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模拟

空间模拟

空间模拟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87107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资源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五次学术信息交流会等;空间模拟的相关文献由437位作者贡献,包括岳天祥、周汝良、范泽孟等。

空间模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7107 占比:99.95%

总计:187208篇

空间模拟—发文趋势图

空间模拟

-研究学者

  • 岳天祥
  • 周汝良
  • 范泽孟
  • 田义超
  • 于桂波
  • 于桂范
  • 任志远
  • 尚浩
  • 张亨飏
  • 张树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善红; 白红英; 齐贵增; 梁佳; 赵婷
    • 摘要: 为获取山区准确的高精度空间积温数据,采用高精度的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两种方法,模拟山区≥10°C积温的空间分布,为山区积温空间模拟提供解决方法。以地形起伏较大的秦巴山区作为研究区,选用研究区内69个气象站点及其周边22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用Anusplin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两种方法,模拟了秦巴山区30 m分辨率≥10°C积温的空间分布。通过对预留气象站点实测数据进行验证,评价了两种方法在山区积温空间分布模拟复杂性问题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Anusplin的≥10°C积温的空间模拟方法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插值精度略高。即基于Anusplin的空间模拟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山区积温的空间分布情况,体现了海拔、经纬度对积温的影响,能更好地模拟复杂山区高精度的积温数据,为山区积温空间模拟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法。
    • 摘要: 曹小曙,男,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9年),曾任职于中山大学(2001—2019年);研究方向为地理科学与空间治理,主要从事人地系统、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交通运输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与规划、历史地理等研究。曹小曙教授现任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全球区域与城市研究院、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研究院执行院长,交通地理与空间规划研究所所长,西北城镇化与国土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详细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担任《土地经济》《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热带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等学术期刊编委。
    • 苏凯; 王计平; 王茵然; 郭红琼; 李松; 龙芊芊
    • 摘要: 针对以盐渍化影响和风沙活动为特征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差异及其流变机制,有助于明确服务提供区(SPA)与服务受益区(SBA)之间的空间关系,制定跨区生态补偿方案.采用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积分轨道(HYSPLIT)模型和源贡献潜势(PSCF)模型,模拟了大型盐碱沙尘源地(安固里淖干涸盐碱湖)防风固沙生态系统服务(SSS)对风蚀的影响,确定了在土地覆盖、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方面的辐射效益,并以辐射效益结果为依据提出跨地区的横向生态补偿方案.结果 表明:在2015年,安固里淖干涸盐碱湖生态系统SSS效益显著,固沙量达到367.93万t;研究区SSS传输路径向东部延伸,主要影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SBA土地面积为189.3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9.66%,受益范围包括北京市等15个省(市、区),是研究区面积的41 167倍;受益人口达5.27亿人,受益GDP总量为28.37万亿元;研究区生态系统提供的SSS使得SBA降尘量减少147.17万t,直接经济效益达44.26亿元;研究区投入生态建设的资金应由北京市等15个受益省(市)共同承担,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补偿金额最大,其次为河北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等,浙江省需支付的生态补偿金额最少.本研究通过横向生态补偿促进生态建设,以减轻由土壤风蚀造成的损害,可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决策者提供参考.
    • 刘秀萍
    • 摘要: 地理信息系统(GIS)即地学信息系统,是现代应用于地质勘查找矿工作的空间信息系统,用来处理地质实际空间与模拟空间的关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在地质勘查的应用中也备受重视.本文将针对GIS的性能以及地质勘查找矿的优越性进行分析,对找矿成矿预测过程中GIS技术展开讨论研究.
    • 蔡卓; 丁美辰
    • 摘要: 为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以避免粗放发展,探寻"底线约束+空间扩展"的智能化中小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以福建平省和县为例,首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双评价"方法划定廓清城镇建设空间扩展的底限和规模边界,随后基于FLUS模型模拟城市空间拓展形态边界,最终结合城乡总规用地布局予以协同修正.结果表明,中心城区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约在25~40万人,琅琊山、紫云岩、花山溪等城乡山水格局底线要素应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行为,保护生态安全底线不遭到破坏;FLUS模型模拟结果与城乡总规用地的一致程度达到72.82%,处于高度一致性(60%~80%)区间.后续可进一步加强规划政策驱动因子的权重配置,以提高模型应用于中小尺度区域时形态边界拟合的准确性.
    • 刘华; 杨鹏; 魏玉梅; 马明; 冶建华
    • 摘要: 为了解我国毒杂草入侵可食牧草的机理,保护农业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建立二维生灭过程毒杂草入侵模型.以当地可食牧草系统受到外来毒杂草入侵为背景,建模计算生态系统中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续存时间,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截取时间截面得到当地可食牧草和入侵毒杂草的空间分布数据,再进行空间分布类型的假设检验.结果 表明,阻滞作用会限制可食牧草生物量的增长,使其在达到环境容纳量时不再增长.在对可食牧草加入阻滞项后,可食牧草由之前的第8个时间点推后到第12个时间点变为聚集分布,而此时毒杂草从第8个时间点提前到第6个时间点变为聚集分布.在对毒杂草加入入侵项后,可食牧草变为聚集分布的时间由第8个时间点变为第9个时间点,而毒杂草变为聚集分布的时间提前了1个时间点,由第7个时间点变为聚集分布.因此,可食牧草的阻滞增长和毒杂草的入侵作用均会对种群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二者均推迟了可食牧草聚集的时间,同时使得毒杂草变为聚集分布的时间提前.
    • 李培印; 于晨; 洪辰伟; 吕剑锋; 李天水
    • 摘要: 我国空间环境模拟试验中,多采用表面温度低于-173°C的热沉在地面模拟空间冷黑环境,与太空-270°C真实冷黑环境相比,模拟误差可控制在1%左右.随着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特别是火星探测任务的提出,使用传统的液氮单相密闭循环制冷热沉达不到火星地表温度-123~27°C,无法满足火星探测模拟试验需求,采用调温热沉技术可解决此问题.介绍了气氮调节热沉温度的工作原理与系统主要组成部件的结构型式,对系统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完成了试验验证.
    • 樊海强; 陈雅凤; 陈璐璐; 王攀攀
    • 摘要: 为了探寻传统村落空间设计的科学化方法,引入地理设计方法论,建构了传统村落空间地理设计模型,形成了由空间增长模拟模型(ANN-MCR)与即时评估模型构成的"循环设计"体系.以邵武市和平村为例,探讨了传统村落空间的地理设计过程.首先,从地形地貌、距离、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空间指标体系,模拟阻力面的分布,确定村落空间增长的方案.然后,从规划师、管理者、村民关注的利益出发,建立方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情景方案的即时评估,先后提出了外围分散扩展模式、紧凑扩展模式、旧村与新区协同扩展模式,逐步获取了满意度最高的方案.地理设计推动了传统村落空间设计向科学化转型.
    • 田义超; 黄远林; 白晓永; 张强; 陶进; 张亚丽; 谢小魁; 王日明
    • 摘要: 为探明典型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揭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控因素,以桐梓河流域1980、1990、2000、2010、2015年五期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以及研究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以及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最佳模拟尺度选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概率图.研究结果表明:桐梓河流域的景观类型异质性较强,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期间内转移过程比较复杂,各种土地类型流转中“转出与转入”现象普遍存在;桐梓河流域土地利用分析及其模拟的最佳空间模拟尺度为120m× 120m;喀斯特流域林地与灌木林地的发生概率与降水量的大小并没有直接关系,降水量越大的地方流域林地分布概率不一定越高,其发生概率一般与气温正相关,温度越高,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出现概率越大;喀斯特流域草地的分布与岩性有极大的关系,草地发生概率一般出现在喀斯特地区以及降水量高的地区,而气温越高的地区草地出现的概率越低;从逐点对比的精度来看,建设用地的模拟准确率最高(89.62%),水体次之(86.15%),而草地的模拟准确率最低,仅为62.68%.由此可见在对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变化及其驱动力识别时,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具有很好的模拟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