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离散模型

离散模型

离散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3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50717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工程数学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电力自动化设备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5年全国声学设计与噪声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中国电源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等;离散模型的相关文献由723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忠科、周义仓、冷朝霞等。

离散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0717 占比:99.81%

总计:151009篇

离散模型—发文趋势图

离散模型

-研究学者

  • 史忠科
  • 周义仓
  • 冷朝霞
  • 刘庆丰
  • 王绍锋
  • 罗永浩
  • 刘晶波
  • 张平
  • 仝庆华
  • 刘聿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乐乐; 刘荣梅; 姚念奎; 陈建平
    • 摘要: 为研究弯折波现象和分析弯折波对舰载机拦阻过程的影响,基于Euler–Bernoulli非线性梁理论,建立了考虑弯折波的拦阻索离散模型。对拦阻过程进行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弯折波在整个拦阻过程均存在,使得拦阻钩载荷出现波动,且这种波动在拦阻初期最为剧烈,之后逐渐减弱。弯折波的存在明显缩短了拦停时间和拦停位移,还使得拦阻索拉力的最大值更大。此外,奇数重弯折波与偶数重弯折波在传播方向、拉力角和弯折波平均波速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 谢小军; 薛申芳
    • 摘要: 在路右侧方位停车,剐蹭右车头是常发生的事,文章就轿车侧方位安全出车,以免剐蹭问题进行了讨论,把右车头以及四个轮中心位置视为一个平面四边形的顶点及边点,根据轿车右侧前、后轮相应点的运动特点,利用微元法,得到了该三点的运动规律,建立了离散数学模型,并以大众新桑塔纳轿车参数为例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安全出位避免与前车剐蹭的最小安全距离.由于不同型号轿车稍有差别,该建模方法和模拟对轿车依靠光学设备智能化导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模型简练便于智能计算.
    • 林盈盈
    • 摘要: 城市中大量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在提高公共交通通行效率的同时使原有社会交通的通行能力下降。公交车道时分复用策略的使用使社会车辆在不影响公交车行驶的前提下对专用道进行动态使用,以充分利用道路资源。针对这种应用场景,提出一种考虑公交车限速作用的路段宏观交通流离散模型,仿真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实现公交道时分复用场景下的交通流演化分析。
    • 奚文彬; 张志刚; 刘家俊
    • 摘要: 对延崇高速桃韭梁排土场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引起的垮塌进行分析。通过室内试验对排土场的废弃材料进行力学参数确定,结合颗粒流离散元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对在地震作用下三维排土场垮塌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阐明其垮塌机理。结果表明,排土场在模拟的6级地震作用下顶部开始出现向下垮塌;随着地震持续时间的增加,土石混合体发生重排列,排土场呈现向四周垮塌的趋势;同时,在地震力的作用下,排土场边坡的各分级台阶处产生明显的张拉破坏。根据模拟结果,该排土场必须增加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预防和应对可能产生的震害风险。
    • 王志; 王顺利; 于春梅; 熊然
    • 摘要: 准确的建模与荷电状态(SOC)估计能确保电池管理系统安全启动及稳定运转。以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离散模型。在传统参数拟合的基础上,结合模型在阶跃响应下的性质,提出一种辨识方法。该方法结合不同工况实验,对电池工作特性进行分析。将参数辨识方法阶跃响应(SR)-混合功率脉冲特性(HPPC)构建的模型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相结合,得到的系统鲁棒性提高,跟随效果较好,准确性较高,在动态应力测试(DST)工况下的电压误差最大为0.73%,SOC估计误差最大为1.04%。
    • 王德志; 李瑜
    • 摘要: 本文针对离散模型的协同合作智能控制装置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控制的可行性展开研究,并确定了研究内容,本文致力于提出针对基于离散模型的协同合作智能控制装置设计方法,以及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 李祥功; 朱立军; 陈猛
    • 摘要: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PMSM)参数的不确定性和时变性问题,在分析了传统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变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PMSM参数的方法。首先通过将PMSM电压方程进行离散化处理;然后将遗忘因子表示为动态变化的函数,实现了遗忘因子的动态调节;最后采用自定义模型的方法建立了PMSM的仿真模型。为了验证所提出的辨识方法,对PMSM伺服系统中电机参数辨识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证明提出的可变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在PMSM参数辨识过程中实现了新旧数据与参数更新之间的动态平衡,进一步提高了跟踪能力和稳定性。
    • 王德志; 李瑜
    • 摘要: 本文针对离散模型的协同合作智能控制装置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控制器进行研究,并确定了控制方案,本文致力于提出针对基于离散模型的协同合作智能控制装置设计方法以及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 陈鹏枭; 刘烨; 吴建章; 蒋萌蒙; 陆学中; 张德榜; 朱文学
    • 摘要: 从古到今,治国理政的首要之务是粮食安全。粮食仓储安全尤为重要,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由于粮食干燥储存方法原始、干燥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每年收获后会损失大量粮食。粮食中湿热分布不均不仅会降低粮食的品质,而且会因霉变、虫害等问题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因此,如何快速、均匀而又低能耗地降低粮堆含水率或者温度,保证粮食品质,同时节约能源,是粮食干燥储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通风干燥是保证储粮中湿热均匀分布的重要措施,建立干燥模型预测粮堆的湿热分布是研究粮堆干燥过程中湿热传递的重要手段。该研究综述了粮堆湿热传递的经验模型、连续模型和离散模型,其中经验模型容易获得,但是应用较少;连续模型应用较多,但不能反映粮堆的孔隙结构;离散模型可以很好的反应粮堆的孔隙结构,但其计算量大,并且难以理解和构建。最后该研究指出可以根据不同的湿热传递过程,结合先进的计算方法和处理技术,建立相应的模型,以满足不同的模拟要求,并对粮堆通风干燥湿热传递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刘晓梅; 周钢; 邱洋青
    • 摘要: 针对复杂的非线性小样本序列,文章在离散GM(1,1)模型基础上引入多项式时间项构造了多项式时变参数离散灰色模型(PDGM(1,1)模型),证明了该模型的白指数规律、多项式规律重合性和伸缩变换一致性,优化了该模型的迭代基值。并且通过在PDGM(1,1)模型的发展系数和灰作用量中选取多个不同的多项式时间项,构造了一系列PDGM(1,1)模型,根据MAPE最小原则建立了最优多项式时变参数离散灰色模型。实例建模的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和预测精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