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衰竭

肝衰竭

肝衰竭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0篇、会议论文235篇、专利文献1868篇;相关期刊603种,包括传染病信息、肝博士、肝脏等; 相关会议111种,包括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世界中联第五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等;肝衰竭的相关文献由538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宇明、段钟平、毛德文等。

肝衰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0 占比:50.32%

会议论文>

论文:235 占比:5.55%

专利文献>

论文:1868 占比:44.13%

总计:4233篇

肝衰竭—发文趋势图

肝衰竭

-研究学者

  • 王宇明
  • 段钟平
  • 毛德文
  • 李兰娟
  • 王慧芬
  • 陈煜
  • 黄建荣
  • 龙富立
  • 甘建和
  • 张荣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婷婷; 陈黎; 范明松; 张国英; 张世昌
    • 摘要: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细胞来源,将其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后能提高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胎盘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成熟肝细胞的可行性,为其用于肝功能衰竭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多向诱导分化等方法鉴定.应用多细胞因子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22 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肝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糖原染色检测细胞的糖原合成能力.结果 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分离培养的细胞为梭形或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增殖迅速,传10代后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②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CD73、CD90、CD105、CD44、CD166、CD29、CD54、HLA-ABC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阳性率超过95%,而CD34、CD45、CD117、CD14、CD19、CD133、CD31、HLA-DR均为阴性;③经成脂、成骨、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后,油红O、茜素红、阿辛蓝染色均为阳性;④向肝细胞诱导分化22 d后,呈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界限明显的典型肝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大量细胞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物白蛋白、细胞角蛋白18、HepPar1、CYP7A1,糖原染色为阳性;⑤结果表明,从人胎盘组织分离培养的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熟肝细胞,有望为肝功能衰竭治疗提供可靠的肝细胞来源.
    • 付兵; 白易; 张雅敏
    • 摘要: 儿童肝移植(pediatric liver transplantation,PLT)被认为是治疗各种儿童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方式[1-2]。PLT的手术方法多采用减体积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和活体供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3-4]。其临床常见的适应证主要集中于先天性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s)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的肝衰竭等[5-6]。研究数据表明IMDs和BA患者肝移植术后10年生存率分别高达87%和94%(P=0.041)[7]。虽然儿童肝移植术的疗效显而易见,但供肝来源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活体供肝移植已成为重要的肝移植方式[8]。
    • 罗润; 杨婧; 冷娇
    • 摘要: 中国是肝病高发国家,一旦出现肝衰竭,死亡率极高,由于肝脏具有合成、解毒、代谢等复杂功能,内科治疗尚无有效手段,肝移植是治疗中晚期肝衰竭患者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移植普遍存在的来源与经济问题,使得仅有不到1%的患者有机会接受肝移植治疗[1,2]。在此基础上,可暂时替代衰竭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2,3]。
    • 邢颖; 程石; 俞巍; 刘峥嵘; 李有国; 刘洋; 齐中; 张洪义
    • 摘要: 目的回顾性研究接受肝切除术患者术后肝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肝切除术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HLF,分为PHLF组27例和无PHLF组92例。通过实验室检查及术前术后腹部影像学三维重建技术,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情况、生化、凝血、血常规指标,以及脾脏体积、肝脏体积、残肝体积比等肝功能评价相关指标,结合患者是否发生术后肝衰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9例患者中,共27例术后出现PHLF(22.7%),单因素回归显示,PHLF与无PHLF组对比,患者性别、身高、肝炎病史、肝硬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ALBI、APRI、脾脏体积、残肝体积,残肝体积/全肝体积比、体表面积、标准肝脏体积、标准残肝体积以及标准残肝体积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据多元回归,构建PHLF预测模型自身验证后,模型AUC平均值为0.963,C-index=0.963,提示模型区分性及准确性良好。结论对于拟行肝脏部分切除的患者,性别、糖尿病病史、肝硬化病史、术前总胆红素、血小板、APRI以及全肝体积、残肝体积/全肝体积比8项指标能够有效预测手术后PHLF的发生。
    • 张华华; 熊英领; 王芳芳; 曾艺军; 黄慧
    • 摘要: 目的探讨空气波干预对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93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7)。对照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空气波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术后采用空气波干预,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 李新婷; 姚瑶; 邓家玉; 姚磊; 邓泽润; 郑嵘炅; 鲁晓擘
    • 摘要: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Plasma exchange,DPMAS+PE)对肝衰竭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中心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28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DPMAS+PE)治疗的68例患者为试验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7 d后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r-谷氨酸转肽酶(GT)、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T活动度(PT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炎症指标包括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90 d,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WBC水平升高,ALB、DBiL、IBiL水平均下降,PCT、IL-6、CRP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出院7 d内死亡6例,14 d死亡13例,28 d死亡15例,90 d死亡18例,失访1例。试验组治疗后出院7 d内死亡10例,14 d死亡11例,28 d死亡16例,90 d死亡16例,失访2例。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能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
    • 谭年花; 陈斌; 彭杰; 朱文芳; 张茜茜
    • 摘要: 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细胞计数及相关细胞因子免疫表达。方法选择96例HBV-ACLF患者,依据感染情况分为有细菌感染组与无细菌感染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计数,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叉状头状转录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car receptor-γt,ROR-γt)mRNA表达,及检测相关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结果有细菌感染组Treg细胞计数与无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细菌感染组比较,有细菌感染组Th17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1);有细菌感染组CRP、PCT、LP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P<0.05);有细菌感染组Th17、TNF-α、IL-17A、IL-23、ROR-γt 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1,P<0.05);有细菌感染组Foxp3 mRNA、IL-10表达均明显下调(P<0.01,P<0.05)。有细菌感染组恶化率(83.33%)显著高于无细菌感染组(11.11%)(P<0.01)。结论HBV-ACLF患者随着病程进展,感染风险增加,其感染后存在Th17细胞优势化现象,具体机制可能与Th17细胞过度增值分化导致炎症反应失控,加重肝组织炎症反应相关。
    • 张应华; 麦志周; 钟可文; 卢丽君
    •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在肝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肝衰竭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正常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分别为(5.52±1.21)、(5.93±1.41)、(16.13±1.62)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7±0.12)、(1.31±0.13)、(10.21±0.55)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衰竭的诊断中,采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方法能够为临床诊断肝衰竭肝衰竭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摘要: 为使作者了解我刊的编辑出版计划,及时地为我刊惠赐稿件,《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确定了2022年1-10期“重点号”选题及各期执行主编:1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赋能肝脏外科数字诊疗新时代,刘景丰,2期,儿童肝衰竭的诊断与治疗,王建设,3期,肝癌精准诊疗新进展,陈磊,4期,自身免疫性肝病——识机制进展,促临床提升,闫惠平,5期,免疫治疗新时代下肝胆肿瘤治疗新进展,周俭,6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进展与挑战,陈金军。
    • 张洁; 赵成燕; 郑嵘炅; 邓泽润; 孙丽华; 姚磊; 鲁晓擘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药物在双重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Dual plasma molecule adsorption+Plasma exchange DPMAS+PE)治疗肝衰竭中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肝病中心2020年9月30日—2021年3月31日收治的83例次各种疾病所导致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使用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钠抗凝进行双重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两组不同抗凝药物在人工肝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及出血和血栓风险。结果两组不同抗凝模式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均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CRP)(P<0.05)。普通肝素组较低分子肝素钠组更易形成血栓(P<0.05)。低分子肝素钠组较普通肝素组对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时间改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钠组较普通肝素组对于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下降水平改善明显(P<0.05)。普通肝素组下降较低分子肝素钠组对于CRP下降水平改善明显(P<0.05)。结论两组不同抗凝模式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低分子肝素钠组较普通肝素组更能降低患者转氨酶水平。普通肝素组较低分子肝素钠组患者易导致血栓形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