得以形成。当然,新文学中心化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则侧重于鸳鸯蝴蝶派与新文学中心化关系的考察。
    • 魏建
    • 摘要: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是现代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论争。此课题的先行研究留下了一些误以为解决、其实悬而未决的重要学术问题。本论文对这些问题做了新的考论。一、创造社何以称为“异军”?主要不是因为与文学研究会之“异”,而是从一开始就自“异”于新文学主流派。二、研究论争起源不应纠结于与谁关系更大,而应认真辨析各种相关矛盾恩怨的具体内涵和相互纠缠,从而深化对后来矛盾扩大升级的认识。三、论争发难的矛头只看到指向文学研究会是不够的。创造社更想挑战的是陈、胡、刘、钱、周。对号入座的应战者成了表面上的挑战对象。四、文人相轻和“才子+流氓”的印象遮蔽了对深层问题的认识。创造社的挑战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为新文学突破新的话语霸权提供了机遇,给新文学思想价值格局带来了结构性的改变,以新“文学”修补“新”文学,带来了新的美学原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