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纤维肌痛

纤维肌痛

纤维肌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34769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河北中医、中国针灸、基础医学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风湿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暨第十八届风湿病学术大会、中国针灸学会2005针灸技术规范及学术发展研讨会等;纤维肌痛的相关文献由319位作者贡献,包括A·J·索普、C·P·小泰勒、D·J·伍斯特罗等。

纤维肌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4769 占比:99.94%

总计:234899篇

纤维肌痛—发文趋势图

纤维肌痛

-研究学者

  • A·J·索普
  • C·P·小泰勒
  • D·J·伍斯特罗
  • 西冈久寿树
  • 梁东风
  • D·W·罗伯特森
  • R·B·麦考
  • R·C·玛沙尔
  • T·M·阿施勒
  • 黄祺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超; 陈立红; 王莉; 姚鸿; 黄晓玮; 贾语博; 刘田
    • 摘要: 目的:验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简易分类标准(Pollard标准)在中国RA合并FM患者中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RA合并FM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RA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202例,按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gy,ACR)的FM分类标准诊断为FM的42例,将入组患者分为RA合并FM组(RA-FM组)42例和单纯RA组(RA组)160例。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llard标准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52.6%。伴有FM的RA患者(RA-FM组)DAS28评分(5.95 vs.4.38,P=0.011)较不伴FM的患者高,疼痛关节数(tender joint counts,TJC)(16.5 vs.4.5,P0.05)。结论:Pollard标准在临床应用时敏感度较高,对于特异度还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RA-FM组患者功能状态更差,该组患者的DAS28评分可能会被高估;长时间未缓解的RA疾病活动应考虑合并FM的可能。
    • 杨镒名; 魏清琳; 万广能; 杨艳娥
    • 摘要: 纤维肌痛综合征,又称纤维肌痛症,是一种慢性、广泛性、弥漫性的全身肌肉骨骼疼痛疾病,常伴随着睡眠、情绪、疲劳、记忆等方面的问题,是风湿科仅次于骨关节炎的第二大疾病,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疗法在治疗本病时的应用及疗效。
    • 廖发杰; 郑雪霞; 叶棠明; 詹静怡; 林昌松
    • 摘要: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的发病机制不明确,是以全身广泛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症状。林昌松教授强调阳虚血瘀在FMS发病中的重要作用。FMS误诊率高,林教授注重与肌筋膜痛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林教授临床善用经方,以当归四逆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温阳祛瘀,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内外兼治。
    • 张措毛吉; 肖红
    • 摘要: 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一种以慢性广泛的肌肉骨骼疼痛为特征的综合征。与男性相比,FM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患病率为2%~3%,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除了广泛的疼痛外,还伴有肌肉僵硬、关节僵硬、失眠、疲劳、情绪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焦虑、抑郁、特定部位痛觉过敏和心身症状等多种临床症状,致使病人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目前FM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和心理治疗等。在现有的治疗方法中,抗惊厥药物普瑞巴林和抗抑郁药度洛西汀是FM病人最广泛使用的处方药物,也是近年来唯一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等多国批准用于治疗纤维肌痛的两种药物。然而,多个试验汇集的证据显示:上述两种药物作为单一疗法时,大多数病人只能部分获益,因为在较高的药物剂量下,药物疗效并不完全,并且病人无法忍受药物的不良反应。
    • 吕岩; 周华成; 林夏清; 吴莹
    • 摘要: 本文介绍ICD-11(国际疾病分类-11)中有关慢性原发性疼痛(Chronic primary pain,CPP)的诊断标准.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伴有显著的情绪情感异常或功能障碍,且排除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时,可诊断为慢性原发性疼痛.与所有疼痛一样,本文为理解慢性原发性疼痛设定了一个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整合模式,认为慢性原发性疼痛的各亚型都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诱导产生.与DSM-5和ICD-10的观点不同,ICD-11对慢性原发性疼痛的诊断不具有确定的生物或心理诱因,但需排除其他诊断.若有明确的原发疾病,并且疼痛是该疾病的继发症状,则诊断为慢性继发性疼痛.本文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对全科医疗和专业疼痛管理皆适用的诊断分类,以便改进个体化治疗计划,同时对每个诊断分类提供更加准确的描述,为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 贺乃静
    • 摘要: 如果你患有偏头痛和纤维肌痛,了解关于这两种疾病是如何相关的,有助于采取正确的疗法以减轻痛苦。偏头痛和纤维肌痛确实有一些共同点:女性的发病率更高,二者都有一些共有的症状,包括头痛、对矂音或明亮光线敏感,以及胃肠问题。医学发现,抑郁症的症状更有可能发生在同时患有偏头痛和纤维肌痛症的人身上。
    • 邱勇; 裴作为; 汪芳
    • 摘要: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患者常出现睡眠障碍、疲乏、广泛累及的软组织压痛,同时可伴随出现焦虑及抑郁,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运动疗法作为非药物干预的一种,被推荐为FMS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本文旨在简要总结传统运动、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改善FMS患者症状的证据,并初步分析运动治疗FMS的潜在机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 常春峰; 杨进; 千维娜
    • 摘要: 目的 探讨纤维肌痛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并发症、再入院率和住院费用增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脊柱融合术的87例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患者作为研究组,按1:1比例抽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非FMS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再入院率.结果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术后输血、切口并发症、椎间隙感染、神经功能缺失、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术后贫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肌痛与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贫血和肺炎发生增加相关,与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增加相关,但未增加患者再入院率.
    • 梅相阳
    • 摘要: 前期研究表明,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治疗1个月可缓解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女性运动诱发的疼痛和疲劳.该研究再次使用前期TENS治疗FM的研究数据,进行应答者分析,以明确TENS治疗缓解疼痛和疲劳的预测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确定治疗所需数量(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和危害所需数量(number needed to harm,NNH).FM女性病人被随机分配到TENS治疗组、TENS假治疗组和未使用TENS组.随机分组后,受试者接受治疗/假治疗1个月,接着TENS假治疗组和未使用TENS组再接受TENS治疗1个月.预测模型使用TENS治疗组(n=103)数据构建,并用TENS假治疗组和未使用TENS组(n=155)在后继TENS治疗1个月后的数据进行验证.使用逻辑回归模型筛选受试者特征、疼痛和疲劳对TENS治疗的初始反应、睡眠和心理等,以确定其与疼痛或疲劳变化之间的关系.疼痛包括TENS治疗后疼痛初始反应和病人疼痛广泛指数(AUC为0.80;95%置信区间:0.73~0.87).疲劳改善的预测因素包括对TENS治疗的初始反应、婚姻状况和睡眠障碍(AUC为0.67;95%置信区间:0.58~0.75).疼痛和疲劳的NNT为3.3~5.3,NNH为20~100.若最初30分钟TENS治疗有效则该FM女性病人长期使用TENS有效,而且该模型得到了后继的临床验证.NNT和NNH的结果表明TENS对管理FM女性病人的疼痛和疲劳安全有效.
    • 郭凯凯; 梁东风
    • 摘要: 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慢性广泛性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尽管疼痛是其主要和显著的特征,但它仍是一种复杂的多症状学疾患,包括疲乏、睡眠障碍和功能性症状.FM是第三常见的肌肉骨骼相关疾患,发病率仅次于腰痛和骨关节炎.尽管FM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神经生理因素(神经可塑性)和社会环境压力之间相互作用导致该病发生的观点已被接受.许多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导致大量FM病例出现了诊断不足、过度诊断或误诊的情况.了解FM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常见的误诊疾病及共病疾病从而提高对其识别的能力非常重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