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工作教育

社会工作教育

社会工作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7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68591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建设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本土化的探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年会等;社会工作教育的相关文献由42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思斌、彭秀良、卢谋华等。

社会工作教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8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8591 占比:99.72%

总计:169066篇

社会工作教育—发文趋势图

社会工作教育

-研究学者

  • 王思斌
  • 彭秀良
  • 卢谋华
  • 刘斌志
  • 周利敏
  • 郑广怀
  • 马凤芝
  • 吴迪
  • 柳拯
  • 陈树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社会工作》为双月刊。她立足中国大陆,以全球社会工作为研究视野,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探讨、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组织、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研究述评等。来稿要求如下:一、文种必须为中文,符合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等专业领域的内容要求,均为原创,凡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不予受理。篇幅一般以15000字为宜,重要的可达20000字。二、稿件发表,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来稿以质选稿,择优录用。为保证文稿学术质量,用稿实行双匿名评审制、学术不端审查制和编辑三审制。
    • 摘要: 《社会工作》为双月刊。她立足中国大陆,以全球社会工作为研究视野,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探讨、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组织、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研究述评等。来稿要求如下:一、文种必须为中文,符合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等专业领域的内容要求,均为原创,凡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不予受理。篇幅一般以15000字为宜,重要的可达20000字。
    • 吴帆; 付聪
    • 摘要: 基于对社会工作领域广泛运用的"社会工作文化胜任力自我评价工具"(SWCCSA)的本土化,界定中国情境下文化胜任力的内涵,形成了由文化意识、知识获取、技能发展和实践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的SWCCSA-中国版本,并对1 000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和在职的社会工作者展开测量和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社会工作文化胜任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性别、身份属性、文化背景、实践经验、是否接受培训等因素显著影响文化胜任力水平。提出社会工作教育者应自觉回应来自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打造理论、实务和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胜任力教学体系,在理论、实务和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专门课程,对学生的文化胜任力展开系统训练。
    • 何雪松; 王天齐
    • 摘要: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年,社会工作学界围绕着社会工作理论建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创新发展等主题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社会工作要加强“三大体系”建设,讲好社会工作的“中国故事”;对标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高水平的研究引领专业发展;聚焦政策、知识和实务的创新发展,推动社会工作研究的新基建;立足社会工作教育的转型升级,优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分层分类培养体系。
    • 马凤芝
    • 摘要: 社会工作教育院校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在助力社会工作参与国家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展现出以人为本、激发服务对象内生动力、扶贫扶志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工作专业参与国家治理和重大社会发展战略积累了中国经验。“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平稳转型的过渡期,社会工作教育也将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社会工作制度性融入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提供知识建构和实践指导。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中国新时代社会工作在贫困治理领域的工作范式以及理论和实务框架,对建构中国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对国际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 李青; 王海洋
    • 摘要: 受科技理性影响,社会工作教育日益朝向工具化与技术化方向发展,使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育方面所遭遇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不断凸显,进而形塑了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在复杂、不确定处境中开展助人工作的实践性难题。为回应技术理性下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实践者的困境,社会工作界日益重视知识来源的反映实践性,以试图弥补长期以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文章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反映实践作为培养实务工作者的社会工作教育取向,并借鉴Schon的交互反映理论,建构师-生协同式交互反映的社会工作教育路径,以.培养具有反映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者。
    • 刘辉武; 冯文秀
    • 摘要: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亟需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而要真正实现社会工作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澄清何为中国社会工作。从社会需求满足的角度审视,为西方化社会工作教育所塑造的“专业社会工作”始终存在发展错位的问题,而扎根于社区、民政等组织系统的本土社会工作更有成长性。因此,社会工作教育要真正契合社会需要,需要以促进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为目标进行彻底的本土化改造。在本土化的基础上,社会工作教育需要从对应具体职业系统的专才培养、差异化发展以及强化实践性等方面着手进行专业特色培育,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 林移刚; 崔若诗
    • 摘要: 2015年以来,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为继续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工作教育具有教育与服务双重属性,这恰恰与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教育与服务二者并重存在高度一致性。在服务学习理论指导下,社会工作教育界的师生以教育与服务为手段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在学习中服务,从服务中学习。在模式选择上,师生们采取高校委托或者联合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承接政府服务的方式,以高校智力资源为依靠和指导,依托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提供落地服务,采取“机构在前,学校在后,政府在旁”的方式,整合高校、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使社会工作教育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创造价值。
    • 张和清; 徐菲
    • 摘要: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呈现后生快发、拿来即用的特点,因此,存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局限性。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必须回归社区民众的生活世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相长,处理好先验理论与本土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教育可行的路径包括引导学生建立本土的社会问题意识,聚焦社区公共议题,关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第三次分配议题,关注民生及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继承社会工作专业属性,回归社区民众日常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立足实践,生产实践性知识。
    • 叶鹏飞
    • 摘要: 实习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实习教育将学校空间拓展到组织和社会空间,将社会工作机构、项目委托方等纳入教育主体中,在多主体的碰撞中产生了角色、关系和专业性等三重困境。这些困境背后的根源是各个主体所秉持的工具理性思维,使整体的实习教育被分割为具有不同目标的不同部分。超越工具理性,回归到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工作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成为自身素质与能力提升的积极主体,推动实习单位、项目委托方嵌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高校实习教育的统筹管理,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将实习教育聚合为整体,实现人的培养和人的服务两个维度的目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