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童诗

童诗

童诗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专利文献1740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科教导刊、小学教学参考等; 童诗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中申、周潇颖、方婉怡等。

童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9.04%

专利文献>

论文:1740 占比:90.96%

总计:1913篇

童诗—发文趋势图

童诗

-研究学者

  • 中申
  • 周潇颖
  • 方婉怡
  • 杨雷庭
  • 汤婵
  • 贺陈杰
  • 闫超华
  • 韦苇
  • 乔雪
  • 余晓春(图)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立世
    • 摘要: 童诗,顾名思义,是反映儿童生活、情感、思想的诗歌。儿童所写的童诗,富有儿童生活气息,体现儿童的心理和情感特征,符合儿童的思想认知水平,但艺术上明显存在稚嫩、单调、粗糙的问题。成人写的童诗,艺术上圆润、多样、精致,但难免成人腔,过度老练深沉,存在对儿童内心世界洞察不够、体悟不深、把握不准的问题。传统的童诗大多以歌谣为主,易诵易唱,具有音乐美,但现代诗歌的阳光还没有充足地照到这里。如果能把儿童富有情趣的生活和成人丰富的艺术手法、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现代诗歌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童诗的境界和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 钱裕芳
    • 摘要: 童诗,充满童趣、童真,富有灵气和纯情,广受儿童的喜爱。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让儿童在诗的年华,多诵读诗歌、欣赏诗歌,感受儿童诗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天真的纯净心灵,感知轻松活泼、自由烂漫的诗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童心随着童诗飞扬。儿童时期是诗一样的年华,在教学童诗时,应以“儿童立场”为视角开展教学,发挥儿童本位角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读诗,激发儿童应有的想象力,动笔写童诗,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张扬儿童的个性,使学生走进童诗的世界,得到美的享受。
    • 温嘉琪; 温锦辉
    • 摘要: 儿童诗教学应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效开展儿童诗教学对培养儿童各项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将结合一年级上册童诗《明天要远足》的教学实录,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对低段童诗“诵·创”教学进行探究、归纳,旨在总结一些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诵”分为诵读的五个层次:字音、语意、想象、画面、情感;可利用游戏、绘画等方式进行多形式诵读教学。“创”即是由“说”到“写”,由“仿”到“创”,由“积累”到“运用”的定位转变。
    • 日金子美铃; 魏雯(译)
    • 摘要: 如果说,童年是生命最好的礼物,那么童诗就是献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为配合“当代新童诗”主题征文,本期编者特推荐两部经典童诗集,与同学们一起朗读那些闪光的诗句,品味奇思妙想,感受美妙的童年时光。
    • 王妍妍
    • 摘要: “诗歌和游戏都关乎儿童心灵,关乎心灵的自由。每个人都渴望这样的自由。”作为一位有思想、敢于变革的园长,从2013年筹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海科幼儿园(以下简称“海幼”)开始,吴金桃便事必躬亲,参与幼儿园每一个地方的建设,熟悉园内每一个孩子,并将诗歌教育融入园所实践。孩子们亲切地称吴金桃为“桃桃”,内心认定她是“最佳玩伴”。业余时间,她则“化身”童话作者、翻译者、童诗作家。她的童诗,明明是孩子式的絮语和心思,却透着哲人般的智慧,保持着永恒的天真。
    • 戴韬
    • 摘要: 童诗教学是儿童教育的热点话题,从题材上来看,童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有意义且注重从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教案,从情感上来看,儿童阶段正是培育良好价值情操的时期,童诗中蕴含细腻的情感和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儿童的内心情感,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全,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儿童教学应当回归大自然,这在童诗中是能够重点突出的。
    • 邓丽云
    • 摘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诗化人,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古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儿童的特点,欣赏和学写美的童诗,学生不仅能学会发现真善美,欣赏真善美,还能学会用童真的语言和优美的音韵表达纯净的情感,学会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意,核心素养随之稳步提升。一、巧用童诗欣赏“四步法”,引领学生飞扬想象简约即是美。
    • 闫超华
    • 摘要: 在我们当下的时代,身处城市之中,如何用童诗唤醒孩子身上某种童年的情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障碍,我想是我们不再依赖和信任自然赋予我们的时间和空间的寓意。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现实强光下,内心的紊乱、贫乏、单一和虚无还没来得及储存情感就被更多涌入的元素所冲淡。语言立在我们中间,成为一道屏障,能够走进我们内心深处并融入血液的东西越来越少。此时,童诗便开始作为童年的启蒙,在孩子身心中产生了无数个角色的"幻影世界"。我想,通过奥地利作家汉斯·雅尼什(Heinz Janisch)的作品,我们能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切。
    • 黄冬煜
    • 摘要: 1、知识与技能:依“文”造“形”———学会观察阅读童诗诗文中的前后句子,理解诗句内容,找出诗句文字中可以表达的画面形象;依“形”造“境”———根据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学会画面形象与童诗文字组合的构图美感,并进行想象添画完成童诗诗文的分页面配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童诗、画形象、剪贴形象文字、想象添画,以小组合作完成一首童诗绘本的配画作品,学习简单的童诗绘本美术创作方法。 3、情感与态度:大胆创想,积极尝试,乐于分享,体验合作式完成童诗绘本美术创作的乐趣。
    • 摘要: 《林世仁创意童诗绘本》系列作者:林世仁唐唐林小杯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用诗打开语言之门,用诗的眼睛看世界,让诗的光芒照亮非凡的童年。文字魔法师林世仁为孩子们带来了童心、创意﹑想象力大爆发的童诗绘本系列。作者融合文字创作与艺术想象,充分发挥游戏精神,融合诗与童话的特质,在诗的律动、节奏和意象中,展现了一个天马行空,瑰丽奇幻的童话世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