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层软岩

红层软岩

红层软岩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4844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2014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第十四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暨崆峒山旅游发展研讨会等;红层软岩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华、闫罗彬、陈智等。

红层软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48444 占比:99.95%

总计:248556篇

红层软岩—发文趋势图

红层软岩

-研究学者

  • 彭华
  • 闫罗彬
  • 陈智
  • Scott SIMONSON
  • 彭柏兴
  • 王星华
  • 程强
  • 刘小伟
  • 刘镇
  • 卢海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沛沛; 钟志彬; 余雷; 王园园; 邓荣贵; 刘宇罡
    • 摘要: 四川盆地红层岩体宏细观裂隙发育,是影响其卸荷变形、吸水风化膨胀和工程特性的控制因素,近年来出现的多起高速铁路深挖红层路堑型路基持续超限上拱变形病害与此有关。为了解红层软岩裂隙发育特征,在原位岩体所有节理裂隙进行现场调查和测量统计基础上,采用统计岩体力学的方法,从不同尺度对岩体结构裂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裂隙多为原生沉积层面,显示地层相变明显;中尺度和小尺度裂隙多为构造及剥蚀卸荷非协调性变形引起局部复杂应力场共同作用所致,深路堑开挖卸荷加剧了张性裂隙发展,以细观尺度裂隙为主,两种尺度裂隙长度分布均符合负指数模型,发育优势方向多垂直于层面,与基于岩体宏观结构面特征的分析结果吻合;该模型可以应用于工程实际,通过易于测绘统计的中尺度裂隙的发育特征分析,建立红层岩体整体形成的地质环境模型及裂隙结构框架,进而对红层岩体力学特性和红层工程岩体变形及稳定性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 张渭军; 王永胜; 马滔
    • 摘要: 西部地区大型基础性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为处理工程开挖出的大量土方,减少工程造价和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红层软岩改良土进行试验研究,评价其作为路基回填料的可行性。以西北某地铁深基坑项目为依托,首先通过对不同黄土和水泥掺比下红层软岩改良土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其次对该改良土压缩模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最佳配合比,最后对最佳配合比下的改良土进行浸水前后试验,评价其水稳定性。结果表明:黄土和水泥均对压缩模量影响显著,推荐的红层软岩改良土的最佳配合比为黄土20%,水泥7%;浸水前改良试样压缩模量随养护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浸水后的试样压缩模量随龄期增长其下降幅度逐渐降低;黄土在提高了压缩模量和压实效果的同时并未对水稳定性造成影响。以上结论对评价改良后的红层软岩作为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吕龙龙; 廖红建; 伏映鹏; 夏龙飞
    • 摘要: 通过对胡麻岭隧道红层软岩进行侧限与三轴压缩试验,系统地分析该类软岩的压缩特性、脆性及延性区的强度参数、扩容特性以及能量转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帽子屈服面模型,探究脆−延转化压力P_(T)与名义先期固结压力P_(C)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沉积岩的名义先期固结压力均大于岩石历史最大竖向有效应力;当脆、延性区试样处于峰值应力点时,对应的黏聚力均大于其处于残余应力点时对应的黏聚力,而处于峰值应力点时,试样的内摩擦角均比残余应力点时试样的内摩擦角小;当脆性区试样处于峰值与残余应力点时,对应的黏聚力均比延性区试样的小,但内摩擦角均比延性区试样的大;在不同围压下,试样均先发生压缩而后扩容,扩容起始点均发生在峰值应力点前;扩容起始点所对应的体积应变、试样吸收的单元总应变能U与单元耗散能U_(d)均随围压增大而增大;总应变能−轴应变关系曲线在残余应力点出现明显的转折,单元耗散能−轴应变关系曲线在峰值应力点与残余应力点处均出现明显的转折,且转折趋势会随围压的增加而逐渐淡化;在施加围压时,延性区试样已经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初始屈服面为闭合的帽子模型;P_(T)与P_(C)的关系与地质历史沉积环境、强度参数相关。
    • 刘凤云; 谢飞; 邱恩喜; 罗怀瑞; 王知深; 万旭升
    • 摘要: 红层软岩透水性弱、亲水性强,受含水量和水热(温度和降雨)变化影响极易发生软化崩解,给红层软岩地区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带来挑战。为研究不同含水量和多种水热试验工况下红层软岩的崩解特征和微观机理,以川西金堂县和中江县两处开挖红层软岩边坡工程为依托,利用自制降雨装置和温控设备,开展不同梯度初始含水量红层软岩在多种水热试验工况下的循环崩解试验。从红层软岩宏观形貌演变、微观结构及矿物组成、崩解系数、R值(崩解质量损失率)和崩解后颗粒分析5个方面对红层软岩崩解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红层软岩宏观形貌演变特征与微观结构变化及矿物差异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黏土矿物的含量是红层软岩发生崩解的主要内因且与崩解呈正相关关系;崩解程度与初始含水量及水热效应联系密切;两处红层软岩R最小/大值差距明显,分别为0.22%、0.05%和1.63%、2.17%;粒径分布对红层软岩的崩解程度具有较好的评价作用,崩解越强烈,大颗粒越少,小颗粒越多,小颗粒更集中于0.075~0.5 mm之间。崩解系数、R值和最终粒径分布曲线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对红层软岩的崩解进行量化分析,并与微观结构及矿物差异相联系解释红层软岩的崩解演变特征。研究成果可为金堂、中江及其他红层软岩地区的工程建设和地质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 梁小波; 林威; 徐金峰; 刘志义; 赵刚
    • 摘要: 红层软岩填石料属于软质岩石,力学性质特殊,受水影响敏感。针对红层软岩填方高边坡稳定性问题,采用GeoStudio软件和Morgenstern-Price条分法,选取典型边坡断面,开展自然状态和降雨状态下高路堤稳定性分析,确定路堤的滑移范围及安全系数变化规律。分析得出:低强短时降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其潜在滑动面几乎不变;中强、高强和长时间降雨,会使得雨水入渗深度增加、坡面浅层基质吸力下降、抗剪强度降低,最终导致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降低;进行路堤填筑时,必须满足孔隙率小于临界孔隙率的要求,否则会导致渗透系数增大,使失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性增大。经过防水处理后,路堤稳定性有所提高,对边坡下部进行防水处理的稳定性控制效果较好。
    • 张骏; 黄凯; 苏晶文; 李云峰; 康博; 查甫生
    • 摘要: 文章以皖南红层软岩中齐云山组粉砂岩和徽州组泥质粉砂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埋藏深度下试样的物理性质、矿物组成及微观特征进行试验研究,并通过Image-Pro Plus软件,对不同埋藏深度下2组试样的二维可视孔隙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埋藏深度增加,2组试样的密度逐渐增大,而天然含水率和孔隙率逐渐减小,且2组试样各自的物理性质随埋藏深度增加,在强风化阶段差异明显,在中风化阶段差异减小;随着埋藏深度增加,2组试样中的石英、赤铁矿、石膏占比无明显变化,长石类矿物占比呈明显增加趋势,而黏土类矿物占比呈明显减小趋势。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试验发现,2组试样的微观结构随着埋藏深度增加而逐渐致密,孔隙也随之减少。
    • 纪宇; 梁庆国; 郭俊彦; 刘贵应
    • 摘要: 挖方高边坡基底随时间持续上拱变形如果超出铁路路基设计规范的限值,会严重影响列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研究西南地区泥岩夹砂岩挖方高边坡基底持续上拱变形机理,使用FLAC3D软件对挖方高边坡进行弹塑性和黏弹塑性数值计算,并尝试从软岩流变的角度分析挖方高边坡施工完后基底持续上拱变形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变的弹塑性分析中,挖方高边坡具有明显的边坡开挖效应(卸荷效应),竖向应力随着边坡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导致竖向变形逐渐增大,应力变化越大竖向变形也越大;在流变分析中,由于开始阶段的岩体应力调整,基底下一定深度出现竖向压缩变形,随着应力稳定,发生持续上拱非线性变形,并在5年后达到稳定;在流变计算中,由于基底下剪应力与水平应力均有所大幅度增加,基底下各深度的竖向变形小于弹塑性计算的变形,采用泥岩流变计算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并解释依托工程案例中挖方路基持续上拱变形现象.
    • 吕龙龙; 廖红建; 伏映鹏; 邓博团
    • 摘要: 为研究含水状态对脆延转化特性的影响,针对工程性质特殊的胡麻岭隧道红层软岩展开了系列试验,探究了干燥与天然含水状态试样脆延性区的强度变形规律.首先对干湿组红层软岩分别进行不同围压下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进一步引入脆性指标对岩样脆性程度进行定量表征,并基于Mohr-Coulomb强度准则以及考虑结构强度的初始屈服面模型对各特征应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从宏细观尺度上探究了红层软岩脆延转化机理.研究表明:岩样干燥后,峰值强度增加了93.39%~145.35%,残余强度增加了77.83%~133.72%,脆延转化压力增加近40%,峰值应变降低了24.13%~88.92%;延性区的干湿试样的黏聚力近似为脆性区的1.8倍,但内摩擦角均小于脆性区,为脆性区的50.4%~90.5%;同时发现延性区试样在施加围压时已经进入了弹塑性变形阶段,且脆延转化压力等于等向固结压力.该研究内容可进一步丰富红层软岩的工程特性,并为穿越红层软岩地下工程的开挖支护提供理论依据.
    • 胡金鑫
    • 摘要: 为解决新近系红层软岩隧道系统锚杆的优化设计问题,以两徽项目为依托,对不同系统锚杆设置条件下新近系红层软岩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进行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分析总结其规律,为此类隧道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 董长春; 吴世雄; 邱宇
    • 摘要: 宣城红层软岩具有成岩作用差,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性.通过显微镜观察试验、软岩崩解特性试验及X衍射分析,对红层软岩的微观结构、物质组成和水理性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双塔寺组泥质粉砂岩结构以细粒—极细粒为主,条纹状构造,泥质胶结;赤山组钙质粉砂岩结构为粉砂状结构,块状构造.泥质粉砂岩随浸水时间增长,表面和内部的黏粒逐渐流失,岩样最终丧失基本结构,完全崩解;钙质粉砂岩在试验过程部分崩解,但不会丧失其基本结构,其强度大幅度下降,软化系数为0.067~0.143.赤山组钙质粉砂岩中主要成分为石英和方解石,双塔寺组泥质粉砂岩的主要成分为石英、赤铜矿、伊利石;黏土矿物吸水膨胀与崩解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软岩崩解,力学性质降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