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T平扫

CT平扫

CT平扫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61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5626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现代诊断与治疗、实用放射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医学影像学学术会议暨江西省第十七次放射学学术会议等;CT平扫的相关文献由13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军、史小平、全冠民等。

CT平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5 占比:3.6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5626 占比:96.30%

总计:16227篇

CT平扫—发文趋势图

CT平扫

-研究学者

  • 刘军
  • 史小平
  • 全冠民
  • 张向文
  • 张文肇
  • 张雪林
  • 房振良
  • 沈龙山
  • 王峰
  • 陈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思榕; 范星; 徐建怀
    • 摘要: 目的:探讨CT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病情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70例HIE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2例,中度组28例,重度组10例。患儿均于出生2d内行头颅C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收集患儿的影像以及相关影像参数,比较两种方法诊断HIE病情分度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采用ROC曲线面积评价CT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相关参数对HIE患儿病情评估的价值。结果 经CT平扫检出轻度29例,中度28例,重度3例,临床符合率为77.14%,经颅多普勒检出轻度30例,中度26例,重度8例,临床符合率为91.43%。经颅多普勒临床符合率明显高于经CT平扫(P<0.05)。轻度组的大脑中动脉的Vd、Vs、Vm明显高于中度和重度组(P<0.05);轻度组大脑前动脉的Vd、Vm明显低于中度和重度组,Vs高于中度和重度组(P<0.05);轻度组的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PI、RI均明显低于中度和重度组(P<0.05)。结果:显示,各参数均有评估HIE患儿病情分度价值(P<0.05),其中联合检测的AUC=0.969,高于单独检测。结论:CT平扫和经颅多普勒对HEI患儿的病情评估均有一定价值,经颅多普勒早期诊断的价值高于CT平扫,两者联合检测的价值高于两者单独检测。
    • 于皓; 蔡继伟; 李清林; 王琳; 翟佳; 孙爽
    • 摘要: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1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检查,其中1例CT平扫后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分析检测结果。结果8例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CT表现呈长茄形、类圆形、葫芦形、香肠形,囊壁厚薄不均,可见钙化,囊内CT值高于膀胱内液体密度,增强扫描囊壁呈延迟性强化;1例阑尾黏液腺癌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4例阑尾黏液囊肿CT表现为哑铃状、香肠状、短柱状,边界清,囊壁可见钙化,增强囊壁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结论CT能显示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周围情况,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
    • 张益民; 郑一兵
    • 摘要: 目的比较心脏CT平扫与心脏CT血管造影(CTA)定量分析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同期接受心脏CT平扫与CTA检查,将原始图像上传工作站,基于最佳R-R间期相位重建患者心脏影像,自动勾勒心包轮廓,提取心外膜脂肪组织信息,应用容积增强工具测量并计算脂肪容积,操作由放射影像科2名资深医师采用双盲法完成,比较观察指标水平,分析CT平扫与CTA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结果的一致性。结果CT平扫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为(99.59±43.14)cm^(2),CTA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为(94.05±45.70)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名医师CT平扫与CTA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结果的一致性呈显著正相关(R^(2)_(A)=0.942,R^(2)_(B)=0.947)。Bland-Altman分析显示,CT平扫与CTA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的重复系数误差分别为9.45(95%CI 7.83~10.62)cm^(3)和7.68(95%CI 6.71~7.93)cm^(3)。CT平扫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95%CI 0.94~0.96),CTA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6(95%CI 0.95~0.97),两者具有较好一致性。结论心脏CT平扫与CTA均可用于心外膜脂肪体积评估,两者定量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选用。
    • 林川; 邱庆华; 王财鑫; 傅其添
    • 摘要: 目的:分析CT对胃癌诊断临床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6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胃癌手术治疗患者60例,行对比性临床研究,患者术前均接受CT诊断确认胃癌病情分期、病灶位置分布情况。比较不同CT检查模式下胃癌分期、病灶位置分布诊断效果及进展期胃癌分型鉴别诊断效果差异。结果:(1)胃癌分期:增强CT检查所得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平扫检查,差异显著,P0.05;增强CT检查所得进展期胃癌BurrmannⅢ型、Ⅳ型符合率均高于CT平扫,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CT检查对胃癌患者病理进展分期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方案的合理制定影响确切,其中增强CT对患者胃癌分期及分型诊断效果更为显著,可结合患者病史合理选择术前诊断模式。
    • 罗玲
    • 摘要: 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BC)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的病变。最常见部位为肺内、纵隔,发生于颅内的比较罕见。本文回顾分析一例左额部的支气管源性囊肿,意在开阔视野及加强认知,可作为颅内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病例资料患者,男,5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20余d,下蹲后起身站立症状更为明显,持续十多分钟后可自行缓解。神经系统体检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等正常。CT平扫示左侧额叶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界欠清,平均CT值约37 HU,周围可见片状低密度水肿带(图1)。
    • 武军; 马明峰; 赵凯华; 李彦杰; 张艳霞; 靳彩霞; 皇甫世豪; 王三林; 王秉攀; 任云峰
    • 摘要: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婴幼儿持续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1,2]。治疗手段与其他可以引起持续性黄疸疾病的治疗手段不同,该病的预后情况也与能否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密切相关^([3,4])。在所有无创检查当中,^(99)Tc^(m)-二乙基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99)Tc^(m)-EHIDA)肝胆动态显像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同机CT平扫+图像融合显像简单易操作。随着对BA影像表现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5]),在临床应用中逐渐被重视。本研究对34例黄疸患儿所行的肝胆动态显像资料做了回顾性分析,探讨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对BA诊断价值,目的在于早期做出明确诊断、早期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 张旭
    • 摘要: 目的:探讨增强CT诊断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7月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增强CT检查,总结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CT平扫与增强扫描的诊断效率,总结增强CT对甲状腺进行定性诊断的效果。结果:15例甲状腺癌患者在接受病理检查后,发现存在病灶20处(以叶为单位),病灶直径为0.1~1.3 cm,平均(0.7±0.1)cm。在CT平扫下,患者的肿瘤病灶中,17(85.0%)例患者的病灶呈现为不规则实性肿物,且不具备均匀密度;9(60.00%)例患者的结节出现外浸征象,呈现出肿物部分边缘缺损或靠近气管者与气管间隙部分消失;8(53.33%)例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出现钙化灶,呈现出微小钙化、斑块样钙化和簇状钙化。在开展增强CT检查时,可发现病灶具备模糊边缘,其中12(80.00%)例患者的病灶有缩小,局部增强明显;14(93.33%)例患者的病灶与正常组织密度差降低;11(73.33%)例患者有高密度钙化,周边淋巴结呈环形或不均匀强化。相较于CT平扫,增强CT检查对甲状腺癌病灶的检出率与定性诊断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在诊断甲状腺癌上具备确切价值,可使甲状腺病灶得到有效定性诊断。
    • 刘湘园; 张婷; 周丽
    •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胸部CT表现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95例为重症肺炎组,另选取普通肺炎100例为普通肺炎组。所有患者入院后24h内完成血清PCT、NLR检测,48h内完成胸部CT平扫,对胸部CT影像学表现进行定量分析及视觉评分。对比重症肺炎组与普通肺炎组的血清PCT、NLR及CT评分。重症肺炎组根据患者28d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清PCT、NLR、CT评分对重症肺炎的预后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PCT、NLR联合CT评分对重症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重症肺炎组血清PCT、NLR及CT评分均高于普通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年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NRL、血乳酸(Lac)水平及CT评分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CT、NRL、Lac、CT评分是影响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显示血清PCT、NRL、CT评分预测重症肺炎预后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331、0.291、0.445,AUC分别为0.684(95%CI:0.590-0.784)、0.695(95%CI:0.592-0.786)、0.759(95%CI:0.660-0.841),血清PCT、NRL联合CT评分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约登指数为0.517,AUC为0.804(95%CI:0.710-0.878),联合预测约登指数及AUC均大于个性指标单独预测。结论 血清PCT、NLR及CT评分可反映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且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对于预测重症肺炎预后有较高临床价值。
    • 王丽英; 张亚林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CT三期动态增强与CT平扫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以其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下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对比两种检查方式下的病灶及正常组织CT值,及不同扫描方式下病灶影像学特征间的差异。结果:CT平扫下检出率为84.00%,敏感度为86.21%、特异度为84.00%;CT三期动脉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6.00%,敏感度为96.15%、特异度为9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下病灶组织的CT值低于动态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CT平扫下正常组织的CT值低于动态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三期动态增强诊断结肠癌的准确性优于CT平扫,两种扫描模式下病灶及正常组织的CT值存在显著差异,CT平扫下可对患者的病灶位置及生长形态进行准确鉴别,而三期动态增强CT则可对病灶狭窄、质地等情况进行清楚观察。
    • 肖静; 赵继军; 石犇; 刘铁山; 王春洁; 李玲
    • 摘要: 目的对比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45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部位及患者微小种植病灶结果。结果CT平扫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为57.78%,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为93.33%,CT平扫的诊断准确率显著低于CT三期增强扫描(P<0.05);CT平扫最小种植灶面积、种植灶深度及种植灶宽度均大于CT三期增强扫描,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平扫相比,CT三期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平扫,对肿瘤定性、定位更加准确,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