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合硫酸铁

聚合硫酸铁

聚合硫酸铁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279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6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223840篇;相关期刊373种,包括广东化工、化工时刊、净水技术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2016年全国功能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及应用技术交流会、全国第十二届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暨2015厦门台湾两地过滤与分离技术交流大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聚合硫酸铁的相关文献由2146位作者贡献,包括沈玉鹏、赵佳、刘成等。

聚合硫酸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6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23840 占比:99.63%

总计:224668篇

聚合硫酸铁—发文趋势图

聚合硫酸铁

-研究学者

  • 沈玉鹏
  • 赵佳
  • 刘成
  • 夏爱军
  • 韩晓刚
  • 刘宪文
  • 李明玉
  • 郑怀礼
  • 郑雅杰
  • 阮复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玉冰; 王微; 张娜; 戴红霞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絮凝剂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比较了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FeCl3对Cr(Ⅵ)的去除效果,通过效能对比以及成本分析得出了最合适的絮凝剂。通过改变反应温度、体系的初始pH值、絮凝剂的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来探究聚合硫酸铁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后,再进行均匀设计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30°C、絮凝剂浓度为150mg·L^(-1)、pH值为7、反应时间9min,此时Cr(Ⅵ)的去除效率最高为68.4%;絮凝剂浓度、初始pH值、反应时间对Cr(Ⅵ)去除效果影响显著性为絮凝剂浓度>反应时间>初始pH值。响应面模型预测在最佳反应条件下,Cr(Ⅵ)的去除效率可达70.5%,实验结果为69.8%,二者接近,表明模型有效。
    • 古航坤; 周超群; 温培锐; 宋伟; 徐锡言; 范远红; 魏春海
    • 摘要: 针对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缺氧/好氧交替式SBR出水总磷、COD、色度未达到直接排放标准(GB 4278—2012)的问题,开展同步化学除磷实验研究。SBR出水的化学除磷烧杯实验显示,聚合硫酸铁投加摩尔比达到6(浓度为113.5 mg/L)时,上清液的总磷(0.49 mg/L)、COD(73 mg/L)、色度(35倍)均达到直接排放标准,有机胶体(即部分COD和/或色度物质)随化学除磷同步混凝去除是聚合硫酸铁投加摩尔比显著高于理论值的主要原因。SBR内投加聚合硫酸铁的连续运行实验显示,聚合硫酸铁投加摩尔比为6时,SBR出水的总磷(0.42 mg/L)、COD(77 mg/L)、色度(35倍)、氨氮(<0.1 mg/L)、总氮(13.9 mg/L)、苯胺(0.37 mg/L)、悬浮物(19 mg/L)均达到直接排放标准。连续运行与烧杯实验呈现良好的一致性,显示烧杯实验可用于混凝剂及其投加量的筛选。
    • 卢大磊
    • 摘要: 采用连续混凝沉淀-铁碳微电解氧化工艺对乳液聚丙烯酰胺生产中的废水进行预处理。比较了FeCl和聚合硫酸铁(SPFS)对浊度及COD的去除效果,考察了pH值变化对FeCl混凝效果的影响,分析了混凝沉淀反应模型;对比了铁碳微电解和芬顿(Fenton)氧化工艺对混凝沉淀后的上清液COD的去除率和B/C的变化。运行结果表明,FeCl对乳液型聚丙烯酰胺生产废水的混凝效果明显好于SPFS,最佳pH值为7,此时浊度去除率99%;铁碳微电解氧化工艺对COD的去除率优于Fenton氧化工艺,最佳pH值为3,此时COD去除率为93.3%,B/C由0.27提高到0.60。
    • 晁雷; 王瑶; 王彧; 李亚峰
    • 摘要: 目的确定更有效去除Mo(Ⅵ)的混凝剂种类以及二级混凝去除Mo(Ⅵ)的最佳反应条件。方法采用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检测Mo(Ⅵ)质量浓度,分析最佳混凝剂硫酸铁(PFS)不同的投加量与废水水样不同的pH值对一级混凝去除Mo(Ⅵ)的效果;控制混凝剂投加比例以及总投加量,分析二级强化混凝对Mo(Ⅵ)的去除效果。结果PFS混凝除钼,采用一级混凝工艺,当初始pH值调整为4.5,对Mo(Ⅵ)的去除率为90.71%;在此条件下控制PFS投加量为90 mg/L,对Mo(Ⅵ)的去除率为92.60%。采用二级强化混凝工艺,m_(1)(PFS)∶m_(2)(PFS)=3∶1时处理效果最好,PFS总投加量减少至70 mg/L时,对Mo(Ⅵ)的去除率为95.64%,处理后Mo(Ⅵ)质量浓度为0.873 mg/L,满足《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钼质量浓度为1.5 mg/L的排放限值。结论PFS对Mo(Ⅵ)去除率高。二级强化混凝工艺去除Mo(Ⅵ)效果好,能够减少混凝剂投加量,获得更高的利用效率,并且节约成本。
    • 王丽娟; 米浩
    • 摘要: 采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SPFS)、聚丙烯酰胺(PAM)和磁种联合投加的方式对条斑紫菜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在PAC和SPFS投加比例为1∶1,投加总量300 mg/L,PAM和磁种投加量为5,300 mg/L条件下,色度、浊度、COD、NH 3-N去除率分别为86.13%,95.67%,53.23%,47.86%;磁种作为絮体核心提高了絮体的密实度和沉降性能;磁混凝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色素蛋白物质,对类富里酸和类色氨酸物质去除效果明显。污染物去除机理为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以及网捕卷扫作用。
    • 叶康; 张翠玲; 程浩铭; 郝好
    • 摘要: 为得到絮凝沉淀法的最佳除氟效果,以出水中残余F-浓度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了絮凝剂投加量、pH、搅拌速度(快搅,慢搅)、静置时间、搅拌时间等因素对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两种絮凝剂除氟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絮凝条件下,PAC除氟效果要优于PFS的.最后通过响应曲面试验探究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并优化PAC除氟条件.PAC最佳除氟工艺为:PAC浓度300 mg/L、pH=5、快搅150 r/min搅拌1 min、慢搅45 r/min搅拌20 min、静置时间1.5 h.最优条件下废水中F-残留浓度为5.82 mg/L.
    • 王汉道
    • 摘要: 采用聚合硫酸铁(PFS)-Fenton氧化法对高浓度丙烯酸酯类乳液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混凝实验研究了不同的混凝剂(PAC、FeCl3、PFS)及助凝剂PAM投量、pH、絮凝时间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Fenton氧化实验探讨了H202和FeSO4投加量、初始反应p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混凝处理水样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处理最佳混凝剂为PFS,PFS用量90 mL/L,PAM投药量为5 mL/L,絮凝时间为80 min,pH为6,最大COD去除率达61.4%;Fenton氧化实验最适宜条件为:H202(浓度30%)投加量28.6 mL/L,FeSO4(浓度15%)投加量500 mL/L,初始反应pH值为3,反应时间为60 min.处理水COD降低到5195 mg/L,COD去除率达84.4%,可以满足接下来的生物系统对进水有机污染物浓度的要求,对于解决高浓度丙烯酸酯类乳液废水预处理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案.
    • 谭鑫波
    • 摘要: 介绍了混凝剂的选取原则,研究了几种常用水处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脱除效果,通过对比聚合硫酸铁和PAM絮凝沉降后出水,发现聚合硫酸铁有助于改善出水COD指标,同时优化投加顺序可降低碱单耗.
    • 汤洁; 黄金虹; 方超; 陈颖; 董明超; 王云龙; 罗安程
    • 摘要: 通过向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处理设备中投加聚合硫酸铁(PFS)进行铁盐同步除磷,考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化学同步除磷对出水水质、活性污泥性能和膜污染的影响,优化PFS投加量和投加位置.结果表明,投加PFS后,设备在长期连续运行过程中出水化学需氧量(COD)、NH3-N和总磷(TP)等主要水质指标能够稳定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排放标准,PFS最佳投加量为50~60 mg·L-1,最佳投加位置为回流管.增大PFS投加量可以提高TP去除率,但出水pH值随着药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FS投加量不宜超过60 mg·L-1.PFS的投加可以有效改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对膜污染没有明显影响.
    • 田甜; 刘磊; 刘金龙; 李晶晶; 周菲菲
    • 摘要: 大多数钛白粉生产企业将废硫酸经过蒸发浓缩、除去析出物 和杂质等处理后返回酸解工序使用,目前配套废硫酸除杂回用装置 的钛白粉生产企业废酸回用率达到40%左右。个别生产装置如将处理 后废硫酸用于磷化工生产,靠近东部市场的少数企业也可将处理后废 硫酸用于生产水处理剂聚合硫酸铁,则可全部回收利用废酸;其余企 业只能将废硫酸进行中和处理,以钛石膏的形式外销或堆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