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面扩散

表面扩散

表面扩散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31476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然气工业、中国钨业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摩擦、减摩、耐磨材料和技术学术研讨会、2008中国材料研讨会—计算材料分册等;表面扩散的相关文献由342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佩珍、董永安、吴克柳等。

表面扩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1476 占比:99.96%

总计:231576篇

表面扩散—发文趋势图

表面扩散

-研究学者

  • 黄佩珍
  • 董永安
  • 吴克柳
  • 吴秉亮
  • 孙军
  • 彭少逸
  • 李相方
  • 苏玉亮
  • 陈掌星
  • 丁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近日,金属所金海军团队提出在金属铝中构筑纳米多孔结构,利用轻金属铝作为骨架降低纳米多孔金属密度,同时利用铝表面自发形成的极薄氧化膜抑制表面扩散,提高材料热稳定性。最终研究人员将合金腐蚀与置换反应(GRR)相结合制备出了无裂纹的纳米多孔铝样品。GRR制备的纳米多孔Al-Al_(2)O_(3)复合材料(或具有天然氧化物壳的纳米多孔Al)比具有相似密度的常规多孔金属和多孔Al-氧化物复合材料更强。
    • 周林勇; 黄佩珍; 张嘉明
    • 摘要: 基于四次双阱势函数的体自由能密度和退化的迁移率,建立了一个相场模型来模拟应力场中表面扩散诱发的晶内微孔洞的演化,推导了相应的控制方程。使用自适应网格的有限单元法计算了不同应力Λ,不同形态比β和不同线宽hˉ下椭圆形微孔洞的演化,并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等轴双向拉应力作用下,晶内微孔洞存在临界应力值Λc,临界形态比βc和临界线宽h_(c)。当Λ≥Λ_(c)、β≥β_(c)或h≤h_(c)时,椭圆形微孔洞逐渐形成裂纹尖端而失稳。当Λh_(c)时,椭圆形微孔洞逐渐呈现圆柱化并保持稳定。失稳时间随着应力或形态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线宽的增大而增大。此外,对于包含两个相距不远的椭圆形微孔洞的内连导线,其应力促进孔洞的合并。
    • 上官旻杰; 赵青南; 林鸿剑; 董玉红; 赵杰
    • 摘要: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后浮法玻璃和单银Low-E玻璃的表面化学组成。结果表明,钢化、真空退火、钢化+真空退火都能增加浮法玻璃中Na+向表面扩散,真空退火能使表面富集的Na挥发;热处理或真空退火能使未镀膜面的Na挥发到膜面。真空退火和先钢化再真空退火处理样品表面锡的相对含量高于钢化处理样品。钢化与真空退火使Low-E镀膜玻璃的表面层Si和SiN_(x)复合膜层氧化,形成SiN_(x)O_(y)和SiO_(x)复合膜层中,能提高Low-E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
    • 赵可英
    • 摘要: 与常规天然气藏开发不同,页岩气藏无机质与有机质孔隙中的吸附气对开发的影响不可忽略.为准确表征混合气体吸附解析过程中的真实气体效应,建立了页岩气壁面扩散模型.将模型与现场数据结合,分析表明:吸附位点覆盖率与气藏压力呈正向关系,即随着压力升高,吸附厚度平均值增大.在现场实践中,应适当进行降压开发,维持壁面吸附气向游离气的转化;对于现场实践而言,注入二氧化碳等分子直径较小的工作气体可有效降低吸附层厚度,进而减小体相气体扩散过程中的堵塞系数,提高页岩气井产能;在矿场对气井产能的评价当中,不考虑实际气体在高压条件下的短程排斥力作用,将导致气井产能预测值偏低.
    • 袁迎中; 严文德; 戚志林; 李继强; 黄小亮
    • 摘要: 针对页岩气视渗透率公式与实验数据吻合性差,不能很好地反映页岩气的黏性流、滑脱流、Knudsen扩散和表面扩散等多重运移机制的问题,运用理论推导结合实验数据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基于页岩气多重运移机制的视渗透率与平均压力倒数的二项式公式.该公式考虑了速度梯度随孔壁距离的变化及与压力倒数的平方有关的表面扩散视渗透率.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页岩气视渗透率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速度梯度的变化导致视渗透率与平均压力倒数关系曲线出现负曲率,而表面扩散导致曲线出现正曲率.通过曲线回归,可得到二项式参数a和b计算表面扩散引起的视渗透率和表面扩散系数.研究成果能更有效地解释已有实验数据,对研究页岩气的多重运移机制和分析开发动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王一; 丁召; 杨晨; 罗子江; 王继红; 李军丽; 郭祥
    • 摘要: 改变生长工艺、控制并调整液滴中原子扩散机制是对复杂纳米结构制备的关键途径,并且对基于液滴外延方法研究半导体纳米结构十分重要.本文在不同衬底温度,不同As压下在GaAs(001)上沉积相同沉积量(5 monolayer)的In液滴并观察其表面形貌的变化.原子力显微镜图像显示,液滴晶化后所形成的扩散"盘"且呈现一定的对称性.随着衬底温度的增高,圆盘半径逐渐扩大,扩散圆盘中心出现了坑.而随着As压的增高,所形成的液滴密度增加,以液滴为中心所形成的扩散圆盘宽度逐渐减小.基于经典的成核扩散理论对实验数据拟合得到:GaAs(001))表面In原子在[1(1)0]和[110]晶向上的扩散激活能分别为(0.62±0.01)eV和(1.37±0.01)eV,且扩散系数D0为1.2×10–2 cm2/s.对比其他研究小组的结果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实验中得到的In原子的扩散激活能以及In液滴在GaAs(001)上扩散机理,可以为InAs纳米结构特性的调制提供实验指导.
    • 摘要: 关键词:电极过程动力学·表面电化学·石墨烯储氢Q.He,L.Zeng,L.Han,J.Peng,M.M.Sartin,Y.Z.Tan,D.Zhan,Z.Q.Tian,Electrochemical Hydrogen-Storage Capacity of Graphene Can Achieve a Carbon-Hydrogen Atomic Ratio of 1:1,Sci.China Chem.,2021,doi:10.1007/s11426-021-1127-1.Q.He,L.Zeng,L.Han,M.M.Sartin,J.Peng,J.F.Li,A.Oleinick,I.Svir,C.Amatore,Z.Q.Tian,D.Zhan,Electrochemical Storage of Atomic Hydrogen on Single Layer Graphene,J.Am.Chem.Soc.,2021,143,18419-18425.石墨烯储氢具有碳氢原子比1:1的理论储氢容量被认为是氢能的重要解决方案平,教授课题组构建了铂。厦门大学詹东电催化还原/石墨烯边界体系成吸附氢原子后,发现质子在铂表面附等表面电,极可以通过溢流、表面扩散和化学吸过程稳定地存储在石墨烯表面,储氢容量达到上述理论值.
    • 王一; 李志宏; 丁召; 杨晨; 罗子江; 王继红; 郭祥
    • 摘要: 采用液滴外延法在GaAs(001)衬底上同时沉积In、Al液滴形成纳米结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实验样品进行形貌表征,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In、Al组分比样品表面元素分布。实验结果显示,混合沉积后的表面InAlAs纳米结构密度随着In组分的降低而降低,而单个纳米结构的尺寸变大。SEM与XPS测试结果证明表面的In并没有因为衬底温度过高而全部偏析。根据实验结果推测,In&Al液滴同时沉积到表面形成InAl混合液滴。当液滴完全晶化后纳米结构中心出现孔洞,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向下刻蚀。
    • 张宇文; 邓永和; 文大东; 赵鹤平; 高明
    • 摘要: NiAl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铝吸附原子在不同镍基表面上的扩散行为与不同扩散机制对铝在镍基表面沉积生长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通过采用肘弹性带和分子动力学结合嵌入原子势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单个铝吸附原子在镍基表面的扩散行为和纳米颗粒团簇在十面体(DEC)、立方八面体(CUB)和二十面体(ICO)结构上的生长.研究结果表明:Al吸附原子在三种Ni基底上表面扩散的交换与跳跃两种机制,最低的Ehrlich-Schwoebel(ES)势垒为0.38 eV(交换CUB{111}→100})、0.52 eV(交换DEC{111}→100})和0.52 e V(跳跃ICO{111}→111}),从{111}面扩散到{100}面主要以交换机制为主,而相邻两个{111}面之间的扩散则以跳跃机制为主.沉积的铝原子首先倾向于扩散到台阶边缘和顶点附近.随着Al原子数量的增加,沉积的Al原子开始聚集.对于Ni团簇上的Al原子,在较低温度下在镍基底表面沉积Al原子,可以获得良好的Ni核/Al壳结构.对于二十面体结构基底,其对应的核壳团簇的缺陷数最小,随后为十面体结构和八面体结构.随着生长温度的增加NiAl纳米粒子的表面逐渐开始合金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