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尾白虾

脊尾白虾

脊尾白虾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388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遗传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4304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海洋与湖沼、渔业科学进展、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等;脊尾白虾的相关文献由60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健、李吉涛、刘萍等。

脊尾白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4304 占比:99.45%

总计:54603篇

脊尾白虾—发文趋势图

脊尾白虾

-研究学者

  • 李健
  • 李吉涛
  • 刘萍
  • 阎斌伦
  • 高焕
  • 陈萍
  • 王兴强
  • 曹梅
  • 李富花
  • 万夕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威; 戴琴; 张攀; 宋崇阳; 朱杉杉; 赖晓芳; 高焕; 阎斌伦
    • 摘要: 为了解泛素羧基端水解酶5基因(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isozyme L5,UCHL5)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卵巢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脊尾白虾UCHL5全长cDNA,并对其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和不同卵巢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pET32a-UCHL5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研究.结果 显示,UCHL5 cDNA全长为1440 bp,共编码329个氨基酸,预测其相对分子量为37.57 kDa,理论等电点为5.5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脊尾白虾UCHL5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同源性最高(83%),与同为甲壳纲的凡纳滨对虾、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UCHL5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卵巢,且在以上2种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卵巢不同发育时期,UCHL5的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产后恢复期(V期)急剧下降至最低水平.构建的UCHL5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成功表达UCHL5融合蛋白.本研究结果表明,UCHL5可能与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有密切关系,为研究甲壳动物卵巢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张春霞; 李健; 李吉涛; 王佳佳; 李文洋; 李明栋
    • 摘要: 雌激素相关受体(estrogen-related receptor,ERR)是一种真核转录因子,与雌激素的效应有密切关系,参与生物体的能量代谢、细胞增殖分化和性腺发育等生理过程。为了解ERR基因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卵巢发育中的作用,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脊尾白虾EcERR基因的c DNA序列,该基因全长为2025 bp,包括5′非编码区241 bp,3′非编码区410bp,开放阅读框1374bp,编码457个氨基酸。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EcERR在脊尾白虾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卵巢组织的表达量最高(P<0.05);EcERR在卵裂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胚胎及幼体发育时期(P<0.05);EcERR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卵巢发育Ⅰ期的表达量最高;5-羟色胺浸泡后,实验组EcER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卵巢发育关键基因卵黄蛋白原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EcERR基因参与了脊尾白虾卵巢发育的调控,在脊尾白虾卵巢发育的早期发挥关键作用。
    • 史文军; 王盼; 胡润豪; 万夕和; 沈辉; 黎慧; 王李宝; 乔毅; 蒋葛; 成婕
    • 摘要: 【目的】探究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鳃组织在渐变式低氧—复氧胁迫下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今后开展脊尾白虾耐低氧品系(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模拟自然低氧环境的形成过程,分别于低氧处理0(对照)、3和6 h及复氧后1和8 h采集脊尾白虾鳃组织,利用Illumina HiSeq^(TM) 40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经过滤和Trinity组装获得Unigenes,选取Nr、Swiss-Prot、KEGG和COG/KOG等数据库进行注释分析,在Omicsmart平台上完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其表达趋势分析,然后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随机选取5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脊尾白虾鳃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数据经过滤后的Clean reads进行Trinity组装共获得93227条Unigenes,其长度范围在201~35402 bp,平均长度为834 bp,N50长度为1352 bp。通过组间两两比较分析,共鉴定出475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差异表达基因3557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2829个;超过50%的差异表达基因被显著富集到6种基因表达趋势模式中(P<0.01),具体表现为:Profile 0模式富集到415个基因,Profile 5模式富集到201个基因,Profile 11模式富集到371个基因,Profile 13模式富集到841个基因,Profile 17模式富集到387个基因,Profile 18模式富集到411个基因。6种基因表达趋势模式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代谢进程、细胞进程、单一有机体进程、细胞、细胞零件、大分子复合物及催化活性等GO功能条目上;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以Profile 13模式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最多信号通路(86条),其中呈显著富集的有8条,分别为核糖体、碳代谢、氧化磷酸化、氨基酸生物合成、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糖酵解/糖异生、谷胱甘肽代谢和蛋白输出。【结论】脊尾白虾鳃组织在受低氧胁迫早期通过合成蛋白质及提高代谢能力来抵御低氧环境,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物质合成和能量代谢活动均显著下降;但在复氧后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其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水平又逐渐升高恢复至常氧水平。
    • 段健诚; 胡吉卉; 沈宇航; 邓高威; 高威; 牟华; 张庆起; 高焕
    • 摘要: 为探究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感染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对感染EHP的脊尾白虾肠道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感染虾与健康虾肠道菌群差异较大,且其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虾。研究发现,病虾中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弧菌科(Vibrionaceae)、未分类蓝细菌科(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和未分类α变形菌科(unidentified Alph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而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及噬几丁质杆菌科(Chitinophagaceae)细菌在健康虾中占据优势地位。EHP侵蚀导致感染虾肠道内潜在致病菌显著增加(P<0.05),增加了其他疾病的易感性。此外,通过Tax4Fun功能预测,发现感染虾肠道菌群主要用于新陈代谢,从而抵抗EHP侵染,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健康虾肠道菌群则多用于个体生长与环境信息处理,进而保证生长与存活。本研究从虾肠道菌群结构方面入手,进一步探究了EHP感染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EHP的防治提供帮助。
    • 吴杨平; 陈爱华; 张雨; 张志东; 曹奕; 陈素华; 蒋建斌
    • 摘要: 文蛤是广温、广盐性埋栖型双壳贝类,江苏南通地区的启东、如东有养殖文蛤的传统,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养殖模式的效益逐年下滑,虾蟹养殖池中三疣梭子蟹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现象尤为明显。红火了近30年的这种海水池塘养殖模式积累了诸如塘底环境恶劣、病害频发等多种不利因素,所以迫切需要调整养殖模式,以轮作形式开展虾蛤养殖。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2020年在启东市黄海滩涂开发有限公司万亩连片的海水池塘中选点示范开展"红文蛤-脊尾白虾"综合养殖试验.
    • 王兴强; 卢雪旎; 沈晔; 曹梅; 韦寿永; 李庆国; 茆丹婷; 秦传新
    • 摘要: 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icauda)是我国沿海滩涂混养的重要经济虾类,具有广盐、广温、抗病力和繁殖力强等优点。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脊尾白虾转录组进行测序,对得到的转录本进行COG(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类和注释,旨在深入探讨环境胁迫(低盐、低温和溶解氧)对脊尾白虾重要相关调控基因的影响。本次测序低盐、低温和溶解氧处理组和对照组均产出>35×10^(6)条高质量序列,碱基数均>4 Gb, GC含量均>43%,Q30碱基百分比均>92%。组装得到转录本436 023条和unigene 305 682条,转录本和unigene的N50分别是814 bp和552 bp。unigene大部分(56 898条)注释到NR数据库,31 695条注释到KEGG数据库,28 919条注释到GO数据库。低温胁迫产生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具有显著性表达差异的有264条,包括上调基因215条和下调基因49条;低氧胁迫没有产生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反观低盐胁迫有且仅有1条显著下调的基因,为α-葡糖苷酶(α-glucosidase)。低盐胁迫下α-葡萄糖苷酶表达量显著降低,可能导致脊尾白虾虾体难以维持正常的能量需求。GO富集分析发现,低温胁迫下最显著的功能节点是脂质转运活性(lipid transporter activity)和肽基二肽酶活性(peptidyl-dipeptidase activity);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中,推测低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的表达,降低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的生成,从而降低血管平滑肌张力,抑制血压的升高和组织损伤;同时动员脂肪和蛋白质等能源物质,以响应低温胁迫。
    • 徐凯; 刘鑫玟; 覃昊; 张珍珍; 阎斌伦; 高焕; 胡广伟
    • 摘要: 为研究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抗菌肽Crustin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本研究从脊尾白虾中克隆得到一个Crustin的新变体,命名为EcCrustin1。研究结果表明,EcCrustin1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740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477 bp,编码158个氨基酸,EcCrustin1蛋白具有Ⅱ型Crustin的典型特征,包括N端的信号肽,C端WAP结构域,以及二者之间的甘氨酸富集区(GRR)和半胱氨酸富集区(CRR)。EcCrustin1基因主要在脊尾白虾血淋巴中表达,副溶血弧菌刺激后,EcCrustin1在血淋巴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说明EcCrustin1在脊尾白虾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该抗菌肽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抑菌功能和机理提供了基础。
    • 赵真慧; 吕美琪; 崔李伟; 庞智予; 张庆起; 高焕; 阎斌伦
    • 摘要: 为探究养殖水环境中不同种类的微藻对脊尾白虾的生长存活以及摄食后对体内呈味氨基酸的影响,选用体质量(0.90±0.13)g、体长(4.43±0.47)cm的脊尾白虾,饲养在55cm×40cm×30cm的养殖箱中,投喂配合饲料,再分别加入海水小球藻、微拟球藻、小新月菱形藻,藻类密度维持在10^(6)个/mL,对照组不添加藻液。每周测量虾体长和体质量,试验结束时计算虾的存活率、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肌肉中呈味氨基酸含量。4周的饲养结果显示:海水小球藻组脊尾白虾存活率最低[(13.33±3.82)%];微拟球藻组的存活率最高[(65.00±11.46)%],高于对照组[(40.00±6.61)%];海水小球藻组脊尾白虾的质量增加率[(46.35±8.06)%]和特定生长率[(1.81±0.27)%/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新月菱形藻组的质量增加率[(6.10±2.81)%]显著低于对照组[(24.50±9.70)%](P<0.05)。微拟球藻组总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与其他组相比较低,水质相对较好,微拟球藻对脊尾白虾的养殖水质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各项指标表明,小新月菱形藻环境不利于脊尾白虾的生长,海水小球藻和微拟球藻环境促进了脊尾白虾的生长。海水小球藻组脊尾白虾的呈味氨基酸总量为(30.84±0.12)%、微拟球藻组为(28.65±0.44)%、小新月菱形藻组为(29.15±0.70)%,海水小球藻组和小新月菱形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海水小球藻和小新月菱形藻可以提高脊尾白虾肌肉中呈味氨基酸的含量。本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脊尾白虾等虾类的肌肉品质和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参考和帮助。
    • 胡吉卉; 段健诚; 高阳; 陈姝含; 张庆起; 牟华; 赖晓芳; 高焕
    • 摘要: 亚硝态氮是诱发虾类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亚硝态氮胁迫对脊尾白虾生长状况及体内虾肝肠胞虫携带量的影响,设置0.008、3.000、6.000、9.000、12.000mg/L5个亚硝态氮质量浓度试验组,跟踪测定3周内脊尾白虾的生长指标和虾肝肠胞虫载量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存活率、体长增量和体质量增加率均随着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亚硝态氮6.000mg/L组达最大值,存活率、体长增量和体质量增加率平均值分别为29%、0.8cm和35.33%。脊尾白虾虾肝肠胞虫的载量随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6.000mg/L组达到最低值,为4.4×103拷贝/mg。试验结果表明,6.000mg/L的亚硝态氮可抑制虾肝肠胞虫的传播,进而对脊尾白虾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感染虾肝肠胞虫的脊尾白虾的存活率和养殖产量。
    • 王林华; 沈南南; 江海仪; 欧阳乐飞; 张庆起; 胡广伟; 王攀攀; 高焕
    • 摘要: 本研究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幼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牟氏角毛藻(Chaeroeeros moelleri)、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卤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存活率(SR)、变态发育和消化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一卤虫组的幼体变态发育速度最快,14 d内全部变态为仔虾,其他3组则需要15 d;单一卤虫组、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幼体变态为仔虾时的SR分别为84.33%、84.67%和83.00%,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混合饵料组的幼体在Z5~P阶段大量死亡,变态为仔虾时的SR为35.67%。单一卤虫组投喂的脊尾白虾幼体的胃蛋白酶(1.94 U/mg prot)、脂肪酶(2.35 U/mg prot)和α-淀粉酶(0.13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高,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组的胃蛋白酶(0.08 U/mg prot)、脂肪酶(0.91 U/mg prot)和α-淀粉酶(0.08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低;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α-淀粉酶活力均为0.12 U/mg prot,而轮虫+卤虫组幼体的脂肪酶(1.78 U/mg prot)和胃蛋白酶(0.39 U/mg prot)比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分别高0.35和0.04 U/mg prot。研究表明,在脊尾白虾育苗过程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5 ind./mL),能提高幼体SR和加快变态发育速度,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牟氏角毛藻可减缓养殖水体恶化的速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