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面微观形貌

表面微观形貌

表面微观形貌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17139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计量学报、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10届中国热浸镀学术技术交流会暨节能减排新技术推介会、第六届现代切削与测量工程国际研讨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表面微观形貌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莹、吴雁、李成贵等。

表面微观形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7139 占比:99.95%

总计:217244篇

表面微观形貌—发文趋势图

表面微观形貌

-研究学者

  • 刘莹
  • 吴雁
  • 李成贵
  • 周伟华
  • 唐进元
  • 崔海
  • 张勃洋
  • 张志航
  • 张清东
  • 朱训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冯珂; 黄卓
    • 摘要: 基于盒维数法、差分盒维数法、结构函数法,用MATLAB模拟出已知分形维数的理论分形曲面,对其.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并计算其误差,结果表明:盒维数法的计算结果误差最小,可确定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为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形貌的特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 马路明; 田敏; 谢勇; 祁伟光; 李良庭
    • 摘要: 研究不同被测表面材质对激光三角测距测量精度的影响,利用光线追迹方法,通过对不同表面材质成像光斑的光学模拟,同时利用MATLAB对得到的波形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对光斑质心理论计算,得到影响三角测距测量精度的2个关键因素:表面反射率分布和表面微观形貌.表面反射率越接近朗博体的目标物对应的检测误差越小;表面纹理越少,对应的检测误差越小.进而提出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并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成像光斑的高斯分布和增加垂直于检测方向的激光宽度能够提高测量的精度.
    • 王栋; 常钵阳; 王哲
    • 摘要: 对提高磁力研磨18CrNiMo7-6渗碳淬火钢外圆面表面质量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采用混合正交试验的方法建立混合正交试验表;以磁力研磨加工后的三维表面粗糙度值Sa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分别对混合正交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NPFLEX三维表面测量系统观测工件的三维表面形貌.由混合正交试验结果得出,当碳化硅粒度号为400#、碳化硅质量百分比30%、铁粉粒度号120#、磁场强度0.6T、加工间隙2 mm、工件周向线速度0.2m/s时工件的表面粗糙度达到最小值0.033μm.影响磁力研磨加工18CrNiMo7-6渗碳淬火钢外圆面的三维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参数的主次顺序及较优组合为:铁粉粒度号120#、加工间隙1 mm、碳化硅粒度号800#、磁场强度0.6T、工件周向线速度0.2m/s、碳化硅质量百分比35%.
    • 郭翠霞; 吴张永; 谢文玲; 张建平; 张莲芝; 邹应辉
    • 摘要: 以SiC纳米液为工作介质,研究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的特性.采用两步法制备SiC纳米流体,并与乳化液或去离子水混合作为纳米工作介质,多次切割SKH-51高速钢.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表面微观形貌和纳米面粗糙度,利用Taylor-Hobson-50粗糙度仪测量宏观表面粗糙度,利用能谱仪(EDS)检测表层的化学成分.SiC/乳化液纳米工作液、常规乳化液、SiC/去离子水纳米工作液三种不同介质加工样品的纳米面粗糙度Sq分别为64.7 nm、135 nm和22.8 nm,重铸层厚度分别为11μm、16μm、14μm,宏观表面粗糙度Ra分别为1.4640μm、1.7923μm和1.3149μm.与常规乳化液加工相比,SiC纳米工作液均无明显的电极丝放电痕迹,但SiC/去离子水纳米工作液有明显的黑白条纹,表面光洁度劣于SiC/乳化液纳米工作液.SiC纳米工作液加工的表面均未呈现蜂窝状,陨石坑大而浅,微观裂纹均不明显,孔洞呈细针孔状,其中SiC/乳化液纳米工作液加工的表面针孔更细而少.SiC纳米工作液能有效提高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的质量.
    • 张勃洋; 张煜东; 李嘉琪; 李瑞; 张清东
    • 摘要: 针对平整轧制过程不同用途带钢对表面微观形貌的特殊要求,在批量跟踪电火花毛化轧辊、磨削轧辊和冷轧后带钢表面微观形貌的基础上,建立工作辊与带钢都可考虑真实表面粗糙峰的带钢表面微观形貌轧制转印生成模型,采用工业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据此模型分析轧制前带钢已经具有表面粗糙度分别大于、等于、小于轧辊表面粗糙度时,带钢表面微观形貌的轧制转印行为与遗传演变规律.提出了负转印和转印饱和的概念,定义了两种极限轧制转印状态的描述指标——负转印最大和转印饱和,研究发现当带钢表面粗糙度小于或等于轧辊表面粗糙度时,存在负转印最大点和转印饱和点;当带钢表面粗糙度大于轧辊表面粗糙度时,负转印最大点和转印饱和点重合.在此基础上,采用负转印最大点与转印饱和点对应的临界板宽轧制力,描述带钢表面微观形貌的遗传及演变规律,并系统仿真分析带钢屈服强度、带钢轧前表面粗糙度、轧辊表面粗糙度等工艺条件参数对于负转印最大点与转印饱和点对应的临界单位板宽轧制力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带钢屈服强度增大和轧辊表面粗糙度增加,该临界单位板宽轧制力均增大;随着带钢表面粗糙度增大,负转印最大点对应的临界单位板宽轧制力增大,但转印饱和点对应的临界单位板宽轧制力却减小.
    • 伍伟敏; 卢耀晖
    • 摘要: 为准确获取车削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运用有限元方法开展接触仿真研究.基于车削运动学原理,实现车削表面微观形貌点云数据的获取.运用逆向建模方法实现特征曲面与三维模型的构建.采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接触分析,得到法向接触刚度有限元仿真结果.为验证该文方法的准确性,引入KE模型的理论解析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在相同工况条件下,KE模型理论解析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法向接触刚度随接触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接触压力条件下,KE模型的理论解析结果小于该文有限元仿真结果.通过改变车削加工参数获得不同粗糙度参数的粗糙表面,继而对比不同加工参数下法向接触刚度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在相同接触压力条件下,法向接触刚度随车刀刀尖圆弧半径r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随车削进给量f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该文方法为准确计算车削表面法向接触刚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 何春雷; 宗文俊(指导)
    • 摘要: 超精密车削技术广泛应用于铝合金反射镜制造。直接超精密车削加工的铝合金镜面应用于可见光波段时会出现衍射效应,严重影响镜面的光学性能。为抑制衍射效应目前普遍对超精密车削铝合金镜面进行抛光。抛光工艺加工时间长、成本高,难以满足高质量镜面批量生产需求。为此,本文针对铝合金超精密车削镜面衍射效应的来源和抑制技术开展了研究。
    • 施壮; 郭树明; 刘红军; 李长河; 张彦彬; 杨敏; 陈云; 刘波; 周宗明; 聂晓霖
    • 摘要: 目的改善蓖麻油的综合润滑性能,尝试与黏度较小、流动性好的其他植物油混合,探究混合植物油同纯蓖麻油磨削GH4169镍基合金时的润滑性能差异。方法先进行1︰1混合植物油的探索性实验,以比磨削能、比磨削力、表面粗糙度、磨削温度为筛选参数,对筛选出的3个较优组同纯蓖麻油做对比,得出最优组,从脂肪酸角度分析润滑性能改善原因,并测量油膜接触角,进行验证。由于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差异造成了润滑性能的不同,通过调节最优组的不同体积配比,改变其油液的脂肪酸含量占比,对相同的评价参数做进一步实验探究,分析脂肪酸含量占比变化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表面微观形貌进行验证性分析。结果探索性实验得到的3个较优组分别为棕榈油、大豆油、玉米油同蓖麻油的混合组,发现随着这3组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提高,微液滴的接触角逐步减小。蓖麻油/大豆油在3组中的磨削温度最低,为100.7°C;表面微观形貌最优;接触角最合适,为7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质量分数)最合适,为66.5%。经过不同体积配比,进一步发现,随着不饱和脂肪酸占比逐步增大,润滑性能的评价参数在整体趋势上均阶段性地先减小、后增大,但在相邻的每种配比之间,各参数并不随不饱和脂肪酸占比的逐步增大而出现明显规律性。结论油液中的脂肪酸种类、含量占比对润滑性能的改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硬脂酸促进皂化反应,提高成膜能力,不饱和脂肪酸C=C双键结构能够降低油膜密度,提高油液流动性。蓖麻油同其他植物油混合后,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提高了油膜流动性,因此合适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可以兼顾液滴成膜能力和流动性。通过调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的变化幅度,发现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可以阶段性对润滑性能的改善程度进行调控,但对润滑性能的精确调控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
    • 朱子俊; 韩冰; 陈燕; 李奎
    • 摘要: 目的探究磁粒研磨中复合磁极磁回路对工件表面质量及表面粗糙度值的影响,解决传统平面磨粒受磁力较小而远离加工区域,从而使表面质量较低的问题。方法对提出的磁极复合磁路法进行研磨机理分析,并通过磨粒在加工中的受力分析,进而分析影响因素。使用等效磁路法,对3种磁路所形成加工区域的磁感应强度进行计算,进而采用Ansoft Maxwell软件对3种磁路的磁场梯度模拟仿真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影响因素的作用,为试验打下理论基础。最后使用表面粗糙度仪及超景深3D显微镜,对采用不同磁回路研磨前后的工件表面粗糙度值及表面质量进行测量与记录。结果复合磁极磁路中的磁感应强度大于传统研磨加工,具有明显、对称的磁场梯度效果。与传统式研磨相对比,表面粗糙度值从0.10μm降至0.06μm,在表面粗糙度改善率上提升40%,工件表面研磨质量较好。结论复合磁极式磁粒研磨工艺对工件表面的划痕、凹坑、斑点等达到了良好的去除效果,使工件表面平整并具有镜面效果,较传统研磨明显具有质量好、效率高的优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