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专利文献352464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理研究等; 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相关文献由64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才志、彭志行、沈洪兵等。

空间自相关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52464 占比:99.95%

总计:352649篇

空间自相关分析—发文趋势图

空间自相关分析

-研究学者

  • 孙才志
  • 彭志行
  • 沈洪兵
  • 童新华
  • 韦燕飞
  • 俞路
  • 刘唱唱
  • 吴开
  • 吴桂锋
  • 喻荣彬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雁; 高兴艾; 裴坤宁; 孙鸿娉; 闫世明; 郭伟; 王小兰; 蒋云盛
    • 摘要: 利用重污染城市临汾多个站点2018~2019年的PM_(2.5)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临汾市PM_(2.5)污染特征及其空间自相关度和集聚模式,最后引入多站受体模型分析临汾市PM_(2.5)潜在源区.研究发现,临汾市的PM_(2.5)污染主要集中在临汾盆地内的8个区县,包括尧都、襄汾、洪洞、霍州、侯马、古县、曲沃和翼城,这8个区县的PM_(2.5)年平均浓度均超过50μg/m^(3),冬季平均浓度均超过100μg/m^(3).PM_(2.5)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关系密切,临汾盆地内的8个站点空间自相关度很高,PM_(2.5)高浓度区(高-高聚类)主要集中在盆地内部,说明邻近区县污染是临汾市主城区PM_(2.5)浓度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结合多站混合受体模型(MS-PSCF和MS-CWT)分析临汾PM_(2.5)潜在源区,发现临汾市春季的潜在源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大部分为中远距离传播;在夏季,潜在源影响明显低于其他3个季节,主要在东部;秋季的潜在源主要集中在西南方向的一些地区;冬季的潜在源主要集中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以及临汾市北部近距离区域.除夏季外,其他3季共同的潜在源区是陕西中南部地区(位于西南方向),且PSCF值均超过了0.7,说明在西南风时,临汾市发生污染的概率超过70%.
    • 张淑梅; 赵晓玉; 王莹; 张煜; 石超奇; 田国行
    •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维持地区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域空间尺度为研究区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利用GIS格网尺度法、Moran’s I、Getis-Ord Gi*热点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郑州市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郑州市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04.07×10^(8)元。(2)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相比:森林>农田>河流(湖泊)>城市绿地>草地>建设用地;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贡献顺序为:水文调节>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废物处理>气候调节>气体调节>原材料生产>食物生产>提供美学景观;各行政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相比较,得到登封市、巩义市、新密市高于其他各区。(3)郑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集聚现象,热点区域集中在郑州西南部中山、低山区,沿黄河区域及南部自然植被资源丰富的区域,冷点区域集中在平原区的东北部建成区。
    • 陈思颖
    • 摘要: 高质量发展认为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应由速度转向质量,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三个方面构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大,两极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整体变化幅度不大;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较弱,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存在短板。
    • 李慧敏; 刘新贵; 孙傲辉; 陈经伟; 徐福乾
    • 摘要: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细小颗粒物PM_(2.5)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空气污染物。本文使用基于Python编程语言的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重点区域的PM_(2.5)日均值数据,分别基于Excel软件和ArcGIS软件进行PM_(2.5)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最后,通过建立分数阶累加灰色预测模型对北京市2018年PM_(2.5)月均值浓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时间上,我国PM_(2.5)浓度表现为“冬高夏低”的“U”形变化趋势;2)空间上,我国PM_(2.5)浓度整体表现为由南北地区向中部地区PM_(2.5)浓度逐渐增加;3)分数阶GM(1,1)模型对PM_(2.5)月均值浓度数据的预测精确度较高,结合预测结果可从长期或短期提出PM_(2.5)污染治理的措施建议。
    • 张雪茂; 董廷旭; 杜华明; 袁川; 廖传露; 王飞
    • 摘要: 对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可以为该区域制定生态风险防控措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科学参考。从“自然—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选择海拔、土壤类型、地表覆被类型等10个景观生态风险胁迫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涪江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呈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地区,并呈集聚分布模式,其中在松潘、平武、北川、安岳、潼南等区县形成了“热点”区域,梓潼、游仙、盐亭、中江等区县形成“冷点”区域,主要受自然和景观格局维度因子影响较为明显;(2)研究区处于中度及以上风险等级区的面积为25596.51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5.36%,主要分布于上游的松潘、平武、北川等县(区);(3)景观类型与生态风险等级空间分布有密切的联系,低度、较低生态风险区的分布与涪江干流走向契合。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且面临的生态风险问题较大。
    • 樊昕; 闫宵; 胡弢; 时涛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各地市科技创新水平的现状分析,为科学评估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成效和不足提供有益的借鉴。首先从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绩效3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地市科技创新总指数;然后对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科技创新水平进行空间分布格局评价。结果表明,胶东经济圈领跑全省,但仍然存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不够突出,且鲁南部分城市大而不强。最后,提出补短板、强中心、寻突破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 徐笑腾
    • 摘要: 本研究构建了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泰安市统计年鉴(2013年~2021年)数据,首先应用描述统计分析法分析了2012年~2020年泰安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总指数的时间演变规律,然后应用改进TOPSIS评价法对泰安市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行排序,并分析造成县域发展差异原因,再次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综合实力总指数的全局及局部Moran’s I指数,并分析其在地理上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后针对泰安市县域经济均衡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第五泾渭; 梅家龙; 余翰名; 张玥; 张有贤
    • 摘要: 基于2001—2018年永登县5幅遥感影像,利用绿度、湿度、盐度、沙度指数耦合构建半干旱地区遥感生态指数(SA-RSEI),并应用SA-RSEI指数对永登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2001—2018年间永登县生态环境质量由较差提升至一般,生态环境等级优良以上的区域面积占比逐渐上升,较差和差等级面积占比逐渐下降;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可知,GDVI和WET为正向指标,DI和SI为负向指标;通过LISA聚类图发现空间分布是聚集的,而不是随机的;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于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奖俊埠林场,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中部黄土丘陵区。
    • 郑可君; 李琛; 吴映梅; 高彬嫔; 李婵; 武燕
    • 摘要: 探究边境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揭示自然与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对维护国际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25个边境县为例,采用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分析了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测度了自然、可达性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景观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草地、湿地、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减少,耕地、灌木地、裸地、人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景观生态风险平均值持续上升,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自相关性。研究区以较低生态风险、中等生态风险为主,低生态风险、较低生态风险、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减少,中等生态风险、较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增加。年降水量、年均气温、距城镇距离、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是影响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在交互探测中年降水量与年均气温、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与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年降水量与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交互作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较大。
    • 马经纬; 彭秋志; 马少华; 邓启辉
    • 摘要: 坡地建设现象在我国大量存在,但相关研究基础仍显薄弱。从阈值坡度视角出发,提出了坡地率概念,并构建了建设用地坡地率(PSC)和地面坡地率(PSL)两个用于定量分析坡地建设现象的指标。以2020年全国69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30m分辨率建设用地解译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解析了全国城市PSC的数量构成与空间分布,进而探究了PSC与PSL间的统计关联和空间关联。结果表明:①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整体趋向平缓土地布局,城市数量随PSC上升迅速减少,全国半数以上城市的PSC低于0.12,近80%城市的PSC低于0.3。②全国城市PSC总体呈“南高北低,广域过渡”分布格局,全局莫兰指数为0.38,南方山地丘陵区为高值集聚区。③PSC与PSL之间存在7种主要空间关联模式,每种模式均体现出了各自明确的地理环境特征依赖,且PSC的南北空间分异明显大于PSL。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