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螺旋流

螺旋流

螺旋流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36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92312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农业工程学报、海洋石油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年油气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等;螺旋流的相关文献由82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树立、饶永超、周诗岽等。

螺旋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2312 占比:99.89%

总计:192527篇

螺旋流—发文趋势图

螺旋流

-研究学者

  • 王树立
  • 饶永超
  • 周诗岽
  • 孙西欢
  • 彭龙生
  • 李恩田
  • 梁俊
  • 葛昊
  • 蔡跃跃
  • 李永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智勇; 岳婷; 陈二锋; 刘春姐
    • 摘要: 针对常规在役液体运载火箭一级燃增压路入口的随机性压力跳变现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试验验证,提出了燃增压路内存在的两种稳定流型:正常流型和螺旋流型。在随机性扰动的激励下,管路内两种流型发生突变,局部流阻增加,增压管路入口压力产生跳变现象,从机理上复现了燃增压路的随机性压力跳变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隔板结构抑制燃增压路压力跳变现象的改进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该隔板方案可有效消除燃增压路中的压力跳变现象,也从侧面验证了螺旋流流型的存在。
    • 白玉龙; 李丽
    • 摘要: 分析研究涡管螺旋流的形成和适用条件,对甘肃长江与黄河流域6座山区水电站动力渠涡管螺旋流排沙应用实践进行全面研究总结。应用研究表明,将涡管段渠道底板优化为"前低后高"型式,可有效增强螺旋流,提高排沙成效,且大流量引水不宜采用"佛汝德数F;"判别排沙效果,为涡管排沙机理研究应用提供了新的可靠依据。涡管螺旋流排沙应用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与可靠性,可为排沙涡管布置与水力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 吕玉坤; 杨帆; 卢权
    • 摘要: 为探寻管座内壁磨损致穿孔泄漏原因,以某300 MW机组主蒸汽温度测点管座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其内部的三维流动特征。结果表明:主蒸汽由间隙进入管座后形成大尺度轴向螺旋流,并以较高频率(7~40 Hz)冲刷管座内壁面;当保护套管的棱锥体安装角为60°时,管座近壁区周向冲刷速度可达8 m/s,约为0°安装角时的2倍;弯管与直管上3号测点管座内部流体总压差值最高可达约6500 Pa,表明弯管二次流可为管座内轴向螺旋流提供更高能量;气流螺旋偏角较大区域易形成轴状旋涡,致使局部气流冲刷频率加快。为此,提出了在管座内加装直肋片的结构改进方案,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改变管座内气流原有的螺旋运动方式,周向冲刷速度降幅超过90%,有利于大幅度削弱管座内壁面损伤。
    • 刘永光
    • 摘要: 重介质旋流器的给料方式分为有压入料和无压入料两种,可选择选前脱泥和选前不脱泥的操作方式。由于有压两段两产品重介分选工艺具有分选精度高、控制能力强、悬浮液循环量小的优点,使得主厂房的建设成本低,因此选择有压两段两产品重介分选工艺进行炼焦煤选煤,对0.5 mm以上的原煤大幅提高了炼焦煤资源回收利用率,对0.5 mm以下的粗煤泥,不仅提高了精煤泥的回收率,还能降低浓缩压滤设备的生产负载,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 周昊; 吉庆丰; 马鸿雁; 刘雯; 雷云; 杨足膺; 朱科钤
    •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流和缓蚀剂协同作用下的减蚀机理,为开发基于螺旋流的新型冲刷腐蚀控制方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循环式管流冲刷腐蚀试验装置,结合失重测试法、电化学测试法、形貌分析、高速摄像和XPS腐蚀产物分析开展非螺旋流螺旋流条件下加入水溶性咪唑啉缓蚀剂的管道冲刷腐蚀对比试验研究。结果失重法和电化学测量结果一致表明:在非螺旋流螺旋流条件下缓蚀剂对20号钢冲刷腐蚀的纯冲刷速率、纯腐蚀速率、腐蚀促进冲刷速率和冲刷促进腐蚀速率均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但对纯冲刷的缓蚀率均小于对其他三者的缓蚀率。螺旋流和缓蚀剂协同作用对纯冲刷速率、纯腐蚀速率、腐蚀促进冲刷速率和冲刷促进腐蚀速率4个分量的协同缓蚀率均高于缓蚀剂单独作用对4个分量的缓蚀率。其中对冲刷促进腐蚀分量的缓蚀率最高,达到93.75%。高速摄像结果表明扭带产生的螺旋流使砂粒切向速度增大,产生砂粒悬浮效应,改善了砂粒的分布状态。从形貌观察来看,螺旋流和缓蚀剂协同作用下工作电极表面腐蚀产物层最为完整致密且蚀坑数量最少。XPS分析证明了螺旋流和非螺旋流条件下缓蚀剂在电极表面的吸附且螺旋流促进了氧气和缓蚀剂的传质。结论螺旋流产生的砂粒悬浮效应和传质增强效应进一步促进缓蚀剂对纯冲刷速率、纯腐蚀速率、腐蚀促进冲刷速率和冲刷促进腐蚀速率4个分量的抑制,更充分地发挥了缓蚀剂的缓蚀效果。螺旋流与缓蚀剂的协同作用在降低管道冲刷腐蚀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
    • 孙毅; 李忠田
    • 摘要: 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基于现阶段长输管道动火作业后,未对管道气放空进行有效回收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水合物法将放空天然气进行捕获工艺设计。利用GO和SDS复配水合物促进剂体系促进CH_(4)水合物的生成,将CH4水合物在管道螺旋流下进行储运贮存,可有效解决放空作业天然气回收及回收成本问题,同时天然气水合物捕获方法对高压、低温放空天然气捕获效率最高。
    • 刘红珍; 田原
    • 摘要: 针对某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气路内出现的异常压力脉动现象,通过数值仿真获得了螺旋流和分叉流两种流型,提出了两种流型相互切换引起的流动不稳定解释。燃气三通内的螺旋大涡及氢/氧燃气导管内的螺旋流动会引起流阻增大,导致燃气路局部压力跳变。数值仿真、气流试验均复现了燃气路热试过程中的压力跳变现象,获得了燃气路流动稳定性边界。热试结果表明当分流比大于0.5时,燃气路出现异常压力跳变的概率明显增大。数值仿真和气流试验分别表明分流比在0.49~0.58、0.5~0.65范围内会出现两种流型的相互切换,出现异常压力跳变。燃气路的异常压力跳变与燃烧过程及燃烧室压力无关,只与分流比相关。在氢/氧燃气导管内设置十字形挡板不能抑制燃气路的压力跳动现象。经冷态气流试验及热试车验证,整流栅可有效抑制燃气路压力跳变现象。
    • 陈卓; 王谦; 王锐; 李永业; 束德方
    • 摘要: 考虑到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技术在研究内容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在管道流量为40 m3/h条件下,运用粒子图像测试技术对管道双车车间水流速度进行了测量,并结合相关理论对管道双车车间水流周向速度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中采用的管道车模型型号相同,均为150 mmx70 mm,所带导流条长度为150mm,安放角为15°,输送管道内径为100 mm.研究结果表明,水流经过管道车刚进入车间时,车间截面周向速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位于管道车与管壁的缝隙所对应的区域,而且此区域内速度较小的位置与管道车支脚安装位置相对应;测试截面同一测轴上测点周向速度随测环半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且截面周向速度变化梯度沿程变小;同一测环上测点的周向速度随着测轴角度的增加呈现波浪形的分布;管道双车车间沿程各截面中,在距离后车75~111 mm范围内周向速度的截面分布较为均匀.
    • 李永业; 庞雅琦; 宋晓腾; 贾晓萌; 鲁一凡; 孙西欢; 张雪兰
    • 摘要: 为分析筒装料螺旋流管道水力输送的能耗问题,该研究以导流条安放角为主要控制变量,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导流条安放角条件下管道车间断面的螺旋流流速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导流条安放角条件下,管道车间断面的轴向流速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均呈现先由管壁向内扩散,再由管轴线向外扩散的分布特征,且管道车间各断面轴向流速值整体较大,最大值达到3 m/s.不同导流条安放角下车间断面的径向流速基本在?1~1 m/s之间波动,且径向流速值为0的区域相对较大;随着导流条安放角度的增加,管道车间断面的径向流速逐渐呈现120°旋转对称分布,且在0°、120°与240°极轴方向上径向流速值较小.相较于轴向和径向流速,周向流速受导流条安放角的影响最大,且周向流速强度随导流条安放角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值能达到1.5 m/s.同时随着导流条安放角的逐渐增大,沿圆周断面呈逆时针旋转的周向速度增加;同径向流速类似,随着导流条安放角的增加,管道车间断面的周向流速也逐渐呈现120°旋转对称分布,但在0°、120°与240°极轴方向上周向流速值反而较大.该研究不仅完善了管道螺旋流理论,而且可为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张振远; 张兴凯; 王文雄; 古永红; 廖锐全
    • 摘要: 目前,国内大多数油田进入采油后期,原油含水率显著提高,对含水率的测量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原油含水率的实时测量问题,提出了一种油水两相螺旋流状态下射频法测量含水率的新方法.首先将油水两相来流通过旋流器调整成螺旋流状态,然后测量螺旋流状态下管内同心布置的天线发射的射频信号,最后通过建立含水率与射频信号之间的关系模型及两相流速度滑移模型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得到含水率的测量结果.该方法能够消除油水两相流型分布不均匀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扩宽了含水率的测量范围.通过室内实验的方法对测量模型进行了静态标定、动态验证和优化调整.实验结果表明,在入口油水两相混合流速为0.60~1.20 m/s,体积含水率高于43.81%时,利用该方法测量含水率误差在6.29%以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