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肿清除率

血肿清除率

血肿清除率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专利文献104514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民康医学等; 血肿清除率的相关文献由35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明、关忠兵、刘明等。

血肿清除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04514 占比:99.85%

总计:104667篇

血肿清除率—发文趋势图

血肿清除率

-研究学者

  • 李明
  • 关忠兵
  • 刘明
  • 吴浩
  • 娄云霄
  • 孙晓东
  • 常鹏飞
  • 张敕阁
  • 时敬国
  • 李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保来
    • 摘要: 目的为了探究小骨窗外侧裂入路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36例年龄>60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8例,对照组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组行小骨窗外侧裂入路神经内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外侧裂入路神经内镜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血肿清除,降低并发症。
    • 童勇; 于峰
    • 摘要: 目的:分析经侧裂下Rolandic点-岛叶入路(以下简称“侧裂入路”)小骨窗开颅术对基底节区后部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79例基底节区后部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41)。对照组接受颞叶皮层入路治疗,观察组接受侧裂入路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神经因子水平和预后效果。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较低,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48h脑水肿增加率较低,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较高(P0.05);术后2周,两组神经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S-100β蛋白(S-100βprotein,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侧裂入路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基底节区后部HICH患者,能有效优化手术类指标,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神经因子水平,促进预后。
    • 周波涛; 魏赫; 孙永谋; 刘畅; 王杰; 戴如飞
    • 摘要: 目的探究经额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BGH)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26例HBG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额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再出血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个月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HBGH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血肿清除率高,且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风险低,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预后效果理想。
    • 张冰; 田昵军
    •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前血肿形态对微创置管引流术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于术前观察1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形态,将血肿形态规则者设为A组(n=68),血肿形态不规则设为B组(n=47),分别在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 d时测定两组残余血肿量,比较两组术后即刻、术后1、3 d的血肿清除率,手术前、手术后3 d进行MRS、NIHSS评分调查,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前两组的残余血肿量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即刻、术后1、3 d时,A组残余血肿量低于B组(P0.05),手术后A组评分低于B组(P<0.05)。结论与血肿形态不规则者相比,血肿形态规则者经过微创置管引流术后,其术后血肿清除率更高,同时可减低残余血肿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生存质量。
    • 王瑞; 李银; 葛顺楠
    • 摘要: 目的探究内镜辅助下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试验组实施内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预后评分、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Barthel指数、GOS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TNF-α、IL-6、IL-2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炎症因子水平以及预后,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 许如东; 汤伟强; 徐昊; 严正军
    • 摘要: 目的:分析显微镜下锁孔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按手术方法分为显微镜下锁孔微创手术组(微创组)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常规组)各43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6个月GOS、NIHSS和BI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75.63±11.17 min、术中出血量42.98±14.35 mL、ICU时间23.79±8.35 h、住院总时间379.81±50.38 h,分别低于常规组的157.67±20.42 min、147.79±17.47 mL、41.91±14.68 h和545.3±101.08 h,微创组血肿清除率(94.35±2.43)%,术后7天GCS评分13.37±1.23分,分别高于常规组的(87.09±4.03)%和12.05±2.3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微创组预后优良率81.40%,高于常规组的51.16%;NIHSS评分10.86±6.48分,低于常规组的17.76±9.62分;BI评分74.23±16.65分,高于常规组的63.24±22.2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6.28%,低于常规组的4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显微镜下锁孔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更为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血肿清除率高的优点,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黄华; 郑刚; 顾志伟; 蔡林强
    •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引导与CT定位下穿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对比。方法报告时间为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调查对象为本院收治的9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成3D组和CT组两组,每组46例,3D组以在3D打印导板引导下精准穿刺为主,CT组以CT下定位,徒手穿刺为主,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3D组穿刺精准率更高,术后7 d血肿清除率更高(P<0.05)。结论3D打印导板引导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精准穿刺引流定位的准确率和血肿清除率更高,值得推广。
    • 邬慎新; 周小峰; 吴宗涛
    • 摘要: 目的 比较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与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n=38)和研究组(n=38)。参照组开展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研究组开展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参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参照组,术后清醒时间早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优良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血肿清除率更高,且术后康复效果更佳。
    • 张铭兰
    •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立体定向软通道与显微镜下硬通道穿刺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立体定向软通道穿刺手术治疗的52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纳入软通道组,另选择同期接受显微镜下硬通道穿刺手术治疗,且一般资料与软通道组患者相匹配的45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纳入硬通道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当日及术后7 d血肿清除率≥80%的比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 软通道组手术时间、血肿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硬通道组,术后当日、术后7 d血肿清除率≥80%的比例均高于硬通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硬通道组(均P0.05)。术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软通道组评分低于硬通道组(均P<0.05)。结论 相较于显微镜下硬通道穿刺治疗,采用立体定向软通道穿刺治疗基底节区HICH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长,提升血肿清除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 虞凯迪; 虞聪; 龚辉; 顾旭辉; 宋黄成; 袁斌斌; 王耀娟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清除脑室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51例,分为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室内血肿组(内镜组)24例和侧脑室穿刺组(穿刺组)27例。术后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价患者预后。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外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3个预后良好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内镜组术后住院时间18.60±1.34天,短于穿刺组的26.70±1.56天,外引流管留置时间5.26±2.35天,短于穿刺组的9.42±2.12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镜组预后良好率87.5%,高于穿刺组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0.8%,低于穿刺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清除脑室内血肿治疗脑室内出血,具有微创、血肿清除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