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解剖变异

解剖变异

解剖变异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42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535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解剖与临床、解剖学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学术会议暨重庆市医学会第七届放射学学术会议、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军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等;解剖变异的相关文献由1246位作者贡献,包括田文、董家鸿、袁景等。

解剖变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5 占比:5.2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7535 占比:94.68%

总计:7958篇

解剖变异—发文趋势图

解剖变异

-研究学者

  • 田文
  • 董家鸿
  • 袁景
  • 余波
  • 张婷
  • 陈伟
  • 刘福生
  • 宋焱峰
  • 张建
  • 李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弓前楠; 王珏; 范亚伟
    • 摘要: 目的了解山西人群的下颌磨牙后管形态学特征,测量相关数据,为磨牙后区及下颌支部位手术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系统随机抽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400例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筛选符合纳入标准影像,使用锥形束CT及数字化软件测量相关数据,进行磨牙后管分型,建立磨牙后管三维模型,观测并统计磨牙后管数量、分布及走形,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样本368例,84例样本中存在磨牙后管,发生率为22.83%。其中男性47例,女性37例;左侧55侧,右侧52侧,性别、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下颌角与磨牙后区后缘为界,将磨牙后管起始位置分为A(下颌支区)、B(磨牙后区)两区,磨牙后管按形态及走形可分为A1~A5、B1~B4共9型,其中磨牙后管起自下颌支区沿下颌骨内侧弯曲向上行走的A3型最为多见,其次是B3型,A4型最少见。磨牙后管平均长度为(10.95±2.76)mm,起始位置平均直径为(1.22±0.50)mm,磨牙后孔平均直径为(1.05±0.39)mm,磨牙后孔距第三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平均距离为(9.50±3.66)mm。结论山西人群磨牙后管发生率较高,行磨牙后区及下颌支部位手术时需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
    • 袁景; 孙效虎; 陈慧; 乔永杰; 王立新
    • 摘要: 背景:膝外翻畸形一般需要膝关节周围截骨或全膝关节置换来矫形.膝关节周围截骨时需要三维立体矫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选用假体与膝关节相匹配的程度明显影响置换后长期效果,股骨髁截骨矫形需要股骨髁数据支持.目前国内使用率较高的仍然是依据西方人数据设计的假体系统,应用于国人往往达不到最好匹配.目的:探讨股骨髁解剖形态学异常,为膝外翻畸形的全膝关节置换或截骨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1例(53膝)成人膝外翻畸形患者的膝关节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7.0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将膝关节相关参数与单膝畸形患者的健侧正常膝(对照组29膝)进行比较.结果 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外翻组股骨机械轴和通髁轴的夹角无显著变化(P>0.05);股骨机械轴和股骨远端关节面的夹角、通髁轴与股骨髁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夹角、通髁轴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均显著增加(P0.05).③外翻组股骨髁后部圆心和股骨髁通髁线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成人继发性膝外翻畸形的股骨外髁形态学变化较显著,股骨内髁形态学变化不明显.将股骨髁通髁轴做为成人继发性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参照,获取的数据有助于术中定位,提高治疗效果.
    • 袁景; 孙效虎; 陈慧; 乔永杰; 王立新
    • 摘要: 背景:膝外翻畸形一般需要膝关节周围截骨或全膝关节置换来矫形。膝关节周围截骨时需要三维立体矫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选用假体与膝关节相匹配的程度明显影响置换后长期效果,股骨髁截骨矫形需要股骨髁数据支持。目前国内使用率较高的仍然是依据西方人数据设计的假体系统,应用于国人往往达不到最好匹配。目的:探讨股骨髁解剖形态学异常,为膝外翻畸形的全膝关节置换或截骨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1例(53膝)成人膝外翻畸形患者的膝关节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7.0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将膝关节相关参数与单膝畸形患者的健侧正常膝(对照组29膝)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外翻组股骨机械轴和通髁轴的夹角无显著变化(P>0.05);股骨机械轴和股骨远端关节面的夹角、通髁轴与股骨髁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夹角、通髁轴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均显著增加(P0.05)。③外翻组股骨髁后部圆心和股骨髁通髁线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成人继发性膝外翻畸形的股骨外髁形态学变化较显著,股骨内髁形态学变化不明显。将股骨髁通髁轴做为成人继发性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参照,获取的数据有助于术中定位,提高治疗效果。
    • 吴丹; 黄婷
    • 摘要: 目的:利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分析胆囊管变异与胆囊结石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1年4月因疑似胰胆系统疾病而行MRCP检查者281例,所有患者均经胆囊切除术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证实。结果:281例患者中,胆囊管变异者162例,变异率为57.65%,各种变异分型中:胆囊管汇合于肝总管前或后壁的比例最高(31.67%),其次为负角度汇入(12.46%);胆囊管变异患者胆囊结石率为45.68%,明显高于胆囊管正常者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汇合于肝总管前或后壁患者胆囊结石率为28.09%,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胆囊管变异者(P<0.05);MRCP诊断胆系梗阻性疾病的总体准确率为93.10%。结论:胆囊管变异率高,且与胆囊结石发生有一定相关性。MRCP可准确显示胆囊管解剖变异,有助于减少手术中胆管损伤,同时对胆系梗阻性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张凡; 吴献华; 陆敏; 陶雯; 王泽; 龚沈初
    • 摘要: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CVST)继发脑实质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继发脑实质病变31例为观察组,无继发脑实质病变1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脑静脉解剖变异,CVST发生部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CVST继发脑实质病变的因素。结果:观察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头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静脉窦解剖变异是发生脑内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VST患者合并脑静脉窦解剖变异和高血压更容易继发脑实质病变。
    • 张雨; 李旭; 赵宏伟
    • 摘要: 目的观察颈动脉CT血管造影下寰椎椎动脉沟环(PP)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7月-2021年6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行颈动脉CTA检查的123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总结分析其中出现的PP变异的影像学特征。总结PP的在CTA矢状位重建图像上的椎动脉沟高度(VAGH)、寰椎后弓高度(PAH)、椎动脉沟环长短径和V_(3)段椎动脉直径(VAD),并计算椎动脉沟环面积(PPA)。结果1239例中出现94例(7.6%)PP,双侧PP 28例(2.3%),单侧66例(5.3%),总计PP数122侧。122侧PP的VAGH值2.4~7.8mm,平均(4.86±1.04)mm;PAH值4.2~11.6mm,平均(7.95±1.54)mm;PPA值15.30~48.58mm^(2),平均(29.83±7.27)mm^(2);VAD值1.6~5.4mm,平均(3.57±0.84)mm。结论寰椎椎动脉沟环作为一种解剖变异,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建议行该区域手术者术前行CTA检查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
    • 吕定阳; 双卫兵
    • 摘要: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医学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早期肾癌被发现。目前,肾癌的手术方法主要为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肾血管的找寻和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血管损伤和出血是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肾癌患者的肾动脉变异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包括支数异常、走行异常和分支异常,这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1-3]。同时,由于后腹腔空间狭小,缺乏肾血管的解剖标志,在游离变异的肾蒂血管时,更易出现肾血管损伤,导致腹腔镜下难以止血,从而中转开放手术。因此,术前准确地了解变异肾血管的解剖基础对指导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通过影像学技术对肾血管解剖进行术前评估,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马惠; 余波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技术研究正常人群下肢静脉解剖变异的分布规律及该变异与各基础生理因素之间关联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行下肢血管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717例为观察对象,将其各基础生理因素(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血压)和下肢静脉解剖变异的资料以表格形式记录,建立数据库,比较两侧下肢静脉解剖变异的分布情况是否存在差别,并分析患者个体间各基础生理因素差异与下肢静脉变异的发生情况是否存在关联。结果:717例受检者两侧下肢静脉变异呈对称性分布和不对称性分布的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个体内两侧下肢静脉变异的分布具有较大程度的对称性;下肢静脉变异发生与否与人群各基础生理因素差异无关。
    • 张红贤; 王琳; 李建伟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中采取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行鼻窦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08例,均对鼻道-窦口复合体开展CT三维重建,分析鼻-鼻窦炎的炎症分布状态以及鼻道-窦口复合体变异伴鼻窦炎情况。结果108例患者中32.41%出现泡状鼻甲,11.11%出现反常中鼻甲,15.74%出现钩突肥厚,13.89%出现钩突内侧偏移,6.48%出现钩突外侧偏移,4.63%出现钩突气化,10.19%出现Haller气房,11.11%出现鼻丘气房,25.00%出现鼻中隔偏曲。鼻窦炎症分布在前组筛窦占87.04%,后组筛窦占37.04%,上颌窦口占69.44%,上颌窦占63.89%,额隐窝占21.30%,额窦占15.74%,蝶窦占9.26%。108例患者同时存在解剖变异和鼻窦炎总共95例。结论鼻窦内镜术式中采取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能清晰提供出相应位置变异情况和其引起的鼻窦炎,对临床有指导价值。
    • 符伟国; 郭宝磊
    • 摘要: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管壁先天发育异常、创伤和解剖变异等。根据AD原发破口的位置和夹层的累及范围,临床广泛使用DeBakey和Stanford两种分型方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非A非B”型夹层的概念,即原发破口在弓部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向近端逆撕累及弓部,是对Stanford分型的重要补充[1]。由于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方式均无法明确夹层远端累及的范围,2020年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VS)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TS)联合发布了新的AD解剖分型[2],对传统分型进行细化,辅助患者的风险分层、治疗和预后。本文结合本中心经验,对AD腔内治疗的最新经验进行介绍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