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法学

自然法学

自然法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17136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法制与经济(上旬刊)、法制与社会、清华法学等; 自然法学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彭中礼、严存生、邢坤等。

自然法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17136 占比:99.32%

总计:17253篇

自然法学—发文趋势图

自然法学

-研究学者

  • 彭中礼
  • 严存生
  • 邢坤
  • 龚培
  • 刘复启
  • 吕世伦
  • 张婉馨
  • 曾途
  • 王群
  • 邓春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方玉
    • 摘要: 新兴权利的提出和证成具有多种路径,主要包括体现自然法思维的自然路径、基于法律的实证路径以及带有法社会学色彩的社会路径。自然法路径证成新兴权利契合了人自身对需要的满足,具有自然合理性和价值正当性,但容易使权利话语流于宽泛。根据实证法律证成新兴权利有利于强化新兴权利的法律权威性,并避免权利话语冲突,但是这种证成路径过于保守。而基于社会现实证成权利具有现实合理性,同样可能导致权利泛化和过于功利。新兴权利证成的不同路径反证了新兴权利不断出现的现实,否定新兴权利概念和理论会导致权利话语失去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
    • 彭中礼
    • 摘要: 如果说自然法学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其不断追寻(自然)权利的历史,那么在古代,(自然)权利概念尚未诞生之时,自然法学又在追寻什么?它又是以何种方式引导(教导)信仰自然法学的人类呢?这一切,不仅仅关乎人类为何最终能够找到与法治相映衬的权利,也是解开权利信仰的一把钥匙,从而最终理解人类行为规范的发展趋势。
    • 彭中礼
    • 摘要: 自然法学的义务理论是构建法治理论的重要基础。但古老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曾流传过以功利义务论为表现形式的义务观念,并建构了功利义务论的基本原则及其履行义务的方式。以西塞罗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的思想家们通过理解和解释大自然对人类的命令,在批判功利义务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性义务论。在没有权利观念的时代,德性义务观念的普遍展开,是人类有序建构社会秩序的观念基础,也是权利观念诞生的重要渊源。没有权利观念的德性义务论为近代法治国家建设留下了深刻启示,特别是对我国今天的某些防疫措施制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法理依据。
    • 郭宝
    • 摘要: 自然法学派作为西方法理学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派之一,历经时代的变迁,自身的学说也历经不断地丰富与变化。相应地在我国传统的诸子百家学说中,对我国法律思想影响足以至今的不外乎儒墨道法四家。加之中国国情与西方情形的不同,自然法学派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现实作用。中国现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文化自信的呼声日渐高涨,自然法学的中国话语也亟需在法理学的平台上展现。文章便以此四家学说中与自然法学说相契合的部分,与西方自然法学固有的基本特征进行一一对应式的论证分析。并提出递进式的实际操作步骤,实现理论的成型,完成从设想到实际的理论跨越,继而证明自然法学中应当有中国话语的发声。此外,还阐明了该套话语体系的构建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提出该课题对于中国未来法学及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 郑子豪
    • 摘要: 自然法学作为古老的价值法学,始终强调人定法的正当性.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自然法学于19世纪末在中国得到传播,经历了从政治化到学术化的传播历程.在短短数十年间,作为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自然法学在中国迅速兴起,而后随着国内学者研究的深入,受到的批判越来越多,其光彩最终被其他法学思想所掩盖.究其原因,既有严峻的国内环境,也有来自其他法学学说的冲击以及自身理论的缺陷.但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权利"观念的淡薄.
    • 赵明
    • 摘要: 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法理学,其思想特色既不是自然法学的,也不是法律实证主义的,而是长久行进在自然法学与法律实证主义的边界之上,带有现代价值启蒙与技术革新的双重色彩.参照自然法学与法律实证主义的思想方式,中国思想传统自身难以孕育出现代法理学.为了突破儒家化法律文化传统的藩篱,迎接“权利”时代的到来,中国现代法学理论确乎需要自然法学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和衷共济.
    • 杨馥溢
    • 摘要: 见危不救犯罪化不仅是一个刑法学问题,更是一个法理学问题,其本质是如何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分离说”认为,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一条分界线,道德问题应依靠个人良心自省,与法律无涉.“结合说”认为,法律的正当性植根于法律的道德性,主张法律必须体现人类所共同遵循的道德文化.文章以见危不救犯罪化为切入点,研究法律与道德在某种范围内的契合和分离,期待道德领域中的某些重大道德义务能上升为法律义务,以期更好地规制国民行为并引导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 张婉馨
    • 摘要: 实证主义法学自产生以来就与自然法学争论不休.两个法学流派的主要区别在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认知、理解的理论体系,如何得到答案往往比答案本身还重要,正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论,才导致了本体论上的差异.
    • 张婉馨
    • 摘要: 实证主义法学自产生以来就与自然法学争论不休.两个法学流派的主要区别在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认知、理解的理论体系,如何得到答案往往比答案本身还重要,正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论,才导致了本体论上的差异.
    • 白冬冬
    • 摘要: 马克思的理论包罗万象,法治思想是其理论体系一个重要的侧面.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形形色色的社会契约论成为西方法治思想基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继承与批判自古希腊以降的自然法学派法律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部分,超越了康德的抽象理性与抽象的人的理论范畴,把现实的人作为法治的主体,提出了实践而非康德的纯粹理想抑或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运动是达致人类法治社会理想图景的不二选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