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群落构建

群落构建

群落构建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8905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8年都市型现代农业暨都市农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等;群落构建的相关文献由71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海龙、李绍才、杨涛等。

群落构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8905 占比:99.83%

总计:59005篇

群落构建—发文趋势图

群落构建

-研究学者

  • 孙海龙
  • 李绍才
  • 杨涛
  • 龙凤
  • 康慕谊
  • 易慧琳
  • 曾凤
  • 谭广文
  • 侯嫚嫚
  • 关开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雪; 赵鑫宇; 景秀清; 赵晓东; 燕平梅; 赵鹏宇
    • 摘要: 为探究农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在时间序列对铬胁迫的响应机制及演变特征,本研究以种植'晋谷21号'谷子的土壤(偏碱性的褐土)为试验材料,并在铬处理(1 mmol·L-1 Cr6+)前(CK)及处理后6 h(Cr_6 h)与6 d(Cr_6 d)分别取样,通过高通量测序及数据统计分析,探究农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在铬胁迫时间序列上的响应机制、群落构建驱动机制及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铬胁迫时间序列上,农田土壤中真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差异显著,α多样性中的Shannon指数在Cr_6 d阶段显著下降(CK为4.17、Cr_6 h为3.81,Cr_6 d为3.23);土壤中真菌群落的构建主要由随机过程主导(beta NTI:-0.16,-0.71,-0.23);且随铬胁迫时间增长,群落分布更加广泛(迁移率m:CK为0.066、Cr_6 h为0.132、Cr_6 d为0.163),即迁移率增大,种间关系以共生为主,赤霉菌属、镰刀菌属、金孢子菌属等是共生网络中的关键菌种;功能预测分析表明铬胁迫时间序列上土壤中真菌群落以病原、腐生营养型为主,高丰度的镰刀菌属等表明土壤中可能存在病原菌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在铬胁迫时间序列上,土壤中真菌群落组分及组成结构变化显著,群落构建由随机过程主导且群落所受扩散限制减小,共生网络的种间关系复杂化.本研究通过铬胁迫处理农田土壤,模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胁迫的应激与反应过程,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及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叶锦玉; 虞皓琦; 廖宝文; 游奕来; 刘新科; 林寿明; 杨道德; 胡慧建
    • 摘要: 动物群落的物种组合反映了群落构建的特点,具有多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验证植被变化前后动物群落物种的组合模式是否具有稳定性,是验证动物群落构建可重复性的重要依据,也可对动物群落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开展了广东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恢复红树林前后的2次鸟类调查(恢复前于2001年3月—12月,恢复后于2015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红树林恢复前后物种组成、种属结构关系、体长分布、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和乘幂模型分别对种-属数量和属含物种数频次分布进行拟合,用协方差分析判断红树林恢复前后模型的一致性。2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9种,分别为11目29科58属78种和12目33科57属80种,约24%的鸟类物种发生变化,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等4种在水边灌丛或空地上觅食的鸟类消失,而蓝矶鸫(Monticola solitaries)等3种在林间活动的鸟类,以及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等3种在较深水域觅食的鸟类出现,这与红树林恢复后滩涂区面积减少,红树林区面积增加有关。但恢复前后的鸟类物种丰度仅相差2种,卡方检验表明红树林恢复前后总物种以及单次调查各季节物种的体长、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频次分布均无显著差异;协方差分析表明恢复前后的种-属数量线性模型和属含物种数频次分布乘幂模型均具有一致性。因此得出结论:淇澳岛大规模种植红树林后,部分鸟类物种发生变化,但在物种组合模式上具稳定性,即鸟类群落在构建物种组合上具有可重复性。这在指导群落重建与恢复中判断动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确定恢复对象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 丛微; 于晶晶; 喻海茫; 丁易; 张于光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和分布模式,为认识其多样性形成机制及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针叶林(新疆喀纳斯,新疆库尔德宁)、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甘肃小陇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湖北木林子)和热带雨林(海南霸王岭)4种不同气候带森林为对象,在已经建立的固定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以及群落构建特征。【结果】土壤细菌多样性在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中最高,即在沿气候梯度的5个地点样地中呈单峰分布;土壤真菌的香农指数在温带针叶林中最高,土壤真菌丰富度在热带雨林中最高。基于零模型数学框架分析发现,土壤细菌的群落构建主要由确定性过程主导,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受随机性过程影响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CA)和Mantel test分析表明,土壤pH值(r=0.826,P<0.001)和植物多样性(r=0.474,P<0.001)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气候带的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细菌和真菌具有不同的群落构建特征,土壤pH值和植物多样性是影响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 付靖媛; 张谦; 苏文华
    • 摘要: 基于功能性状探讨物种共存机制,已成为近年来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为探讨群落垂直结构构建的成因,该研究以昆明筇竹寺地区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调查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不同层次间植物叶片的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植物各功能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随层次变化的趋势。(2)按照植物的生活型将元江锥群落分为乔木、灌木以及草本3层,与功能性状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3)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层次的S.E.S PW值均小于0,可知群落内物种的功能性状结构均呈现显著的发散。综上结果认为,植物群落不同物种的叶片功能特征对群落垂直方向上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组合的适应是群落垂直结构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支持生境过滤是群落垂直结构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在不同层次内的物种具有不同的功能性状,同一层次内通过竞争排斥加大物种多样性;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是群落内垂直方向上环境因子发生变化的结果,对资源有不同需求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空间高度上,群落垂直结构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群落内物种多样性。
    • 谢立莹; 薛庆举
    • 摘要: 水生植被作为湖泊等水体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在维持湖泊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太湖作为我国三大富营养湖泊之一,蓝藻水华等水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而其中的水生植被也存在退化现象。针对太湖等水体中水生植被的修复已存在迫切的需求,但由于水生植被修复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致使前期大部分水生植被修复工程均未取得较大突破。基于此,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设立了数个课题用于研发水生植被修复相关的各项技术,但大部分技术仍相对分散,未形成体系。在梳理“十一五”和“十二五”水专项各个课题水生植被修复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相关技术研发现状,以太湖流域水生植被现状及生态修复技术存在问题为导向,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形成了太湖湖体水生植被恢复成套技术。最后,结合目前技术研发现状,对今后相关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张良志; 唐显江; 任世恩; 赵雅琪; 张堰铭
    • 摘要: 群落生态构建过程是近年来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室内饲养可引起肠道菌群的剧烈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影响群落的构建过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室内饲养和野生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以及群落构建过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室内饲养组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野外组;群落丰度指数和群落覆盖度指数在非繁殖季节显著高于繁殖季节。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室内饲养组显著富集,而厚壁菌门(Firmicute)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野外组显著富集;在野外组,Epsilonbacteraeot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在繁殖季节显著富集。菌群功能分析显示,室内饲养组与野生组在细胞通讯和心血管疾病通路存在显著差异;野外组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肠道菌群功能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质代谢等通路存在显著差异。中性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室内饲养明显降低了菌群构建的随机过程。野外组生理状态也会降低菌群构建的随机性。本研究证明室内饲养和宿主生理状态均会对高原鼠兔肠道菌群组成及群落构建产生影响,此结果为实现高原鼠兔室内繁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 闫晓红; 牛建明; 李元恒; 伊风艳; 孙世贤; 金轲; 李西良
    • 摘要: 植物群落构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关键生态学过程,但如何定向培育植物群落以加快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恢复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优先效应是指在植物群落重塑中,早期到达物种对随后到达物种的建植、生长及繁殖等产生促进、抑制或无影响的现象,其对群落结构调整、功能维持及演替动态等过程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植物群落的人为构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北美和欧洲国家,用于解决外来物种入侵、多样性保护、植被建设与管理等问题,而在我国的研究尚十分少见。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综述了物种优先效应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其主要驱动因素、响应机制及量化方法等内容。结果表明:优先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受物种特性、组装顺序、环境条件及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两个主要的驱动机制为生态位抢占和生态位修饰;存在研究区域较为局限,试验观测时间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交互研究少及理论支持缺乏等问题。本研究结合我国退化植被恢复的迫切需求,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为我国生态恢复工作提供新思路。
    • 王倩; 史欢欢; 于振林; 王天厚; 汪承焕
    • 摘要: 盐度和种间作用是影响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成体阶段,我们对生活史早期更新阶段的种间相互作用了解十分有限。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位于长江口的重要湿地,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优势土著物种海三棱藨草的竞争排斥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受控实验探讨了盐度及种间作用对海三棱藨草和互花米草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以深入了解更新过程在盐沼湿地植物群落构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培养皿中盐度对海三棱藨草的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互花米草的萌发率受盐度影响不显著但萌发进程被延迟。混种处理对两者的萌发存在一定促进效应,且其作用强度受到盐度的调控。海三棱藨草与互花米草种子在萌发阶段的相互促进并非是通过化感作用实现的,可能是由于萌发过程对盐分的吸收减弱了盐胁迫的影响。盆栽条件下,两物种混种时的萌发及生长表现(高度、地上生物量)较单种时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种间竞争受环境胁迫程度及生活史阶段的影响,竞争作用在胁迫较弱的淡水环境及生活史后期更强。盐沼湿地植物群落在形成早期受到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不同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是影响种群建成的主导因素,后期种间竞争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最终决定了植物群落的整体格局。
    • 朱文婷; 刘海坤; 何睿; 于东悦; 夏鹰; 党海山
    • 摘要: 为探究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在急尖长苞冷杉纯林中设置1个1 hm2的固定样地,记录样地内所有高度>2 m的急尖长苞冷杉的年龄、胸径、冠幅和坐标等指标。根据径级分布分析种群的径级结构,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急尖长苞冷杉的径级分布为倒"J"型,结构稳定,自然更新良好。(2)成树在各个时期和不同尺度上都呈随机分布;幼树在1891年之后的各个时期在小尺度(2 m)上呈聚集分布,1981-2012年在1-41 m尺度上陆续出现聚集分布;幼苗在1861-1920年在小尺度(1-2 m)上呈聚集分布,1951-1980年出现聚集分布的尺度范围最大(1-35 m、41 m和48 m)。(3)在不同时期中,不同年龄组树木之间几乎都呈正关联或无关联;成树和幼树随时间推移从无关联到在各个尺度上陆续出现正关联的变化;成树和幼苗随时间呈无关联、中大尺度(32-35 m、44 m和49 m)正关联和无关联的变化;幼苗和幼树呈现从无关联转变为小尺度(8 m)正关联和小、中尺度(1-30 m)正关联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成树在小尺度上对幼龄树存在一定的抑制,但在较大尺度是促进的。1951-1980年样地中的幼苗数量大量增加,随后30年幼树的数量因幼苗长大也有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竞争。但总体来看急尖长苞冷杉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具有种内促进作用。
    • 李聪聪; 纪宝明; 张静; 周亚星; 谷强; 杨明新; 朱传鲁; 彭子原; 薛凯; 赵新全; 王艳芬
    • 摘要: 为探究三江源地区典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AM)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驱动过程,以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4种典型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手段,通过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AM真菌群落的物种及谱系组成,并结合群落谱系分析方法,探明影响AM真菌群落组成的各种因素,推断出AM真菌群落的构建机制及关键生态过程.结果表明:1)4种草地类型AM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高寒荒漠、高寒草甸、高寒湿地的优势属均为球囊霉属(Glomus),高寒草原的优势属则为多样孢囊霉属(Diversispora).2)高寒湿地AM真菌的OTU丰富度和谱系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3种草地类型.3)植物群落组成、土壤含水量和有效N:P是影响AM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其中土壤含水量是AM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的首要决定因素,而植物群落组成是决定AM真菌群落谱系组成的关键因子.4)4种草地类型的AM真菌群落谱系结构均为聚集模式,在高寒荒漠,AM真菌群落构建由随机过程决定,而在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AM真菌群落受随机过程以及微弱的环境选择作用主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