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流体

纳米流体

纳米流体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1738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9篇、会议论文231篇、专利文献288656篇;相关期刊291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07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纳米流体的相关文献由35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长河、张彦彬、杨柳等。

纳米流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9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23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88656 占比:99.65%

总计:289676篇

纳米流体—发文趋势图

纳米流体

-研究学者

  • 李长河
  • 张彦彬
  • 杨柳
  • 宣益民
  • 杜垲
  • 李强
  • 杨敏
  • 刘振华
  • 白敏丽
  • 吕继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童佳威; 彭锐涛; 郝秀清; 赵林峰; 陈美良
    • 摘要: 采用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离子液体分散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二硫化钼(MoS)于去离子水以得到具有优异摩擦学特性的纳米流体.通过拉曼光谱仪、纳米粒度电位仪、接触角测量仪表征其分散与润湿性,通过导热系数仪和流变仪测试其热物性,并通过材料表面性能综合测试仪进行摩擦实验.结果表明:经[EMIm]BF改性而制备的纳米流体Zeta电位大幅提高,纳米颗粒在空间位阻作用下有效分散于水基液,故保持润湿性的同时增强了导热能力,其对高温合金的润湿接触角最小为59.33°,室温(25°C)平均黏度最低为1.49 mPa·s,且导热系数最大为1.02 W·(m·K)^(-1).纳米流体中层状、管状几何结构的MoS、MWCNTs纳米颗粒极大强化了基液的减摩抗磨性能,平均摩擦系数降至0.083,磨痕体积磨损率相比传统水基冷却液减小了72.33%.
    • 金志浩; 董凯月; 战洪仁; 韩振南
    • 摘要: 实验研究了在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质量分数为0,0.01%,0.05%,0.1%,0.2%时,50,60,70,80,90°C加热温度和50%,60%,70%,80%充液率对重力热管启动性能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质量分数越大,重力热管热阻越小;在加热温度为90°C、充液率为60%时,质量分数为0.2%的纳米流体重力热管热阻最小,且相比于基液热管降低了62.9%;在基液中添加氧化石墨烯会缩短热管启动时间,提高热管启动温度,但不改变热管的启动方式;氧化石墨烯提高热管传热性能的原因主要是其热导率较高且表面润湿性较好。实验结果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赵创要; 姚卓良; 齐迪; 樊菊芳; 李安桂
    • 摘要: 降膜蒸发是一种先进的传热技术,但其传热性能依赖于工质的导热系数。现有工质的导热系数偏低,不利于液膜侧传热的进一步强化。基于液体中加入纳米颗粒能大幅提高其导热系数及传热性能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采用纳米流体技术的降膜传热增强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水平单管外纳米流体的降膜传热特性。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浓度对液膜厚度影响不大;随着周向角度的增大,表面传热系数可分为停滞区、搅动区、热发展区和脱离区4个不同的区域;在给定的周向角度范围内,局部表面传热系数随着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纳米颗粒浓度升高导致降膜流动的表面传热系数增大。
    • 邱润东; 顾春元; 薛佩雨; 徐冬星; 谷铭
    • 摘要: 针对目前渗吸岩心移位核磁成像实验存在表面油相损耗与空气吸附,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精度的问题,改进设计出原位核磁成像渗吸实验方法,采用该方法开展砂岩岩心在纳米流体中的渗吸实验,记录了整个纳米流体渗吸过程中原油的实际运移图像,同时结合砂岩岩心的物性、渗吸过程中的驱动力变化,分析了不同渗透率砂岩岩心在纳米流体中的渗吸特征。研究表明:纳米流体能大幅降低油相的界面张力,改善渗吸排油效率,浓度越高,界面张力越低,渗吸排油效率越高,但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渗吸排油效率增速趋缓;温度升高,有利于降低原油黏滞阻力和界面张力,提高渗吸排油率;岩心渗透率相对较高,渗吸时底部原油向上运移排出,且岩心渗透率越高,该现象越明显,表现为顶部排油特征;岩心渗透率相对较低,渗吸时岩心四周原油先排出,然后内部原油向四周扩散排出,表现为四周排油特征,但在纳米流体长时间作用下,岩心亲水性不断增强,油水界面张力不断降低,渗吸后期也会出现顶部排油特征。
    • 赵梦娜; 杨欣悦; 冯佳; 李莹; 董和亮; 任静; 夏秀芳; 徐军
    • 摘要: 纳米流体是一种能替代热交换器中传统介质的新兴流体,其具有稳定性好、可重复利用、节约能耗等优点,以纳米流体为传热介质的热交换器有传热效率高、杀菌时间短的特点,更好地保持了食品感官和营养特性。该流体已成功应用于牛奶、果汁等液态食品的杀菌。本文概述了不同类型的纳米流体,如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MWCNT)/水、TiO_(2)/水和Al_(2)O_(3)/水纳米流体在液态食品杀菌中的应用,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提高纳米流体稳定性的方法,重点综述了纳米流体基于布朗运动、液膜层特性和纳米颗粒链式结构特性的导热系数增强机制,以及纳米流体基于活性氧作用、纳米颗粒与细胞壁、细胞膜及细胞内容物相互作用的杀菌机制,以期为纳米流体在食品中应用、提高食品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
    • 王亚辉; 罗延旭; 刘耀; 田瑞
    • 摘要: 纳米流体是一种新型高效传热工质,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综述了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热物性、磁性纳米流体、复合纳米流体纳米流体数值模拟。重点介绍了影响纳米流体热导率的因素,讨论了纳米流体导热率的提高机制、磁场作用下磁性纳米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以及纳米流体数值模拟、复合纳米流体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 张帅; 杜敏
    • 摘要: 纳米流体是纳米级颗粒混合于某些液态物质中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溶液,其因良好的导热以及传质特性被广泛应用。传统胺法吸收CO_(2)因其传质速率和能耗问题近年来不断被改进。将纳米流体用于胺类CO_(2)吸收剂是一种关键新兴技术,可显著改善CO_(2)的吸收并降低CO_(2)解吸能耗。本研究综述了纳米流体的制备、特性以及强化传质研究现状,提出试验工况、纳米流体配比等因素的优化方向,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张佳城; 刘永军; 刘磐; 张爱宁; 齐浩; 刘喆
    • 摘要: 为了强化煤化工废水中高浓度氨氮(500~7000mg/L)的吹脱去除效率,进一步减少投碱量,制备了一种纳米TiO_(2)/ZJ-01复合相促脱剂,并对其稳定性、促脱效率及强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组分质量分数6.0%,5nm TiO_(2)固含量0.4%,超声分散30min时,纳米TiO_(2)/ZJ-01复合相促脱剂性价比最好.在纳米TiO_(2)/ZJ-01复合相促脱剂投加量为7.5mL/L时,氨氮吹脱率便可以达到95.14%,且在任何pH值条件下投加纳米TiO_(2)/ZJ-01复合相促脱剂,氨氮吹脱率均能提高17.02%~32.46%.与直接吹脱法相比,投加纳米TiO_(2)/ZJ-01复合相促脱剂吹脱40min,原水pH=10时的氨氮吹脱率便已高于直接吹脱法pH=11.5时的氨氮吹脱率,极大降低了碱耗量.进一步对纳米TiO_(2)/ZJ-01复合相促脱剂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纳米TiO_(2)/ZJ-01复合相促脱剂能极大的降低气液相间表面张力,从而降低传质过程中的液膜阻力,减小气泡尺寸,增大传质接触面积,加快氨气的逸出;同时,在吹脱过程中纳米TiO_(2)/ZJ-01复合相促脱剂能够增强界面湍动及对流现象,加快气泡液膜表面部分更新,减少有效传质边界层厚度,从而降低氨氮传质阻力,强化了气液间传质的进行.
    • 陈真真; 陈洪强; 黄磊; 张永海; 郝南京
    • 摘要: 随着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集成化和高性能化的微电子器件在航空航天、能源、医疗和汽车工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出现高热流密度引起的器件高温失效问题,对微电子器件进行有效热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传统的风冷和液冷技术不仅功耗高而且散热效率低,严重影响了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新型被动式和主动式强化换热技术.其中,纳米流体强化换热技术由于成本低、操控灵活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对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良好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丰富的结构形式和多样化的合成方法等优势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目前,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在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方面都有显著的强化性能.以电子器件液冷技术为背景对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在强化对流换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硅纳米流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然后讨论并总结了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在单相对流(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和相变对流(池沸腾和流动沸腾)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强调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对流换热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建立高性能纳米流体液冷换热技术体系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参考.
    • 李翔; 鞠野; 刘丰钢; 刘光普; 王浩颐; 高石; 刘锐
    • 摘要: 由于纳米流体的界面效应、小尺度特征,在提高采收率领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其驱油机理尚待进一步明确。为了进一步研究纳米流体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率,采用硅基纳米球与表面活性剂耦合的方式研发高活性纳米流体,借助静态宏-介-微观实验和岩心物理模拟,阐明高活性纳米流体形成乳状液的流度控制和介观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高活性纳米流体可降低普通稠油界面张力至10^(-2) mN·m^(-1)数量级,在油藏含水率饱和度30~80%条件,高活性纳米流体干预的油水乳化液粘度是原油粘度的1.28~4.32倍,表现良好原位流度控制性能;高活性纳米流体与岩心渗透率适应性强,水驱至含水率98%,0.6倍孔隙体积的0.4wt%高活性纳米流体通过原位流度控制,显著提高采收率达25%以上。研究结果深化了纳米流体驱油机理,同时为纳米驱提高采收率提供新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