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4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2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617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文史知识、故宫博物院院刊、古建园林技术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九届全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会议、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营造法式》的相关文献由48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永春、王其亨、张十庆等。

《营造法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2 占比:44.85%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2.15%

专利文献>

论文:617 占比:53.01%

总计:1164篇

《营造法式》—发文趋势图

《营造法式》

-研究学者

  • 朱永春
  • 王其亨
  • 张十庆
  • 徐怡涛
  • 乔迅翔
  • 张十庆1
  • 成丽
  • 李路珂
  • 何建中
  • 刘思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贺
    • 摘要: 机械制图是机械及近机械类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机械图样的绘制与阅读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在机械类专业中,机械制图是工程界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技术语言”。我国在工程图学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绘制一些简单的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宋代《营造法式》是我国较早的建筑典籍之一,书中绘制了大量的建筑图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 朴世禺
    • 摘要: 从设计角度来看,转轮藏的形制设计必须考虑如何藏经、如何转动、如何安装固定三个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转轮藏安装固定的方式、经书装帧形式与尺度以及转轮藏使用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转轮藏之形式设计亦随之发生改变。本文试图根据中日现存转轮藏的年代及形制特征,从功能角度对转轮藏的宏观发展及动因进行考察。
    • 贾珺
    • 摘要: 《营造法式》是一部北宋官方制定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专书,由哲宗、徽宗朝将作监李诫(一作李诚)编纂而成,详细记载了当时官式建筑的技术做法、规范、用料与功限定额,达到了很高的科学水准,崇宁二年(1103)“海行天下”。南宋绍兴、绍定年间两次重刊,元、明、清时期民间有多种抄本流传,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均曾收入全书。中华民国时期《营造法式》被学界发现,并得以重新出版。
    • 张十庆
    • 摘要: 基于已有讨论,学界对《营造法式》栱长制度及其构成关系的认识得以逐渐清晰,然在令栱构成这一问题上仍存疑问。本文试图基于斗型与斗纹的关联性,在更广视野下寻找线索和答案,对《营造法式》栱长构成及其意义再作探讨。
    • 石惠杰; 艾妮莎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田野考古逐渐步入正轨,北方游牧民族壁画慢慢呈现在世人面前。当前,北方游牧民族壁画在类别上主要包括建筑壁画(石窟壁画、寺庙壁画)和墓室壁画。这些壁画大都特色鲜明,从营造法式和形制特色看,部分壁画在一定程度上还融合了中原农耕文明绘画的风格和技艺,北方游牧民族的画师们在不断的民族融合交流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壁画艺术。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场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 尤奕铭; 朱永春
    • 摘要: “天宫楼阁”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唐、宋等时期建筑形象为蓝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的观念所塑造的建筑形式。本文以《营造法式》为参照系,对东方药师净土变中“天宫楼阁”的单体类型与组群方式作了初步的梳理。从单体类型看,其包含了《营造法式》天宫楼阁中的殿身、茶楼、角楼、挟屋、行廊,但未见龟头屋;也包含了《营造法式》中不存在的亭、塔、三门、钟楼与经楼等。究其原因,除了因为东方药师净土变时间上先于《法式》,且有一个演进过程,也因为药师信仰的现实与功利性。其组群方式主要有:前景敞开式一进院落型、前景敞开式两进院落型、前景封闭式一进院落型、前景封闭式两进院落型。本文进而选择东方净土变中几个“天宫楼阁”案例,还原到其文化背景中作图像学分析。
    • 李苗苗; 苏坤
    • 摘要: 中国传统园林绘画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材料,它通过观察和学习自然实景,师法自然,贴近园林实景,被艺术史家葛兰佩称为“视觉的记录和美学的再创造”,且具有写真和摹古的特征,这对于研究在历史变迁中渐渐消逝的园林具有重要价值。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会昌九老图》描绘的园林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非常精确入微。其中,作为园林要素之一的建筑要素采用北宋界画技法,结构清晰明确,几乎可以以图恢复构建。基于此,文章以《会昌九老图》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李诫《营造法式》等相关文献,充分挖掘图像资料的价值,分别从建筑基础、阶基、屋身构架、屋顶四个方面分析该图卷中的建筑要素,以期为园林复原和当代复古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魏薇
    • 摘要: 中国文化的一致性是建立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文”涵盖了伦理、审美、玄学的各个层面,传统建筑作为华夏艺术的一个分支同样展现了“文彩斐然”的特质。中国建筑完整独特的造型和程式语言成就了“建筑”自身的定义。格式塔在意义上完整表现了从思维格式到造型格式的一体化塔式格局。思维模式以语言为基础,汉字的形、象、声、意的复合维度对建筑的型、象、节奏和意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建筑法式到文脉城镇表现了“文而化之”的东方形韵。
    • 王威
    • 摘要: 设计说明:作品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华传统建筑营造法式之美。作者以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为蓝本,基于传统建筑最为典型的“抬梁式”构架方式,通过简化设计,开发出一种既能拼接简便,又能准确展现木结构建筑构架特点的模型搭建方式,将亭、台、楼、阁、房屋、水榭,戏台等典型建筑表现得生动到位。使用户在拼接组装产品的同时,能够深切体验到中国传统建筑构架的精妙之处。
    • CPU
    • 摘要: 前面已经讲到过,我国古人在建筑室内空间营造方面,有着把开敞的大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小空间的传统。在宋朝时的官方建筑技术著作《营造法式》中,就用以"截间"来命名对室内空间的分隔,并将其归类为"小木作"类工艺之中。之后又将所有的分隔形式和设施统称为"隔断",这一名称甚至沿用至今。在古人隔断室内空间的诸多手段之中,屏风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