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禅悟

禅悟

禅悟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相关期刊162种,包括思维与智慧、中国宗教、佛教文化等; 禅悟的相关文献由178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强、丁小平、刘艳芬等。

禅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100.00%

总计:186篇

禅悟—发文趋势图

禅悟

-研究学者

  • 彭永强
  • 丁小平
  • 刘艳芬
  • 刘铁峰
  • 张晓怡
  • 张洁
  • 徐宏力
  • 李艳华
  • 杨岚
  • 甘生统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欣
    • 摘要: 荣格心理学中的自性化思想试图扭转西方外向的投射文化,引导人们认识自身的主体性,实现自性的觉醒与回归。禅宗剥去制度佛教、仪式佛教中僵化的教条主义,强调悟见人自身的觉悟与救赎能力。两者都揭示了人自身的神圣本质和创造性力量,以人的自性觉醒与回归为宗旨。禅宗以其对人生的解悟充实了荣格学说,挖掘自性化与禅悟在理论基础、思想境界和修持方式上的相似性,利用荣格心理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的语言能让佛教教义在当代语境下充分发挥其现实意义。
    • 戴科峰
    • 摘要: 本文以禅宗画东渡为切入点,通过中、日一手文献和现存画作信息爬梳因陀罗其人与交友圈,并从风格和图像学的角度探究因陀罗“禅机画”的形式和内涵,讨论题赞的终极动机—禅悟
    • 乔楠
    • 摘要: 提起苏轼,人们不禁浮想起一个诗词书画无所不能的宋代才子,然而苏轼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名号却是东坡居士,一个在宦海沉浮中保持纯真、豁达又不乏幽默的深刻形象。居士为佛教用语,梵语为kulapati,意为居家而有志于佛法之人,苏轼为何自称居士,他与佛禅究竟有何渊源?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禅悟之路。
    • 张晓怡
    • 摘要: 茶与宋代文人生活密切相关,被赋予人文意味而成为宋人诗作中的书写主题.黄庭坚咏茶诗,于日常生活中体味禅智理趣,借禅学语汇呈现品茶体验和工夫境界.其咏茶诗创作借鉴禅宗机锋棒喝、截断众流的授教特点,具体体现在语言文字层的使事用典、意识形态层的理性体悟和实践行动层的心性修养等方面.以茶文化为媒介解析黄庭坚深厚的禅学修养,有助于对宋代茶禅一味的历史内蕴探赜索隐,进一步把握文人的禅悦倾向对宋诗风貌的影响.
    • 李晓燕
    • 摘要: 结识《当代电力文化》杂志,起始于杂志《茶余》里的一篇文章——《树与花语》,文中写到:吾非树,自不知树作何想。若世上皆是惜花之人,又何来围栏之憾。时常读书,却被这文字中的禅悟触动内心,一时心绪沉静,长久以来的困顿似乎不再急于开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彼此和朋友讨论了许久,许多时候我们被世俗绑架,已经逃不出固有的藩篱。
    • 贾婷婷
    • 摘要: “‘作家’,在禅门公案里,专指禅师。我虽然不是禅师,但因为学禅,因为喜欢写作,有幸成为读者喜爱的佛教文学作家。”马明博以文学的形式讲述佛教的智慧与慈悲,文字于他而言是一种方便法门,也是适用于他的净心方式。文学青年问禅路1993年4月,一个周末清晨,二十一岁的马明博和两位同学骑上自行车,从石家庄出发前往赵县柏林禅寺。
    • 张晓怡
    • 摘要: 茶与宋代文人生活密切相关,被赋予人文意味而成为宋人诗作中的书写主题。黄庭坚咏茶诗,于日常生活中体味禅智理趣,借禅学语汇呈现品茶体验和工夫境界。其咏茶诗创作借鉴禅宗机锋棒喝、截断众流的授教特点,具体体现在语言文字层的使事用典、意识形态层的理性体悟和实践行动层的心性修养等方面。以茶文化为媒介解析黄庭坚深厚的禅学修养,有助于对宋代茶禅一味的历史内蕴探赜索隐,进一步把握文人的禅悦倾向对宋诗风貌的影响。
    • 张桂辉; 童玲(图)
    • 摘要: 书房,古称书斋。古往今来,在文人雅士眼里,书房承载着“隔离世俗、容纳自我、清心博览、禅悟通理”的价值。近日读报,一篇名为《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文中写道:中国72.8%的家庭没有书房,人均书房面积仅0.65 m^(2)。
    • 晋甜
    • 摘要: 髡残作为清代画僧,其绘画一定会受其禅师兼画家双重身份的影响.实际上,髡残常把参禅悟道的实践体验,融入他的作画当中,更是把绘画作为其禅修的重要方式,将绘画与参禅合而为一.髡残多以渴笔运墨,笔法苍劲,造诣高深.若从哲学的视角考察髡残绘画之画法与禅宗之禅法的关系,发现髡残在坐禅时妙悟了笔墨六法,他以自证自悟的方式,把参禅与绘画、禅功与画功自然地融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