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网络交往

网络交往

网络交往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48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25055篇;相关期刊354种,包括学理论、中国青年研究、理论观察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研讨会、安徽省第五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道德与幸福”学术研讨会等;网络交往的相关文献由5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薇菡、吴庆才、赵仁青等。

网络交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3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5055 占比:99.85%

总计:325537篇

网络交往—发文趋势图

网络交往

-研究学者

  • 李薇菡
  • 吴庆才
  • 赵仁青
  • 郭中然
  • 黄少华
  • 刘怀元
  • 刘继红
  • 周宗奎
  • 张文雅
  • 熊红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钱婷婷; 张艳萍
    • 摘要: 当今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呈现出新样态,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行为的文化景观呈现出圈群传播与世俗表达、网络依赖与心理成瘾以及娱乐化与消费主义等特点,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意志薄弱等网络社交心理行为的道德风险。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风险的三大形成机制包括道德主体嬗变、道德教育冲突以及道德环境诱发。因此,要遵循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三条道德教育路径,即“从我做起”,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和网络素养;“四位一体”,增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多管齐下,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 黄静婧
    • 摘要: 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取舍、利用和创建网络交往关系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社会的进步,这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课题。实证发现,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主体意识增强,但伴随着自我迷失;依赖和喜爱网络交往,但有网络成瘾的倾向;网络交往根植于现实交往,但交往呈现封闭性;网络道德状况良好,但仍有改善空间;网络参与意识活跃而实践活动较少,但仍要警惕负面的“群体极化”现象等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客观审视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思想行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引导、方法创新、环境优化、实践养成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网络交往素养。
    • 张娜; 陈寒寒
    • 摘要: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交往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网络交往过程的质性研究呈现其交往的感性化特质,即网络交往语言亲密化,网络交往拉近心理距离,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网络是中国异地恋青年维系和发展亲密关系的新空间,青年通过网络空间产生比网下空间更为亲密的“文恋”的感性交往形态。网络也是青年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进行感性交往的新空间,青年通过“交心”“心近”等交往模式维系和发展异地恋爱关系。分辨并适应网络空间中的感性交往和理性交往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青年研究议题。
    • 董岩; 叶海
    • 摘要: 网络交往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也带来了交往异化的问题,主要有网络成瘾、角色混乱、信息真伪难辨、信任危机等。需要根据马克思异化理论,辩证看待少数大学生出现的网络交往异化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交往,使用网络进行健康、科学的交往行为。
    • 黄静婧
    • 摘要: 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困惑和问题主要有:网络交往中的虚实混乱、价值迷失、国家意识淡化、道德失范、心理困扰。形成这些困惑和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海量碎片信息干扰认知判断、网络交往环境中多元价值的冲击、网络交往信息传播模式导致责任弱化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拓展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世界观教育、网络人生观教育、网络价值观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引领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成长成才。
    • 饶旭鹏; 白双航
    • 摘要: 科技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中的海量信息给予用户更多选择浏览的可能,但基于大数据的算法却在用户浏览信息中使其陷入了“信息茧房”之中,进而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消极的影响,导致信息时代中人的社会交往产生了片面的不自由的现象。根据马克思关于“普遍的人的解放”学说,通过“信息茧房”成因的分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观察“信息茧房”导致的信息传播不对等、社会黏性丧失等问题,在日益依赖技术的今天提出对价值理性的重视与思考,是对“信息茧房”桎梏的破解,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的积极补充。
    • 郑晓艳
    • 摘要: 马克思的交往概念不仅被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之一.马克思认为,在自然共同体中,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感性实践活动,其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交往方式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中,体现了自然关系基础之上的感性交往方式.在资本主义抽象—虚幻共同体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在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基础上展开,交往方式异化为以资本原则为基础的异化的、抽象的交往方式.在自由人联合共同体中,马克思的"实践价值"概念涵盖了原来劳动价值的内涵成为人的价值的新载体,以人的自由个性为中介的交往方式使人的价值贯穿于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手段与目的实现了统一.当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革,给人的交往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共同体视角下对人的交往方式的思考为思想坐标,对互联网时代下所建立的新的交往方式进行反思.
    • 黄静婧
    • 摘要: 网络交往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境遇.在主客体关系上,网络交往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划分标准、呈现方式、互动关系等发生变化,也带来了教育者权威弱化、教育难度增加等问题;在教育内容上,网络交往丰富了教育资源,也出现了碎片信息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感性化价值观念对宏大叙事理论内容的挑战;在教育方式上,网络交往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也出现了"红色意见领袖"匮乏等问题;在教育环境上,网络交往环境虚实共存的特征契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但作为意识形态交锋地、社会情绪的发泄口和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地的网络交往环境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好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是做好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思想引领的前提和基础.
    • 黄静婧
    • 摘要: 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取舍、利用和创建网络交往关系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社会的进步,这是网络时代的重要实践课题.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运用系统思维科学处理好各项培养环节的关联性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性,力争取得最佳效果.教育者应运用系统目的性思维、系统整体性思维、系统层次性思维、系统信息反馈性思维、系统开放性思维,优化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环境.
    • 李明骏; 胡思远; 梁靖宜; 宋曜晖; 苏比努尔
    • 摘要: 当前,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会交往手段之一。调查发现: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关注自己的网络人设、对网络社交比较依赖、与异性交往较从容,同时也认识到网络易出现误解现象。因此,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角度应针对这些现象给与相应的引导以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