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肺孤立性结节

肺孤立性结节

肺孤立性结节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44574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甘肃科技、中国医疗设备、医疗装备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四届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全军第十二次影像学年会暨全军第十一次影像技术学年会、福建省早期肺癌影像诊断学术研讨会、2015苏浙皖赣肿瘤内科治疗进展高峰论坛暨江苏省第七次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学术会议等;肺孤立性结节的相关文献由22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兆忠、刘传慧、刘苏瑶等。

肺孤立性结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4574 占比:99.98%

总计:444654篇

肺孤立性结节—发文趋势图

肺孤立性结节

-研究学者

  • 何兆忠
  • 刘传慧
  • 刘苏瑶
  • 单世馨
  • 向敏峰
  • 孟丽娟
  • 张纯
  • 张铎
  • 杨舒
  • 樊卫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龙; 张琦
    • 摘要: 目的:讨论能谱CT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选取四川省阿坝州人民医院放射科于2020年1月—2021年8月经穿刺试验及手术病理学诊断确诊80例孤立性结节患者,均接受能谱CT扫描,观察动脉期及静脉期时良恶性肺孤立性结节碘基参数、水基参数、差异化能量水平下CT值、能谱曲线斜率。结果:动脉期及静脉期时,恶性组患者各项碘基参数指标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及静脉期时,恶性组患者的差异化能量水平下CT值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恶性肺孤立性结节患者在能谱CT扫描下的碘基参数、不同能量水平下CT值、能谱曲线斜率存在一定差异,利于为准确鉴别诊断不同病理类型提供科学依据。
    • 马栋; 席建武; 周特丽
    • 摘要: 探究128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在肺孤立性结节形态特征筛查中的应用价值。2019年5月—2020年9月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行128层螺旋CT胸部平扫检查中发现肺部结节患者中抽取130例患者,年龄为25~65岁,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该批患者均经过128层螺旋CT进行胸部检查并发现胸部结节,将该批患者常规进行常规图像与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常规平扫图像编为对照组,并将进行MPR重建图像编为研究组,然后将两组图像交由放射科两位高级主治医师和两位副主任医师对这两组图像随机顺序对的每个患者的图像进行仔细地独立阅读,在阅片时,观察医生不被告知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和信息。常规CT平扫图像与进行多平面重组的CT图像进行肺结节形态特征的评价分析,研究组的肺结节特异性的识别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在肺结节的筛查与形态特征的评价中进行多平面重组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肺结节形态特征的检出率,而肺结节的这些形态特征对肺结节良恶性的影像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多平面重建技术应在日常阅片诊断中积极和广泛应用。
    • 刘婕; 茆占湖; 肖锡昌; 杨波; 朱志韬; 陈瑶; 张军龙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在肺部孤立性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SPN患者70例,将患者CT常规扫描与动态增强扫描的结果进行分析,以病理穿刺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结果,对比常规与动态增强扫描的CT值变化.结果 SPN在病理穿刺诊断结果中,良性46例,恶性24例.SPN在CT动态增强扫描中,良性43例,恶性27例,与病理穿刺诊断比较,误诊率与漏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动态增强扫描的敏感度为93.02%,特异度为77.78%,阳性预测值为86.96%,诊断符合率为87.14%.恶性SPN的常规扫描(25.52±11.39 Hu vs.13.24±5.79 Hu)与动态增强扫描CT值(79.38±7.68 Hu vs.17.49±5.63 Hu)均明显高于良性SPN,良性与恶性SPN动态增强扫描CT值改变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扫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技术能够准确鉴别诊断SPN的良恶性.
    • 刘斌
    •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应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肺孤立性结节中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 抽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18例孤立性肺结节病例,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为判断金标准,统计CT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结果提示恶性肺孤立性结节患者10例,以及肺良性孤立性结节患者8例;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的诊断准确率为94.44%,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87.50%,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30s、90s、180s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下良性肺孤立性结节患者的CT值均低于恶性肺孤立性结节患者,且P<0.05;良性肺孤立性结节患者的PH值、SPH/PPH均低于恶性肺孤立性结节患者,且P<0.05.结论 针对肺孤立性结节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利于提升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刘永爽
    • 摘要: 目的 观察肺部孤立性结节(SPN)在CT检查中的图像特点,并评价CT增强扫描在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本院诊治的60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观察不同大小、不同密度SPN的CT增强峰值差异,评价CT增强扫描在不同病理类型SPN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实性、直径≤2cm是结节恶性的保护因素,部分实性及2cm
    • 吴川锋1; 乐凌云1
    • 摘要: 研究肿瘤异常蛋白(TAP)检测对肺孤立性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通过31例良性SPN和54例恶性SPN的TAP测定,比较两组TAP水平差异。结果:恶性SPN组的TAP表达阳性率高于良性SPN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AP检测在肺孤立性结节定性诊断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75.9%)与特异度(83.9%)。结论:TAP检测在肺孤立性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张兵
    • 摘要: 目的:对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鉴别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肺孤立性结节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检查,并对检查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良性恶性的鉴别诊断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88.0%,准确性为91.1%;炎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组患者动态增强扫描各时间点CT值较良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孤立性结节患者实施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关注.
    • 李远涛
    • 摘要: 目的 研究薄层动态螺旋CT鉴别肺孤立性结节(SPN)的价值.方法 选取某院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确认为SPN患者93例,按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A组)、恶性组(B组)和炎性组(C组),对其进行薄层动态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各组多期动态增强CT值及各时间点的CT扫描净增值.结果A组各期相净增值与本组最大净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增强后10 s、20 s和40 s的净增值均小于本组最大净增值,C组增强后10 s和20 s的净增值均小于本组最大净增值,B组和C组在增强后20 s、40 s、80 s时病变CT值均分别高于A组,C组在增强后20 s、40 s、80 s时病变CT值均高于B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薄层动态螺旋CT对于SPN的扫描结果清晰直观,准确率高,有助于该类疾病的定性鉴别诊断.
    • 何杰; 廖小燕; 占捷
    •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应用于诊断肺孤立性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肺孤立性结节患者100例,采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进行检查.结果:分叶征56例,其中良性结节出现率低于恶性结节(P<0.05);结节内发现钙化征22例,良性与恶性发生率分别为77.27%、22.73%;支气管充气征25例,良性与恶性发生率分别为84.00%、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低剂量螺旋CT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单次检查与多次随访检查的辐射剂量,还能在保证诊断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鉴别良恶性结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