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航空发动机叶片

航空发动机叶片

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622篇,主要集中在航空、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37239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金属加工:冷加工、无损检测、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第十一届发动机软科学学术研讨会、2009年全国热喷涂技术经验交流会、2008年飞机数字化制造技术学术会议等;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相关文献由143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达、宗国翼、王河平等。

航空发动机叶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7239 占比:99.96%

总计:337366篇

航空发动机叶片—发文趋势图

航空发动机叶片

-研究学者

  • 刘达
  • 宗国翼
  • 王河平
  • 严小琳
  • 吴勇生
  • 丁汉
  • 吕桂芳
  • 吴行飞
  • 邓光亚
  • 邓崛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铮鑫; 孙熙民; 宋尊源; 党鹏飞
    • 摘要: 针对涂覆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基体上的压电涂层,考虑涂层和基体材料的各向异性特征,建立了压电涂层-复合材料叶片动力学模型,通过静力学分析得出叶片的振动应力分布,基于模态分析的方法得出压电涂层对复合材料叶片固有频率的影响,采用谐响应分析方法研究了叶片的振动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压电材料涂层涂覆在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叶片上振幅减小的效果要优于涂覆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叶片上。
    • 黄鑫; 张小栋; 张英杰; 熊逸伟; 刘洪成; 祝珂
    • 摘要: 针对航空发动机结构复杂、干扰因素多、叶片裂纹特征提取困难及难以精确诊断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简称DBNs)的三维叶尖间隙叶片裂纹特征提取与诊断方法。首先,根据DBNs重构误差的传递规律,通过全局反向重构(global back-reconstruction,简称GBR)机制构建一种能自适应调节深度的DBNs,以避免深层特征退化导致的特征表征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次,利用改进DBNs从叶片三维叶尖间隙中自适应学习深层裂纹特征;最后,采用Softmax回归模型建立深层特征与叶片裂纹间的复杂映射,实现叶片裂纹精确诊断。叶片裂纹诊断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提取叶片裂纹特征,平均诊断精度达到98.43%,标准差仅为0.092%,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能有效实现叶片裂纹诊断。
    • 杨骞; 刘翔宇; 王小东; 宋旭
    • 摘要: 航空发动机叶片多为薄壁复杂结构,加工时极易产生颤振、变形等缺陷,导致叶片加工困难。众多变形原因中,弹性让刀变形和热变形研究较为深入,而对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研究得不够深入,并且变形控制一直缺乏有效的方法。变形的多样性、动态性与复杂性使得弱刚性零件的高精度加工和变形控制成为现代工业中最难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因此,本文对叶片加工变形控制方法中必不可少的填充物浇铸工艺进行了系列研究,针对多个因素进行了对照试验,分析其对浇铸变形和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为之后的反向分段和单端应力释放技术提供技术支持。
    • 张云; 朱燏; 朱正清
    • 摘要: 随着对航空发动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叶片型面加工精度要求愈加严格。然而,目前常用的型面精加工方式中,精密铣削、磨削或近净成形工艺在工艺定形前都需要经过烦琐的迭代误差补偿。而在该过程中若能快速确定误差区域和边界将有助于提高后续迭代过程的效率。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叶片复杂型面误差区域自动识别的最小面积误差区域边界求交方法,包括基于最小误差区域的截面非刚性配准和基于三角网格求交的边界识别。应用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 刘国库; 王威
    • 摘要: 航空发动机的设计能力可以彰显国家军事领域的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及综合国力。航空发动机的加工与制造属于一个复杂且困难重重的工作,当中叶片部件的制造是其重点和难点。叶片曲面的精度关系到航空发动机的品质。该文论述叶片制造过程的关键技术,除了叶片的正常加工过程,针对其主流的缺陷,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再制造技术进行介绍,指出再制造相应技术的主要原理以及优势和缺点,并对叶片再制造技术的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同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 王浩; 吴易泽; 王涛
    • 摘要: 航空发动机叶片的三维曲面结构、复杂的材料特性和特殊的冷却通道等,给叶片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带来了困难。针对热激励源加热不均导致检测的红外热图效果差、缺陷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阵列热风激励的主动红外检测方法,改进并搭建一套可调阵列热风红外无损检测实验平台。通过设计阵列热风激励与局部热风激励的对比实验,并采用Canny算子进行缺陷边缘识别,证明了阵列热风激励主动红外检测方法的优势。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材料下含裂纹试件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热扩散系数增大,温升出现越早,表面最大温度呈下降趋势。通过利用检测实验平台对航空发动机叶片进行检测,揭示了导热性和隔热性缺陷的温度分布规律;其中导热性、隔热性和两者混合类型的缺陷检出率分别达到86.7%、93.3%、90%,也表明阵列热风激励红外检测方法能有效检测出航发叶片中的裂纹缺陷。
    • 摘要: 选题背景热障涂层采用高熔点、低导热的陶瓷材料涂覆在航空发动机叶片金属基体表面,从而降低高温环境中金属基体的表面工作温度,保护其免受高温氧化与热腐蚀。热障涂层可以保证热端部件在高温环境中持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部分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
    • 张云; 陈志同; 朱正清
    • 摘要: 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高效率自动化抛光是替代人工打磨、保证精加工型面质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前期研制的阵列加工机床上,针对多主轴阵列抛光时由批量叶片制造误差引起的抛光轨迹自动化调整需求,开展待抛光叶片变形分析及进排气边关键区域的抛光工艺试验,由此建立以抛光去除量差异最小为目标函数,表面粗糙度为约束条件的阵列抛光轨迹调整算法,并利用数控系统坐标转换功能实现G代码的自动调整。在保证阵列抛光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前提下,达到高效率多主轴同步抛光的目的。采用4件典型叶片进行阵列抛光验证,抛光后线轮廓度≤0.032 mm,表面粗糙度R_(a)<0.4μm,平均单件叶片抛光工时达到2.75 min。
    • 李昊; 李秀红; 王嘉明; 李文辉; 张凯
    • 摘要: 为探究叶片安装高度对颗粒介质作用行为的影响,基于离散元法分析叶片不同安装高度下颗粒介质流场特征及其力学行为,并进行振动抛磨实验,采用粗糙度仪和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测试不同安装高度下叶片加工前后表面粗糙度及表面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叶片距容器底部高度h增加,颗粒介质对叶盆表面的接触力、相对切向速度及切向累积接触能量逐渐减小,对叶背表面的接触力和切向累积接触能量先增大后减小,相对切向速度逐渐减小;表面粗糙度下降率随h变化规律与切向累积接触能量一致,当h=16 mm时,叶盆、叶背表面粗糙度均下降至0.25μm,获得较好的加工效果。叶片安装高度显著影响了颗粒介质对叶片表面的力、相对速度和接触能量,进而改变颗粒介质对叶片的抛磨效果,接触力为影响抛磨效果的主要因素。
    • 李景俊; 芮执元; 剡昌锋; 王文斌; 魏财斌
    • 摘要: 航空发动机叶片缺陷孔洞的几何形状复杂、位置分布散乱且曲率变化明显,使用单一判定准则难以完整地提取其边界特征点.为实现叶片缺陷孔洞边界的精准提取和孔洞边界线的平滑拟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判定准则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缺陷孔洞边界特征点的提取算法.该算法采用K–Dimension tree(K–D树)建立点云的空间拓扑结构,以采样点及其K邻域点为参考依据构建拟合平面,将采样点的空间坐标转化为平面坐标.通过融合采样点的法向夹角判定准则与邻域场力矢量和判定准则,采用加权的方式获得采样点的特征值与判别阈值作为边界特征点的判定依据.通过两组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取复杂缺陷孔洞模型的边界特征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